第91章
赵莺莺跟着刘二姐的丫头便去了刘二姐家, 这也是赵莺莺第一次登刘二姐的家门。这是一间前后两层,连前带后总共六间的屋子, 中间有一个院落收拾的十分干净。
这样的房子最适合一般人家一家人居住, 而刘二姐是一个人居住,那自然是更舒适了。
赵莺莺左右看了看,心中确认了。虽然碍于潘夫人, 潘裁缝不能明着对刘二姐如何看重,房子找的是这样刚刚过得去的。但是实际上的补贴可不少呢——这房子里很多东西的置办已经透露出了这一点。
赵莺莺一来就被请到了正房内屋, 这里是刘二姐平常歇息的地方。屋子比赵莺莺住的厢房要大上一半,摆设也十分精心。一进门就能看见一张挂着银红色绣花帐子的月洞架子床, 另外屋子里还有四件柜、梳妆台、八角圆桌、樟木箱、绣花架子等等家具。
家具的种类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稀奇的是家具的样子, 都是雕花刻画的精细东西。当然了, 比起赵莺莺曾经见过的、用过的好东西, 这是拍马也不及。只不过在普通人家, 这绝对是一份极好的家私了。
赵莺莺不动声色地把一切尽收眼底,刘二姐见她来了便道:“云, 你去给莺姐儿倒茶。”
桌子上是有茶水的,不过照着规矩, 客来了不上新沏的茶不体面。
话间刘二姐拉着赵莺莺在中心嵌大理石的六角圆桌旁坐下:“我可一直盼着你来呢——蓉姐儿怎么没来。”
她是和赵莺莺过交道的,并不敢把她当作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因此言谈举止之间十分正式谨慎。
赵莺莺低头就看到了桌上茶盘上放的茶壶茶杯,那茶杯倒放着,一眼可以看到杯底——官窑的细瓷!果然是十分受看重的。
“我姐姐现在并不方便出门。”
赵莺莺的解释让刘二姐愣了一下,不过她很快反应了过来, 跟着道:“也是呢,她现在确实不好出门,倒是我想的不周全。”
刘二姐自己没有经过定亲便‘嫁’人了,因此有些事情并不很记得。直到赵莺莺提及她才想起,定亲到成亲这段时间之内,女孩子最好是呆在家里。做家务也好,准备嫁妆也好,总之不要随意走动。
这时候被叫做云的丫头端着茶壶茶杯进来,一起的还有一些洋糖、糕饼之类。赵莺莺多有眼力,一眼就看出来是有名的糕饼铺子里的点心。这本身和之前的家具、官窑瓷器一样,都不重要,只是明了刘二姐颇得潘裁缝的喜爱。
赵莺莺更加不懂了,这样受看重应该是十分春风得意吧,有什么事儿要求到自家呢。
“这是月合居的点心。”刘二姐把点心推到赵莺莺身前,笑着道:“他们家的点心最是香甜可口,我第一次吃的时候才晓得世上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赵莺莺并没有什么,只不过笑着拿了一块点心。点心的味道对于赵莺莺来不好不坏,是好糕饼没错,但是你不能指望皇宫里吃惯了的她能为此惊为天人。
刘二姐看着赵莺莺波澜不惊的样子,像是想起了什么,慢悠悠道:“莺姐儿你和我不一样,你从长在扬州,应该没有我那么没见识。只不过是一块糕点而已,你是不是觉得我没见过好东西了?”
