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赤手擘开无字印(一)

A+A-

    赤手擘开无字印(一)

    郑七只当自己与崔金钗,乃是薛鸾的左膀右臂, 左膀一断, 右臂必当重用。可她却是不知, 崔金钗靠着私制喜雨膏, 堆金积玉,攒得万贯家私, 而她赚得的银钱, 其中大半, 都用在了薛鸾身上——这培植党羽、苞苴贿赂,都得靠银子不是?

    今夜乃是上元佳时,开封府中这拢袖之民, 皆在走马观灯,怡然自乐,而薛鸾却是待在府邸中, 心烦意乱, 不知所从。而宫中一传出圣旨,崔金钗被立罪抄家, 薛鸾骤然僵住, 只觉凉了半截, 万念俱灰。

    薛鸾身着黄绣花袍, 高髻上珠翠满眼, 本是要赴上元之约,未曾想途中出了如此变故。她怔怔然立于堂中,眼望着院子里头, 官家派来把守的兵卫,看着看着,遽然明白过来了——

    她薛鸾,不过是个幌子罢了。如今官家大限将至,再不必东遮西掩,那她这个幌子,无论是绮绣所织,还是绫罗所造,再也用不上了。

    瞧着碍眼,倒不若除个干净。

    崔氏抄家,事关重大。徐三亲率人马,赶至崔府之时,周文棠、宋祁等人,皆已久候。四周道侧,亦是三两成群,观者如睹。再看院内,亦已有禁军把守,仆人亲眷,跪成一片,如楚囚对泣,垂泪难休。

    因有宋祁在侧,周文棠见了徐三过来,也不曾上前,只负手立于檐下,连官袍也被鹤氅遮住。徐三瞥了他两眼,这才对着迎上来的宋祁问道:“崔氏何在?”

    宋祁紧盯着她,缓缓应道:“不在府中,但也不曾出城,该是藏在城中某处了。我已派人张榜缉拿,四下搜捕。她的其余别院,皆已由禁军接掌。崔府中的奴仆,我也让人一一记录在册了,一个都跑不了。”

    言及此处,他勾起唇角,稍稍凑近徐三,低声道:“我对这院子的人,若是瞧见谁不在府中,立即上报,便可将功抵罪;若可揭发崔氏罪行,非但无罪,不定还有重赏。这帮人倒也识相,争先恐后,一五一十,全都交待了个干净。”

    崔氏逃跑,也在徐三意料之中。她点了点头,将圣旨递给宋祁,毕竟有皇子在侧,还是由他宣旨,更为妥当。而宋祁也不推辞,当即展开卷轴,沉声而念,不急不缓,颇有架势。

    如今的宋祁,权欲之心,远胜从前。宣旨过后,他便对禁军发号施令,指挥了起来,徐三虽是奉旨而来,反倒被其架空大半。只是徐三对此却是并不在意,她今夜来此,心心念念的,乃是其余要物。

    崔氏其人,眉高眼低,志大才疏,但她能在朝堂立足,自也有她的几分本事。而她能在工部任职,靠的就是她那些改进军武的法子。

    但徐三对此,一直心存疑虑。她怀疑崔金钗手中,一定藏有什么“秘密武/器”,毕竟这女人当初献上的治国要策,实在太过笼统,泛泛而谈,其中有些言语更是尤为古怪。徐三总觉得这要策,有点儿像是教科书,通篇盖棺论定之语,缺乏细节与论据。

    虽如今崔金钗跑了,而她所藏着的秘密,要么是随她而去,要么是被她毁了。但徐三仍是心存侥幸,她隐隐有种预感,这崔府之中,一定有她想要得到的答案。

    她趁着旁人抄家,无暇顾及,独自一人,将崔府内外走遍,只可惜除了感慨崔府之奢靡外,对于崔金钗的秘密,仍是一无所获。

    几个时辰过后,已是钟鸣漏尽,深更半夜,徐三负手而行,缓缓走至正厅,只见崔府家仆,仍在院中跪着,或是冻得抖抖瑟瑟,或是不管不顾,在院中躺着睡去。徐三见状,稍有不忍,便让这些仆侍各回院中歇下,诸人闻令,感激涕零,连连跪拜谢恩。

    其中有个少女,已是十分困乏,又只着薄衫,在寒风中跪了一夜,双手皆被冻伤,满是红疮。先前旁人有心疼的,欲要脱下自己衣裳,给她取暖,却反被禁军呵斥,抽刀恐吓。偏这少女还是个绣娘,全要靠这一双手谋生,此时见手受伤,几乎哭得喘不上气来。

    徐三见了,心上一叹。她抬眼一看,只见不远处的堂中,摆着炭盆、手炉等,似是底下人特地为了宋祁准备的。徐三见了,连忙唤来绣娘,让她去里头暖和暖和,又令人取来膏药,亲自为她涂抹。

    那绣娘受宠若惊,起初很是提防,待到身子渐渐暖和之后,对徐三也亲近了些,壮着胆子与这位朝中高官交谈起来。徐三累了一整日,但也不曾敷衍,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她闲谈。

    哪知半个时辰过后,那绣娘见四下无人,忽地凑近徐三,声道:“三娘子,你是个好人。奴要报你的恩,哪怕叛主,奴也不顾了。”

    徐三倚于椅上,挑眉睨她,并不指望这绣娘能出甚么大事,只笑道:“你要如何叛主?给我绣衣裳不成?”

