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苏麻喇姑
惠敏带着浣春先是在宁寿宫里给太后请安,却碰到苏麻喇姑也在,正陪着太后话。
惠敏忙给太后请了安,又给苏麻喇姑请了安,奉上浣春做的奶酪蛋糕和双皮奶,请两位老人尝尝。
太后给惠敏赐了座,又招呼宫人倒了茶,这才拿起勺轻轻舀了双皮奶吃。
苏麻喇姑也吃了一口奶酪蛋糕,细细品味着,浓郁的奶酪香味,竟让她想起了蒙古的味道,便忍不住又吃了几口,毫不吝惜地赞美了几句。
坐在下手的惠敏见苏麻喇姑喜欢,也是十分高兴。
这可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苏麻喇姑啊,那个以一名侍女之身却被皇室成员奉为至亲的苏麻喇姑,是那个只是女官名分死后却被葬以嫔礼,还有皇子为其守灵的苏麻喇姑。
虽没有那个荣幸见到传奇人物孝庄太后,但有幸见了她的侍女,也是值了。
惠敏记得在现代她时候看过的电视剧《孝庄秘史》里宁静演的孝庄,胡静演的苏茉儿,那会儿她很喜欢看,每天下午都守在孤儿院唯一的一台电视机前等着,也不允许别人换台,就为了看看那一代皇后大玉儿和她的侍女,没想到,这一天竟然见到真人了。
她知道苏麻喇姑是清朝一位十分特殊的人物,还有许多都以她为主角,写她和康熙的故事。不过根据事实看来,康熙对她应该仅仅是敬重之情和亲情了。毕竟她是康熙大大的启蒙老师,年纪又大了那么多,不可能有其他感情。
嗯,思及此,惠敏终于发觉自己是又走神了,还当着历史上另一位传奇人物的面走神了。
惠敏偷眼望去,还好还好,苏麻喇姑正沉浸在美食的世界当中,并没有注意到她。
苏麻喇姑原本是跟着孝庄住在慈宁宫的,但孝庄太后甍后,就算移出慈宁宫,住到宫里专门为有品级的嬷嬷准备的宫殿居住的,可康熙大大不肯让他搬出来,只是让她搬到东配殿居住,继续守着慈宁宫,仿佛孝庄太后还在一般。
是以当今皇太后也一直居住在宁寿宫,而并不是太后该住的慈宁宫。
康熙对苏麻喇姑一直十分敬重和孝顺,怕她一个人孤单,又将生母地位低下的十二阿哥抱给她养,让她平日里除了礼佛之后,还有其他事情可做。
苏麻喇姑在康熙幼时当了他的启蒙老师,将他教得很好,成就一代明君康熙大帝,现下又亲自抚养十二阿哥,想来以后十二阿哥的成就也不会。
难怪九龙夺嫡没有听过十二阿哥,开始惠敏以为十二阿哥是没能存活下来的,大婚那日听太子介绍十二阿哥跟着苏麻喇姑的,也就明白了。
想来被苏麻喇姑养育成人的十二阿哥,也是个淡泊名利,十分有涵养的,不会生出什么不该有的心思。
“福晋,福晋!”浣春暗地里推了推惠敏,又轻声唤了两声,惠敏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回道,“是,太后,孙媳在。”
原是太后见苏麻喇姑很是喜欢奶酪蛋糕,问惠敏做法,好教人学了日后给苏麻喇姑常常做。
惠敏躬身答道:“苏麻喇姑喜欢,孙媳就每日做了送去慈宁宫便是,这方子倒是简单,就是过程比较复杂,要是学的话,至少也得个把月才能熟练。”
苏麻喇姑这时开口道:“学得久一点倒是无事,只要福晋肯教。只是这乳酪的味道很是像我在蒙古时吃到的味道。”到这里她停下,笑了笑,继续道:“这人老了,难免就会想念故乡。”
惠敏一听,忙:“您呐,哪里是老了。您看您这容貌,和太后一样年轻,咱们仨站一块儿,别人看到了只会哎呀这是哪家的两位夫人和姐,哪里会这是祖孙啊!”
没有哪个女人会不喜欢听别人自己年轻,苏麻喇姑虽然已经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了,听了也是十分高兴。
就是太后听了旁边嬷嬷的翻译,也是哈哈地笑了起来,她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被惠敏了足足一辈,怎会不高兴。
“瞧瞧这丫头,这嘴甜的,来之前可是嘴上抹了蜜的?”太后虚点了点惠敏的头,对苏麻喇姑笑道。
苏麻喇姑也是一脸笑意,:“四阿哥这孩子,是个孝顺的,却也是个苦的,如今娶了四福晋,也算是苦尽甘来。”
苏麻喇姑在这皇宫里,也算是冷眼旁观独有一人,整日里诚心礼佛,从不参与后宫之事,但对于几个皇子,也都是当了孙子辈来看待的,对于胤禛这个从爹不疼妈不爱的阿哥也是心底里疼的,时常会让人松些糕点什么的。
胤禛也对苏麻喇姑是心底里十分尊敬的,不像有些皇子只是碍于康熙的命令唤一声嬷嬷,每次见了苏麻喇姑都是实实的请安的。
本来回门日胤禛也是算带了惠敏去请安的,被苏麻喇姑提前派人阻止了,于礼不合。胤禛也是知道苏麻喇姑的脾气,便没有去让她为难,只是带着惠敏朝着慈宁宫的方向磕了个头便是。
惠敏当时不解,以为是给孝庄太后磕头,胤禛也没有解释什么,是以惠敏一直不知道自家相公和苏麻喇姑还有交情。
苏麻喇姑完这句颇有深意的话,又对惠敏招了招手,将惠敏唤到身旁,将手上戴着的一串佛珠退了下来,给惠敏戴上,:“这串佛珠也是跟了奴婢几十年了,今儿个就送了福晋,还希望福晋不要嫌弃。”
惠敏连忙推脱,道:“这佛珠跟了嬷嬷这么多年,必是嬷嬷心爱之物,敏儿怎敢夺嬷嬷所爱,这可万万使不得。”
苏麻喇姑见惠敏话里话外是真心为自己考虑,并不是嫌弃的意思,便故意板起了面孔,道:“福晋可是嫌弃奴婢这珠子不好,看不上眼?”
惠敏见苏麻喇姑像是生气了的样子,也不敢再推脱,双手接下,道:“敏儿不敢,只是敏儿得了嬷嬷这心爱之物,心里受之有愧。嬷嬷放心,敏儿必再为嬷嬷寻一件好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