她并不需要赵莺莺的回答,自己接着自己道:“我就是没见过好东西,莺姐儿你不知道乡下地方是什么样子。我家在老家并不是很差的人家,算得上中等,只是中等农户人家的女儿又能有什么日子。日日洗衣做饭、扫地除尘、照顾弟妹...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就连晚上也要点灯熬油道三更天,在油灯底下做针线。”
着她苦笑:“就这样,村子里的姑娘许多还羡慕我来着,因为我家女人少,家里要有人操持,所以我不用下地。”
农家的女孩子,若不是富裕殷实的,即便是没嫁人的娇客也要下田种地。不过也有一部分人家,他们看重、心疼女孩子,女孩子就可以在家养鸡喂猪、照顾饭食。这些活计或许一整天下来也很累,但是相对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又是轻松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人都我娘疼我,她对外人再狠,对自家的儿女却是极好的。我当初也是那么以为的,于是家里劳累算什么呢,看看村子里一般大的女孩子过的什么日子就苦也是甜了。”
日子果然是对比出来的,赵莺莺百无聊赖地想。
“可是——”刘二姐的声音陡然拔高:“我后来才知道,爹娘疼爱不疼爱的才不是从多分一颗甜枣,多给一个笑脸上看出来的。这些非要在要紧关头看,才能见到最真的一面。”
“家里有困难我知道,那时候能指望的就只有靠我赚一笔聘礼,好回老家度过难关。家里养我长大的,为家里奉献我没有二话。但是为什么是做外室?之前已经好了是嫁给一个卖烧饼的鳏夫,人家拿出来的钱早就够娘他们回老家度过这一段苦日子了——我对娘哭,让她别把我嫁给人做外室,可是她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只要听话就好了。”
刘二姐有些凄楚道:“可是这是什么婚姻大事,这真是‘婚姻’吗?官府里我的户籍在哪里?还不是在刘家,我就是这么不明不白而已。”
赵莺莺安静地听刘二姐,刘二姐的意思她听出一些来了。只不过这些想头一半真一半假,换了另外一个人不知道要多可怜她,到洞察真相的赵莺莺这里倒是十分寻常。
“刘二娘子的什么,我倒是有些不明白了。”赵莺莺睁着眼睛,做出不懂的样子。
刘二姐这才想起来赵莺莺再老成、再机灵,那也就是一个孩子,自己最后的东西她哪里明白。于是赶紧擦一擦眼角的泪花,强颜欢笑道:“莺姐儿你还,不知道呢。”
“哦。”赵莺莺简短地应了一声,然后点点头就不再话了。
赵莺莺没有往下问,显然让刘二姐一肚子的解释没有地方。只能拿出针线等,真的和赵莺莺做起针线来。
她本来还想借着做针线的事情教一教赵莺莺,也好拉近关系。只不过赵莺莺明显也是有备而来,随身携带盘子大的花撑子,上面有一副没完成的蟋蟀鸣唱图。这是拿给王家外婆看的功课,已经做了一多半了,正好接着做。
刘二姐见她也做针线,立刻笑着道:“莺姐儿做的什么,我来帮你......”
话到一半就住了,她显然看见赵莺莺的活计了。手艺这种东西就是这样,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虽然绣活儿还没有完成,但是好坏早就看得出来了。刘二姐一看东西哪里会不知道,赵莺莺年纪是,在女红上头却不知道超出她多少去了。
“莺姐儿的活计可真好。”最终她只能这样干巴巴地道。
做针线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的,刘二姐眼看着太阳逐渐升高,心里着急。终于道:“莺姐儿,我知道你娘和你家其他人防备我。因为我娘,我娘她实在是......”
支支吾吾半晌,她依旧不出什么,转而道:“但是你们放心吧,这次我是真的没有存任何坏心。我所有的主意都是想和你们家好好处着,咱们名义上没有关系,可是实际上是真正的亲戚——这时候又做了邻居,这得是多大的缘分呐!”
她的十分诚恳,赵莺莺却不信这么简单。于是试探道:“我娘不让家里和你家多走动。”
刘二姐当这是赵莺莺被自己动了,于是赶紧道:“舅妈是不知道我的心,以为我有坏心才这样的。其实我哪有什么花心!你回去与舅妈看,我是真的只想和你家好好处着的!”
赵莺莺听的出来刘二姐没有谎,只不过隐瞒了一部分东西。于是接着试探道:“我娘不是因为你娘的关系,是因为你自己个儿的缘故。她警告过我们了,和你走的太近了,街坊邻居会闲话。”
这话其实也半真半假,也正是这种半真半假的话最好骗人。譬如刘二姐,她就立刻相信了。
只不过这并不是什么让她觉得高兴的事情,这就是在提醒她。她现在虽然吃的好了穿的好了,比这条巷子里大多数人家都过的富裕,但是她就是一个被大家鄙夷的对象。
“那些闲话什么的...”刘二姐有些闪闪烁烁,但很快又镇定下来了:“那些闲话怕什么,只要咱们过的好,那些闲话的反而要来讨好咱们。要是咱们过的不好,就是平素没有闲话的,也有的是人轻视。”
“你回去和你娘,就我想和舅舅家里交往起来。以后我把舅舅家里当作是半个娘家,这样我也算是有个可以撑腰的人家了。至于我这边也不会忘记舅舅家的恩情,有什么好事儿也不会忘记你家——你不懂也没什么关系,回去与你娘这样就是了。”
赵莺莺有什么不懂的,只不过要装作不懂而已,于是什么都不问地点了点头。
又做了一会儿针线,赵莺莺就借口要家去给王氏厨房下手,这就要走。刘二姐该的都已经了,便虚虚地留了她几句,赵莺莺不许,她也就没有再继续留。
赵莺莺回家之后先把针线包袱放回房,然后洗手进厨房帮忙。闻着香味她便道:“好香的味道,今日娘又做什么好吃的?”
