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除夕夜
5、踩岁活动: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
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明曰守岁。”
传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
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桨吉祥夜”。
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孩,都要吉祥话,不可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
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开灯睡觉: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亮才能关灯。
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忌打碎器物: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
民间认为如果这一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影破运”。
有时不心在这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
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
所以,人们在除夕这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9、贴春联:春联,也桨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
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
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
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0、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
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2、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3、零点必须回家: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
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
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4、燃爆竹:中国民间影开门爆竹”一。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老头一惊,没看出来啊,吕驴这子这么不靠谱的,竟然对除夕夜了解的这么深,把他都听的一愣一愣的。
“驴,可以啊!”老头由衷的赞叹道,这下子,他对吕驴就更满意了。
现在这个时代,崇洋媚外的年轻人太多,你想学习外国的文化没啥,反而掉过头来鄙视自己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这就有点糟心了。
像吕驴这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的这么深刻的人可不多了。
“承让承让,嘿嘿。”吕驴默默地把揣到了兜里。
白星听的津津有味的,咂着指头问吕驴今晚年兽会不会来,她怕年兽抢她的零食吃。
“”
“今哥陪你到十二点,年兽就会走了。”
“嗯!”白星重重地点着头,一副誓要扞卫自己零食的样子。
晚上的年夜饭才是重头戏,吃完中饭,歇了一会儿后,老妈又带着花花和洛忙活了起来。
除了那条寓意年年有余的清蒸鳜鱼没动,其他菜都被吃了个一干二净,全部都要重新做。
这要是放在以前,家里就老妈和吕驴在家的时候,肯定就是吃着中午的剩菜就过去了。
白星也闹着要去给干妈帮忙,忙前忙后,净帮倒忙了。
吕驴没有办法,只能放下,带着白星一块儿包饺子,给她也给自己找点事儿干,不然光吃不干活挺不好意思的。
和上面,放在盆里醒着,吕驴拿起捕噼里啪啦地就剁起了肉馅。
饺子的肉馅儿可是有讲究的,昔日鲁提辖过,要半斤精肉,细细切做臊子,不可有半点儿肥肉沾在上面。
再要半斤肥肉,细细切做臊子,不可有半点儿瘦肉沾在上面。
想要制作好的臊子,要多切少斩,意思就是要切的均匀,胡乱挥刀会影响口福
显然吕驴是没得这个技术的,他也没那么讲究,反正是肉馅儿就得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