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假公济私
当日水车安座落成仪式后,高士廉便与窦轨商议过捐书一事。
当窦轨听闻高士廉承诺,一个月内,便可交付十万卷论语与孝经,立即点头答应了下来。
虽然窦轨也不相信,高士廉真能在月余时间内,制书十万卷,但他却也无所谓。
若是一个月后,高士廉拿不出那么多书,他再向高士廉索要铜钱便是了,难道高士廉还能不给他?
所以窦轨答应的相当痛快。
窦轨首肯后,宫保便一头扎进了工匠坊,开始与雷工匠一起,研究起雕印刷术来。
其实原本宫保也想过,要不要一次到位,将活字印刷术给搞出来。
但仔细思量后,他还是将这想法给打消掉了。
故而活字印刷比雕印刷要先进许多,但却也有它的弊端在其郑
历史上,宋代便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直到我大清,却还在依旧在大量使用雕印刷,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即便我大清,出现了铜铸活字,但印刷的书籍里面,活字印刷的数量,也仅仅占到了总印书量的百分之二左右。
雕印刷能够击败活字印刷,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活字制作不易。
要制作能够印刷清晰,经久耐用的活字,非金属不可。而要在大唐,无论是铜还是其他金属,铸造雕刻成活字,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其次是要用活字印刷排,工匠就必须识字,否则根本无法完成排校对工作。
而大唐这坑爹的识字率,那就不用提了。
偌大的益州大都督府工匠坊,数百名工匠,也就只有雷工匠这位梓人识字。
宫保他总不能去找几位读书人,来工坊排做工吧?那根本就不现实。
而雕的工匠,却不用识字,只需要根据粘贴在木板上的文稿雕刻便是,雕刻文章与刻花没有什么区别。
仅此一点,便决定了宫保要印制论语与孝经,就只能才用雕印刷。
印书用的稿,宫保自然要“假公济私”一番。
十万册书,要捐赠到全大唐三百六十州。
想一想,每个州的蒙童,启蒙的书籍,甚至用以临摹抄写的字体,皆是某人亲笔书写,这对于大唐读书人而言,是何等荣耀?
这种好事,宫保自然要照顾自己师长王珪。
他自从拜了王珪为师,如今与王珪可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宫保既然自己不愿意去当什么职事官,那自然要为师长“造名”。王珪名气越大,官职越高,他这做弟子的,好处才更多。
即便是王珪这般人物,在听闻过宫保的打算后,也激动得不能自已。
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能够着书立作,即便对于王珪,也是极大的诱惑。
虽然抄写论语、孝经并非王珪三立,但能让全下的蒙童,诵读自己誊抄的经书,临摹自己的笔迹,却也同样是莫大的荣耀。
毕竟雕印刷还有一个好处,便是无论印制多少本,那书上字迹,都与王珪亲笔书写,没有什么两样。
为此,王珪狠狠的夸奖了一番宫保,几乎要将自己这弟子给夸上去了。
这让宫保不禁有些汗颜,尼玛,当初自己将水车的功劳让给王珪,也没见老头这般激动。
宫保请王珪,按照线装书的尺寸大,以蝇头楷精心誊抄了一套论语与孝经出来。
王珪为了抄写经书,连县衙的公务都交给了县丞他们去处理,自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用了整整三日功夫,一丝不苟,一笔一划的抄写了完了两本经书。
论语字,孝经2369字,一共一万四千多字,三时间全部仔仔细细的抄完,可把王珪这老头给累得不轻。
为了这事,连王嫣然都不知朝宫保翻了多少白眼,嫌弃他累着自己大父了。
但王珪却是乐此不疲,甚至还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还有再重新誊抄一遍的想法。
宫保一头黑线,赶紧拦住王珪,不敢再让自己师长再抄写一遍了,否则王嫣然还不得掐死他啊?
拿上王珪精心誊抄出的稿,宫保回到工匠坊中,让雷工匠立刻安排人,开始雕。
雷工匠早已按照宫保的要求,制作出了一批上好的木板备用。
用以雕印刷的木板,是不能用新木制作的。
否则印刷不了几次,木板便会因为油墨的浸泡而变形开裂,那样的话,一块辛苦雕刻出来的雕就作废了。
而一块雕的使用寿命是三万次,若是因为木料太差,导致使用寿命下降,得不偿失。
好在工匠坊中,倒是储存有大量的木材。
益州的河流众多,工匠坊中也有专门用以造船的工坊。那些用来建造木船的木料,同样需要堆放很多年后,才能用来造船,却也正是适合制作雕的材料。
雷工匠直接调用了许多阴干多年的老木料,用以制作雕,让宫保十分满意。
按照宫保的吩咐,工匠们将王珪亲笔誊抄的书稿,用浆糊反贴在木板上。待浆糊干透后,再由工匠坊中技艺最高明的工匠,将其心雕刻成阳文。
不得不,比起雕花而言,雕刻字迹要简单的多。
宫保估摸一下,按照工匠们雕的速度,一名工匠一时间,便可完成三到四张雕的雕刻工作。
只要有足够的工匠,供应足够的雕,应该一点问题也没樱
雕刻好的雕,清洗干净后,宫保命人取来油墨,用刷子在雕上涂抹了一遍。再取来白纸一张,轻轻覆盖在雕上,换一把干净的刷子,轻轻在宣纸表面刷了几下。
待他将纸揭下后,包括雷工匠在内,一众工匠全都发出了一声惊呼。
原本雪白的宣纸上,便这般神奇的出现了清晰的字迹。
虽然工匠们不认识字,却也知道这些文字出现在纸上,代表着什么。
雷工匠更是激动的双颤抖,哆哆嗦嗦的从宫保中接过了那张印满了字迹的宣纸,一遍遍的反复打量。
“郎君,这般简单,便能成书?这,这太匪夷所思了,若不是下走亲眼所见,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的。”
“哈哈,这是自然,雷梓人,印书便是这般简单。如何弄这雕印刷,你都看明白了吗?”
“明白了,明白了,下走全都记在了心里。”
“那便好,赶紧安排工匠,将所有的书稿都刻成雕。待印刷出书稿后,再用那些书稿,继续雕刻其他的雕。每一页书页,至少需要准备数十张雕,才够用。”
“喏,下走明白!郎君放心,保证不会误了郎君的大事。”雷工匠连忙点头保证。
当宫保抱着印制出来,整整十本新鲜出炉的书稿,返回县衙交给王珪后,老头激动得差点老泪纵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