正做饭的王氏笑着看了看自己的二闺女一眼:“今天吃中和汤!”
中和汤听起来像是一剂药剂,一下就让人联想到保和汤这种。不过这也没错,确实有一样药剂叫中和汤。只不过此中和汤非彼中和汤,王氏要做的是一道美味,而药剂里的中和汤则是一碗主治身热的苦汁子。
中和汤是一道徽州菜,不过扬州这个地方,多的是徽州人,徽州菜在这边也极为流行。家中主妇做菜,淮扬菜与徽州菜她也不见得分得清——起来中和汤还是淮扬名菜大煮干丝的祖宗哩!
王氏是做中和汤的好手,赵莺莺以前的吃过的。也不多话,立刻动手帮忙。
做中和汤需要虾米、豆腐、五花肉、火腿和香菇等,其他的,菜市场上都买到了,唯独错过了虾米,没办法只用了一些虾皮来替代。味道上头或许会有些影响,但是王氏有自信依旧能做的好吃。
豆腐是老豆腐,为的是在慢慢的煨煮中不至于散碎——煨煮之前就要切碎的。
总的来,这一道中和汤还是很容易的。就是豆腐、胡萝卜、火腿、香菇一起切成指甲盖大的块儿,然后是五花肉切的碎碎的,一起放入大锅当中,虾皮洒落——若是新鲜的虾米还要处理一番,去掉虾头之类。
倒入温水,王氏一边让赵莺莺用大火熬煮,一边动手撇去汤汁内的浮沫。等到汤色澄清之后又加入食盐调味,姜丝等去味调和,最后一勺猪油完毕。看着差不多了,对赵莺莺道:“莺姐儿,换上火,住一刻钟到半个时辰就够了。”
赵莺莺应了,一面主意着火候,一边看准备其他菜色的王氏。道:“娘,我今日在刘二姐那里听她话,已经明白她的意思了。”
着把刘二姐和她的那些话原模原样给王氏学了一遍,然后才道:“娘,你觉得刘二姐她是怎么想的?”
王氏似乎已经明白赵莺莺远比其他的孩子要早慧,因此也不避讳她这些。赵莺莺问她,她就道:“这有什么不懂的,不过是个姑娘做人家外室心里害怕,想要找个娘家人依靠而已。”
时下风俗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家在夫家的地位很多时候都是取决于她在娘家的地位——这很好理解,如果在娘家也没人理的话,那自然是夫家想怎么欺负就怎么欺负,反正不会有人替她出头。
刘二姐是被家里人‘卖’给了潘裁缝的,刘家人本就没有底气找上潘裁缝。再加上刘家现在已经回乡下老家了,更是不上话。刘二姐从眼睛里看的,耳朵里听的都是关于娘家如何重要。却没想到有朝一日她是个没有婆家也没有娘家的人。
或者,她的婆家是个假婆家,而娘家永远没有指望。
这种情况下她首先想到的就是给自己找个娘家,也就是找个靠山。
王氏想了想又道:“不过她怎么这么快就想到这件事了,而且一下就想到了咱们家?不定背后有人教她呢——这个不用猜,总归不会是潘裁缝教的,那不是叫家宅不宁吗!只能是她亲娘亲爹了。”
赵莺莺不发一言,实际上这也是她的推测。所以,刘二姐的功力还远远不够呢。不要瞒过经过皇宫勾心斗角的她了,就是经历事情多一些的王氏都不能糊弄。
“那...娘,咱们还管这件事儿么?”赵莺莺试探道。
“不管了。”王氏擦擦手:“赶明日找一回潘夫人,给她提一回醒就是了。”
赵莺莺明白王氏的意思——刘二姐这种主母点头之后才置下的外室其实没有什么需要防备的,而刘二姐之所以这么急迫地想要找到一个靠山,应该是另有原因。想想她现在的身份吧,答案还是挺明显的。
她不甘心做外室,不甘心自己的儿子会被抱进潘家成为潘夫人的儿子,而从此之后和她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她不甘心也没有办法,谁让她只是一个的外室,谁让她家收了潘裁缝的钱。文契上面也早就好了包占她的事情,就连孩子的归属也白纸黑字写明了。
