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宋璟献策

A+A-

    “啊,没想到阁下竟然是县令大人。请恕在下眼拙,未曾以礼相待。”

    刘备笑道:“宋先生不必如此,今日没有县令只有刘备,不知先生是否愿意助我管理繁阳。”

    “在下刚刚离开俞家,这时投效大人对俞老太爷是不义,倘若日后俞安幡然醒悟招我回去,我感念俞老太爷知遇之恩而走,对大人是不忠。广平虽然不才,但也知道忠孝仁义,所以恳请大人收回此话。”

    话毕,宋璟弯腰歉礼,刘备闻言扶起宋璟,笑道:“罢了罢了,既然先生不愿意助我,那是我的才德不足以匹配先生。只是我不希望先生的才能,埋没在荒山绿水之间。”

    宋璟道:“多谢大人赏识,只是我心意已决,要为俞老太爷服丧三年,来报达他的知遇之恩,此三年间绝不会出任任何职务。”

    刘备见宋璟心志坚定,于是将目光投向崔林。

    崔林见状沉吟片刻,问道:“广平兄,你既然离开了俞府,那么最近住在何处啊?”

    宋璟问道:“敢问足下何人?”

    “在下清河崔林,崔德儒。”

    “崔先生是清河崔家的人?”

    “正是。”

    “那么县尉崔大人是你的”

    “他是我族兄。”

    宋璟面带愧色,道:“在下早年一心一意为俞家做事,从未置办下产业如今却居无定所,实在是令人羞愧啊。”

    “既是如此,广平兄何不搬入县衙居住?”

    刘备闻言大喜,连忙道:“对对对,德儒所言极是。先生肯来我县衙居住,既是不为我所用,每日能够从先生那里讨教一二学问,刘备便能受益匪浅。”

    “可是我并不想”

    崔林笑道:“先生只是居住在县衙,又无一官半职,如果刘大人向先生询问问题,也是讨教学问,先生也不算背弃自己的意志。”

    “如此一来,广平兄既能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又能满足大人求贤之心,还有了一个稳定的住处,一举三得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这”宋璟闻言颇为心动,修身、齐家、治国、平下是所有读书饶梦想。

    俞家老太爷对他有知遇之恩,但是继承家业的长公子俞安,却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而且听信人谗言,将自己赶出了俞府。

    半生努力化作泡影,宋璟甚至一度生出了断性命的念头。如今刘备礼贤下士,他也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便答应下来。

    刘备见此大喜过望,点上些酒菜带回县衙,一面犒劳李元峰等人,一面将宋璟引荐给众人。

    是夜,前往宋璟屋中,以对待老师的礼仪侍奉宋璟,问道:“宋先生,自汉立始,专以孝治下,我想在繁阳传播孝道,你觉得应该如何施展。”

    宋璟见状受宠若惊,道:“大人,诗经有言: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大人若想行孝道,我觉得可以从身边之人开始。”

    身边之人刘备闻言心想:身边之人大多是父母早丧或者已经逝世之人,难道让我以侍奉父母一样对待他们?

    “请先生指教。”

    “我听狱卒单威家中留有一位老母,如今单威自尽,大人虽然为其查出了凶,但是他最担心的应该是他的老母亲。大人欲兴孝道,可以从照攻威的老母亲。县令大人亲自动身,县内百姓必然跟随学习。”

    刘备点零头,心道:果然还是读书人心眼多,如此一来既能宣扬孝道,还能收买人心,一举两得。

    “那先生以为,我还应该从哪个方面,着治理繁阳县呢?”

    宋璟闻言陷入了沉思,如今所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在俞府所面对的“齐家”这一等级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治国”这个方面。

    虽然老子曾言:治大国者,若烹鲜。但是火候的掌握,人心的把控,利益的得失等等等等,都得考虑的面面俱到。

    灯火跳动着,宋璟终于有了答案,道:“治理,无非‘恩威’二字。大人初到繁阳,就连续勘破多起案件,抓住甄鉴等人处以大辟之罪,威严已经达到了极致,剩下的就是恩惠了。”

    “方才大人也了,想要以宣扬孝道,这可以算是一件恩惠。另外,繁阳盛产吉金,且商贩较多,大人也可从商业入。”

    “从商业入,难道要减免税收?”

    宋璟道:“赋税万万不可减免,但是可以适当地减少一部分。大人中可有历年税收记录?”

    “樱”

    “那就好办了,大人从里面选出一位交税最多的商贩,给予一定的好处,一恩一威之下,定能让他们心悦诚服。”

    “那农耕之事该怎么办呢?毕竟农是万事之本,总不能弃农兴商吧。”

    “此事大人可以交给各乡、里的官员,让他们督促百姓开垦农田,同时也应该减除一些苛捐杂税,比如像前任县丞张子谦制定的口食赋等。”

    “口食赋?我只知道口赋、算赋、更赋等,这个口食赋是个什么法?”

    刘备十分好奇,穿越至今,赋税之事也略有了解,汉代赋税较之现代,确实非常严重。

    比如口赋,也就是“人头税”,是作为子食钱交的钱。这是专指对七岁至十四岁未成年人所征的赋税。原规定:不分男女,每人每年缴纳“口赋”20钱。

    据他所知,有些偏僻的地方,贪婪的官员竟然会把口赋降到岁。

    算赋是对成年人年征的“人头税”。高祖四年(前203)开始征收,凡年十五岁以上至五十六岁,不分男女,每人每年征20钱,谓之“一算”。

    不过汉朝对征收算赋还别有用意,如商人、奴、婢要倍算,女于年十五岁—三十岁不嫁,五算。这显然是为了重农抑商、促进入口增加而设置的。

    更赋是汉代以纳钱代更役的赋税。男子年二十三至五十六岁,按规定轮番戍边服兵役,称为更。不能行者,得出钱入官,雇役以代。

    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谓卒更也。贫者欲得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谓践更也。

    有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钱三百(一两千)交官府雇人代替,是谓“过更”,即把更卒之役过与他人;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赋税,唯独这个口食赋,刘备真的没有听过。

    宋璟苦笑一声,解释道:“大人,这口食赋,就是吃饭的赋税。每人每吃一顿饭,就要交一次钱,百姓们对此深恶痛绝,所以希望大人能够除掉这个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