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挖墙脚
市六中。
朱校长高兴坏了,恨不得拉横幅,对全校发广播。
这是学校建校以来,考得最好的一次,无论是总体成绩,还是考了全市第2名的夏茗,都太值得庆贺了。
不少学校的校领导,纷纷来祝贺朱校长。
朱校长不仅在同行面前风光了一回,在市教育局面前,也大大长脸了。
市教育局那边,商讨着要不要搞个研讨会,专门对此进行研究呢。
市六中的预考成果,虽然不是全市最好的,但是总体进步速度太惊人,值得深入研究,然后在全市推广开来。
这是教育局要干的事,也是造福广大学生的好事。
研讨会还没开呢,各校的领导们,先来取经了。
“老朱啊,你们学校这回考得很不错啊,是不是有什么方法,跟大家讲一下嘛。”
访客送走一波又来一波,朱校长忙中带笑,嘴巴要咧到耳朵根了。
“老朱,你们学校那个夏茗,有没有什么想法,比如换个学习环境。”市三中的教导主任,旁敲侧击地问。
市三中和市二中一样,都是一线高中,往年全市的高考前3名,都是在这两所学校产生的。
朱校长脸一黑,“这个问题,你去问市二中的田主任,他会告诉你答案的。”
市三中的教导主任纳闷了。
他想的是让市六中的学生转校,却怎么要去问市二中的人?
田主任白了他一眼,“你这想法,半年前我就想过了,还试过很多方法,想把夏同学给挖过来,结果挖没挖成,你已经看到了。”
市三中的教导主任囧了。
敢情想挖墙脚的不止他一个。
这个夏同学倒是稀奇,放着教学条件更好的高中不读,偏偏死磕市六中,到底图的啥?
田主任幸灾乐祸地看他,“你们三中允许学生挂名,然后在校外自学,只有考试的时候回来参加考试么? ”
“这怎么行?这样还算是学校的学生吗?当学校是什么地方?”
“我们二中也不允许,所以才没挖到夏同学。”田主任幽幽道。
提起这个,田主任依然意难平。
他始终认为,学校才是最好的学习环境, 如果夏茗到他们二中专心学习,加上老师的悉心辅导,那么成绩超过杨启明,角逐省状元,是绝对有希望的。
可惜了。
她怎么就想不通,死磕在校外自习呢?
市三中的主任反应过来,瞪大了眼,“你的意思是,夏同学是在校外学习的?没请辅导老师,考出这个成绩,全靠自学?”
“我骗你做什么?”田主任白了他一眼,“据我所知,她在校外还做生意,帮她舅妈开服装店什么的,你夫人最爱逛的伊人衣坊,就是她舅妈的店。”
市三中主任瞠目结舌,“这,这……这同学的天赋,太惊人了。”
一边做生意,一边自学,意味着精力和时间会被分散,复习时间比校内学生少了不止一星半点。
没请辅导老师,所有知识点纯靠自己消化,碰到问题自己琢磨,这……
“老田,不是我故意击你,老实话,我们三中恐怕没有哪个学生天赋比她高,你们二中的杨启明,比起她来,也差一截。”
田主任长叹一声,“所以我之前,千方百计想让她转到二中来,虽有私心,想替学校挖到优秀学子,但更多的,却是不想浪费了她的天赋,好好培养,让她发挥全部的才华。”
田主任摇摇头,“可惜她有自己的想法。”
市三中主任同样扼腕,“是啊,太可惜了……”
这话要是传到夏茗耳朵里,夏茗除了感激他们的厚爱,只会哭笑不得。
她并不觉得可惜。
这个年代,很多人把高考当做改变命运的唯一钥匙,夏茗却没有,因为很多人别无选择,但是她有。
对杨启明这样的尖子生来,高考要力争第一,扬名立万,夏茗也没有这心思。
高考对她来,只需要考进她想去进修的学校,就已经达成目标了,她并不想出风头。
距离高考还有个把月,而夏茗因为重生外挂,对今年的高考题有印象,如果她愿意搏一把,考个省状元,未必没可能。
但她并没有兴趣。
如果高考前三甲,会万众瞩目,被记者追着报道,那么夏茗反倒希望自己最高只考到第4名。
这是个“安全”名次,光芒被前三甲盖住,不会被大肆报道,但是全国任意一所大学,她都可以进,很安全。
如果朱校长知道夏茗是这个心态,只怕会当场吐血。
“夏同学,你果然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这回成绩又进步了!”朱校长身心俱爽,看夏茗的眼神,那叫一个亲啊。
“你要再加把劲,争取高考的时候超长发挥,稳定在全市前三甲,争取挺进全省前3名!”朱校长乐呵呵地。
“我尽力考好,不给学校丢脸。”夏茗微笑道,没把话太满,也没自己志不在前三甲。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朱校长鼓励地拍拍夏茗的肩膀,笑得更满意了。
虽然对夏茗很看好,但朱校长始终认为,杨启明是个很难战胜的对手,夏茗考第2名,屈居在杨启明之下,是很正常的。
毕竟,杨启明从到大,几乎都是第一名,又花钱请了辅导老师,总的来,就是起点比夏茗高,条件又比夏茗好。
夏茗考不过他,是合情合理的。
夏茗考到现在的好成绩,朱校长已经偷着乐了。
何老师也高兴坏了,开班会公布成绩时,重点表扬了夏茗。
夏茗是B班的学生,她的成绩会计入何老师当班主任的考核表,肯定会大大地拉分,那么她的奖金肯定少不了。
学校的老师们,快羡慕死她了,见了她都爱“你们班那个夏同学”,听得何老师飘飘然。
甭管夏茗的成绩,有B班多少功劳,反正夏茗是B班的,成绩就是算在她头上。
何老师跟着沾光,心里美得冒泡。
预考成绩出来,刷掉了一半的学生,有人欢喜有人愁。
没考上的学生,已经陆续离校了,班里座位空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