    绣娘操着口音,急道:“三娘子,奴不跟你玩笑。你也晓得,崔官人在京中有几处别院,每个院子,都养了几个郎君,都年岁不大,白白嫩嫩。奴不是给崔官人绣衣裳的,她不喜欢好看衣裳,嫌这不显官威,奴是专门给那些郎君绣衣裳的,奴绣的好,每处院落,奴都去过!”

    徐三闻言,立时抬眼,来了兴致。

    绣娘惯会瞧人眼色,立时道:“有一处院落,奴就去过一回,在城北边,附近住的都是挑粪劈柴的,又臭又破。崔官人在里头养了个郎君,跟其他都不一样,黑不溜秋,柴火棍儿似的,脑壳还有问题,是个痴儿。旁人见了奴绣的衣裳,都是急着要穿,可他不同,他看着绣花,嘻嘻地笑,拿在手里头玩儿呢。”

    徐三眉头微蹙,深思起来,又听得绣娘道:“崔官人一进那院子,也跟先前不一样了,奴也不好,反正就是,就是没那么瘆人了。还有件怪事儿,就是奴瞥见她在那破院子里头读书,读的那些个书,一个字儿都没有。三娘子,你这叫啥,难不成是‘无字天书’?”

    无字天书。徐三眉头紧皱,立时沉声道:“你且在这屋子里头待着,旁人若来赶你,你就有徐总督之令,他们便不敢动你了。至于那城北院,你可还记得去路?”

    绣娘彼时是乘着马车去的,如何能记住详细路线?幸而她也是个机灵的,但将周围景象,一一描述,徐三用心记下之后,起身就走,急急而去。然而出门之后,她才走了几步,就不由凝住步子,惦记起了周文棠来。

    她唤来禁军一问,得知周内侍正在前院,马上就要离开崔府,上街巡察。眼下虽是深夜,可因是上元佳节,不设宵禁,八街九陌,仍是人语马嘶,红飞翠舞。周文棠奉了宋祁之令,要去一一排查,可还有揣着火/药之人,藏匿其中,伺机而动。

    徐三闻言,立时朝着前院行去,遥遥只见男人一袭黑氅,牵马而立,正低垂眼睑,听着禁军汇报,噤然不语。

    她望着周文棠的侧颜,没来由地有些不安,忍不住紧紧抓住袖口。半晌过后,眼见着周文棠将要上马,她连忙上前,骤然扯住缰绳,仰头对他道:“中贵人,本官对你另有委任。”

    月色之中,男人身披鹤氅,居高临下,低头盯了她一会儿,忽地勾唇,轻声道:“总督有令,莫敢不从。”

    徐三忍不住抿唇,可又忽地想起还有旁人在侧,连忙正了正神色,唤属下再牵一匹马来。二人并行,骑马出府,待到僻静处后,徐三才将绣娘所言,一一道来,而周文棠对于这开封道路,了若指掌,听过她描述之后,便划定了大概方位,猜了四五处可疑之地。

    却原来与真实的历史一样,早在宋朝,便有不少人家,做起了“粪”的买卖来。有那精明的,特地设立坑厕,倒贴草纸,只盼着人家来此如厕,接着便收集粪尿,卖给京郊农户,化作肥料。

    起初这行当刚兴起时,人人都当这是无本买卖,有利可图,一时之间,开封城北,尽是坑厕,臭不可闻。后来还是开封府衙从中协调,才不致坑厕泛滥成灾。如今城北,也不过只有四五处坑厕,二人骑马,一一寻去。

    照理来,这月下骑马观灯,也称得上是乐事,可这四处臭烘烘的,徐三实在有些苦不堪言。幸而周文棠倒是贴心,半途下马,买了两条丝绦,围在鼻间,倒也忍得过去。

    寻了四处坑厕之后,周围皆不见异状,亦与绣娘所述,不大相符。徐三叹了口气,正要调转马头,朝着最后一处行去,忽地感觉四下一震,不远处的街市上火光乍起,亦有爆炸声、哭喊声随之涌来。

    徐三一惊,抬起头来,知是官家张网捕鱼,崔金钗走投无路,只算拼个鱼死网破了。她看向周文棠,只见男人也是面色冷峻,分外凝重,二人勒住缰绳,只听得四面八方,或远或近,或是街巷,或是酒楼,接连冒出爆/炸声响来,火光腾空,甚是可怖。

    原本正游逛街市的百姓,或是被火舌吞噬,痛苦挣扎,或是痛哭流涕,慌乱奔逃,更有不少人朝着各处城门涌去,是城中四处起火,想要出城避灾,叫嚷着要逼官兵开城门。

    徐三见此情状,心中悲愤,死死咬牙,抬头看向周文棠。二人对视一眼,当机立断,立即快马加鞭,朝着最后一处可疑之地赶去。两人也顾不得许多,一至这最后一处坑厕,立刻分头行动,各自搜寻。

    徐三发觉此处街巷,甚是狭窄难行,她立刻翻身下马,一手拔剑出鞘,一手提着灯笼,在黑暗之中,渐行渐深。

    遽然之间,她听见细细的吱呀一声,似是有人开了门扇。徐三心上一紧,挑灯回望,只见幽幽烛火,猛地映出了一张枯黄的脸来。

    作者有话要:  如无意外,开始日更……

    虽然写完了论文,但是还有一门考试=_=

    而且我又出来玩了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