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7章 喜讯
椒房殿。
湘蕙笑吟吟地走了进来,手中拿着几封信:“启禀皇后娘娘,这是宁王世子命人送回来的信。”
谢明略一挑眉,接了过来。
一转眼,霆哥儿启程离京也有三个月了。自到了蜀地后,霆哥儿每隔几日便要写信回京。今日送来的信照例是三封,第一封是给她的。第二封是给尹潇潇的,最厚实的那一封是给霖哥儿的。
谢明取了最上面的一封,拆开看了一遍,目中闪过笑意。
湘蕙笑着凑趣:“娘娘,宁王世子亲自去蜀地求亲,刘家总该应下了吧!”
谢明笑道:“正是。刘家已经应了亲事,霆哥儿这是送喜信来了。你立刻将信送给闽王妃,让她也高兴一番。”
湘蕙笑着领命退下。
一炷香后,湘蕙回转复命。一同前来的,还有满面喜色容光焕发的尹潇潇。
尹潇潇心情畅快,欣然笑道:“太好了!刘家总算点头应下亲事,了了我心头这一桩大事。”
尹潇潇是由衷地欢喜。
霆哥儿自幼时起养在她身边,她看着霆哥儿从牙牙学语懵懂无知的孩童长成英挺不凡的少年郎。这些年,她在霆哥儿身上耗费的心思,丝毫不弱于霖哥儿。甚至犹有过之。
霆哥儿亲事得尝所愿,尹潇潇比谁都高兴。
谢明看着满脸喜色的尹潇潇,轻笑一声:“你刚忙过霖哥儿的亲事,接下来又有的忙了。”
定亲可不只是嘴上而已,过礼下聘诸事种种,皆要烦心操持。这三个月里,尹潇潇一直忙着霖哥儿的定亲之事。紧接着就轮到霆哥儿了。
尹潇潇精神奕奕地笑道:“这等喜事,便是再忙,我也乐意。”
谢明笑了笑,忽地道:“我已经下令,命人翻新整修宁王府闽王府。一切收拾妥当,得要四五个月。明年,霆哥儿霖哥儿便能离宫了。”
当日霁哥儿成亲的时候,也是提前离宫回的鲁王府。
尹潇潇早有心里准备,闻言笑道:“也好,一切都听娘娘安排。”
谢明微微一笑:“到时候,你也随霖哥儿离宫回府吧!”
尹潇潇:“……”
尹潇潇全身一震,霍然起身,定定地看着谢明,明亮依旧的眼眸中闪着错愕和不敢置信:“你……你的都是真的?”
谢明不答反问:“我什么时候拿这种事情开过玩笑?”
……
尹潇潇心潮起伏,激荡难平,久久没有话。
这两年,霁哥儿成亲离宫,赵长卿也一直想回鲁王府。奈何帝后毫无松口之意,赵长卿自然不能不识趣,私下里却寻过尹潇潇,话里话外透着几分无奈和不满。
萧语晗只有一个女儿,对阿萝毫无威胁。住在宫中或宫外都无大碍。赵长卿有霁哥儿,而她,不仅有霖哥儿,还养着霆哥儿。
孩子们长大了,出宫回府成亲理所当然。她们“自觉自愿”地留在宫中,和儿子们保持距离,既能避嫌,也有向帝后表明心意的意思。
所以,尹潇潇口中不,心里早定主意,就在宫中长住。绝不让帝后为难。
万万没想到,她没张口,谢明却已为她考虑好了……
“不,我不离宫。”
不知过了多久,尹潇潇的情绪才稍稍平静,缓缓张口道:“七弟妹,我不走。”
她不能走。
她一走,谢明便没理由再留赵长卿……
谢明听了这两句话,目光骤然柔和:“五嫂,你在想什么,我都明白。不过,你无需多虑多思。我既然有此算,自有我的道理。”
尹潇潇皱着眉头,有些话不便明,暗示几句谢明总能听懂:“我若离宫,二嫂三嫂呢?她们是否也要一同离宫?”
重点是二嫂赵长卿!人在宫中,已是动作频频。真放她出宫,那还得了?
谢明眸光一闪,淡淡一笑:“放心吧,我心中有数。”
尹潇潇还想再什么,谢明含笑看了过来:“霖哥儿霆哥儿都已长大了,待在朝中磨炼两年,便能正经当差做事。有五嫂在他们身边时时提点,我更放心。”
被谢明这么一提醒,尹潇潇陡然醒悟。
对啊!
她在霖哥儿霆哥儿身边,还能不时提醒。也免得兄弟两个被人挑唆怂恿指使,生出异心或做出不该做的事来。
再者,以谢明的手段,何惧一个赵长卿?
尹潇潇想通了之后,也不再犹豫忸怩,很快张口应下:“好,我听你的。”
……
离宫之事,谢明出了口,也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尹潇潇私下告诉了萧语晗,紧接着,赵长卿也知道了。萧语晗无可无不可,赵长卿却惊喜不已。
蓉姐儿在一个月前嫁到了楚家。
如今,赵长卿自身住在宫中,颇有寂寥冷清之感。恨不得立刻就去椒房殿,问一问谢明什么时候放她离宫。
不过,赵长卿生性谨慎,自不会这般冒失躁进。
赵长卿先去尹潇潇那儿,恭贺霖哥儿霆哥儿的喜事。待尹潇潇心情愉悦地笑了一回后,赵长卿顺势问出了口:“对了,七弟妹可过,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离宫回王府?”
尹潇潇最见不惯赵长卿那副一肚子心眼还装得风光霁月的德性,故意笑道:“这还不简单。我们现在就去椒房殿,当面问个清楚。”
一边,一边拉着赵长卿的手往外走。
赵长卿:“……”
赵长卿不是纤弱无力之人,不过,远不能和尹潇潇相比。被尹潇潇这么拉着,连手都抽不出来。
赵长卿情急之下,额上冒了细汗,忙笑道:“五弟妹,我和你笑罢了,你怎么还当真了?快些停下!这般去椒房殿,岂不是惹人笑话?”
尹潇潇脚步一顿,瞥了难得失态的赵长卿一眼:“这么来,二嫂其实半点都不急着出宫了?”
这等时候,赵长卿哪敢再别的,连声道是。
尹潇潇这才松了手:“二嫂也是的。这等事也拿来笑。我这个人,天生脾气耿直,别人什么我便信什么。二嫂可别捉弄我了。”
赵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