面对这种情况,她首先想到的法子就是去闹。她一个人闹还不够,还得是整个娘家一起去闹。就像是她娘原来在刘家的时候,一开始她爹并没有分家出来,是两个舅舅加上娘一起大闹了一回。然后一切才得偿所愿。
她的得偿所愿是什么?赵莺莺和王氏猜测,左不过就是进门当妾室,后头还能自己养孩子。至于更高的,那是不可能了。但是就算是现在的这些,那也是难如登天。须知道潘裁缝是入赘的,很多事情她可做不了主。
至于娘家人去闹?谁去!反正赵家人是不回去的。
没错,赵莺莺一家明显不会当这个冤大头。
赵莺莺笑着点点头,彻底把这件事丢在了脑后。只是看菜色差不多了,道:“我去后面叫爹来吃饭!”
赵莺莺从夹道门到后院的时候,后面几个大铁锅和几个染缸都没有闲着。赵吉、赵蒙,请来的师傅和工,全都忙的热火朝天。
之前大旱大雨的,人人都忧心天灾去了,以至于染布的事情大家都忘记了。又加上后来大雨天连绵,就是想染布也不能够了。
这样的后果就是到现在大量的染布单子积压,赵吉临时多请了两个工,然而依旧是人手不足,每天从天亮忙到点灯为止。
这样的劳累,王氏看在眼里,嘴上不什么,心里却很心疼——没有劝,只不过每天早上单独七八个鸡蛋煮的红糖鸡蛋已经明了一切了。
鸡蛋对于如今的赵家来已经不上什么享受、补品了,看上去早上吃七八个红糖鸡蛋不算什么。只不过这也就是看上去而已,实际上这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食谱。凡是需要点灯熬油干活的男人,女人家总是会每天烧七八个的红糖鸡蛋给他吃。
还别,真管用。不要赵吉这样的了,就是要熬夜干重体力活的,有每日一大碗的红糖鸡蛋往往也能熬得住!
王氏这样关心,不过赵吉自己倒是不觉得有什么。对家里人他只高兴道:“这一次接的订单多,恐怕是前些日子生意冷淡的补偿了——所以啊,不管扬州遭了什么难,人都是要过日子的。前头没买的布,后头也要买。等着吧,这能忙上好一段时间了!”
相比忙碌,赵吉更不能忍受的显然是闲着。前头闲了好长一阵,他一直记着没有事做的时候他有多慌张。他就是一个染布的,果然还是总想着这个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是靠这个赚钱、养家糊口的。
即使后来靠着买卖石灰和瓦片大赚了一笔,但是那是横财!哪里比得上整日都有染布的订单做来的让人踏实!
“爹、大哥,娘让我来叫你们吃饭了!”赵莺莺通知他们。
赵蒙听到这话如何不喜,他早就巴不得去休息了,奈何赵吉不点头,他根本不敢休息。这会儿却是王氏叫他们吃饭,再正当不过的理由了。于是丢下手里的东西,一溜烟就跑回前院了。
赵吉指指做工的师傅和工:“请师傅们的中饭准备好了?”
赵家的染坊供应师傅和工一顿中饭这是一直都有的,赵莺莺笑着道:“娘已经煮好了浓浓的大米粥,还有配着吃的三合面馒头和酱菜。马上送来,您就放心吧!”
赵家一家人坐在桌前,赵吉搓搓手:“哟!原来今日吃中和汤,难怪莺姐儿那般积极,这是她爱的啊。”
着赵吉用汤勺捞了慢慢一勺的‘干货’在赵莺莺碗里:“喜欢吃就多吃一些。”
赵莺莺笑着应下了,家里人此时都是满脸的笑意,她也跟着笑了起来。她想起了锦衣玉食的上辈子,想起了刚刚回到家乡时的忐忑——而紧接着她想到的只有,这样的寻常欢乐日子长一些,再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