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十一四章欠她们
“到底,这些都只能算是你的推测,沈芙,你又如何能证明你所的都的正确的?”
沈芙只深深一拜,那是一个臣子对于君王的礼节,不是一个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也不是一个女子对男人的礼节。
“陛下,平陵能拿到的那些证据虽然都是无关痛痒的蛛丝马迹,虽然不能为已经去世的崔锦绣定罪,更不能为如今为了生存,将尾巴抹的更干净利落的官员定罪,平陵也实在没必要去和已经失败,甚至已经亡故的女子过不去不是?”
“而过去的已经过去,抹去的想让这些人活着的人承认,也定然难上加难,可,大蜀进犯的事已经是事实,而臣女相信,无论给崔锦绣牵连的这些臣子内官,是被动还是主动跟随的,必然已经逃不开这场国与国之间的权利纷争。”
“陛下若是不信,待将军阁失窃的传递通道截断,控制了军阁主动权之后,自然能够一清二楚。”
作为一国之君,只是按照推测来去行动的情况下,其实很不理智,可如今这种内忧外患,而且人家都快达到他大门口的份上了,他好像也没其他理由来拒绝了,毕竟拒绝了,他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将崔锦绣利用大蜀,在死后给他布置的这些复仇的导火线一下子拔除。
而最后铲除那些探子,一连串寻着风声,将宫里的内侍,和宫人,以及负责军阁,甚至朝堂上很多闻讯有了动静,急于要一走了之的官员如数抓捕的抓捕,控制的控制。
得到的审讯消息都是与她所无异后,他不得不承认,或许沈芙能够最终活到现在,确实不是单单幸运能够解释的。
现在那些人依然被囚禁在皇宫之中,由大理寺官员连夜审讯,究竟还有多少人涉及,并且透漏给了大蜀多少刺渊的信息,而他对沈芙能够镇守烽涌城要塞之地,也已经不做任何怀疑了。
“母后,恕儿对她的了解远胜过你我,他推荐她来受他的后防线,不是没有道理的,平陵过,她信任自己不如信任恕儿,既然我们同样信任恕儿,就没理由不再信任她。”
他劝着自己的母亲。
“她不仅仅是个女子,她还是您所看上,并且几次能临危不惧在刺客的必杀剑下救了您的救星,也是几次让恕儿死里逃生的福星呀?东菱如您所,在我们跟前久了,是很难看出有比她出色的才能,可您也同样望了,那两个孩子在江南那几年,违背您江南为江南百姓做的事吗?”
“现在情况紧急,朕也想不出比她更好的女子能够帮助沈芙镇守烽涌关,实话朕心底也没底儿,毕竟启用女将这种事,在我刺渊开国以来是第一次,可在历史上却非第一次。”
“若当年您能在危难之中辅佐孩儿走过那么难的一段时期,直到后来坐稳了江山,孩儿也相信,您教导出来的孩子,女儿家也好,恕儿那子也好,都差不了那里去。”
“儿臣如今最信任的也只有他们,能用的,在刀刃上可用的,自然也只有他们,您且放心即可,起码儿臣与恕儿给她们补足的一些战力和保护,足以让她们保命无恙。”
“至于将大权交给她们,不过是防止那些贪功的人冒进,反倒影响大局罢了,做的最多也不过混淆视听运筹帷幄的事,上阵杀敌,孤军深入那种事,还不至于让两个年纪不大的姑娘去做。”
太后深深的叹了一声,虽然不再坚持反对的立场了,却是无法放下忧心的。
“话虽如此,那毕竟是两个真正提起刀来,没什么战斗力的姑娘呀!万一有个万一你我们如何向她们已故的父母交代?平陵白家疼的与自己家孩子无异,而东菱”
她又叹一声比之前叹的更重,太后眉宇上染上浓浓的无奈。
“你清楚,我们本来就欠她的,欠她父母。”
皇帝眉宇间也沉重几分。
“儿臣明白,儿臣也明白,东菱在之前儿臣突然提出让她随军前往的时候没有丝毫犹豫,就是将朕当做了她的真正父亲,担任起了她作为我刺渊公主的责任,就看在这点上,儿臣感激她,也,必然不会让她再牺牲更多,也不必再让她牺牲了。”
太后再次叹息,当然也明白,她的埋怨只是埋怨,既然皇帝已经决定,而且东菱与沈芙也已经接受,如今人都估计已经出城,在前往烽涌城的路上了,自然就没有再改变的理由。
皇宫之中,皇帝与太后在为当时做的决定心惊胆战,在质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正确,担心两个姑娘家能不能顺利胜任,而另一方面,被担心的两人经历了两日的连日赶路。
为了不让中途的探子可能寻到踪迹,和发现他们的意图,甚至有意在赶路之余,按时休整,却在确定无人跟随的路上,快马加鞭的前往目的地。
前往烽涌城的人马分两队进行,而吸引大多目光和绕远到而行,分散敌人注意力的沈芙的马队,匆匆赶路下,果然在军师闵文生所的东悦城汇合。
而一如他们之前所料,突然而来的战争让整个刺渊国的臣民都惶惶不安。
可生活在最底层的民众呀!就算是在烽火之中,该吃饭的还是要吃饭,该过日子的还是要过日子,谁也没办法抵抗住动物生理上最基本的需求。
所以沈芙的马队进了东悦城就发现,这里的百姓虽然比前线可能要好很多的,还能在街道上继续出摊开店维持生计,却大多数情况下,脸上都被愁容笼罩,甚至因为战乱的关系,有不少乱子发生。
青楼门口卖女儿的,巷子里拦路打劫的,街道上追着强了馒头就乱打的动乱的。
反正,不安宁,甚至,比预想之中的还要不安静。
“这大蜀还没有打到这里,那势头就已经让百姓都躁动不安了吗?这里的官员,难道这个时候就不管了?”
沈芙忧心忡忡,边牵着自己的马一起往约定的目的地走着,边看着这些与京都城之前的百姓状况完全不一样的外城动乱,很怀疑是不是如今刺渊国,全国范围内的情况,都是如此?
那如果到了一定程度,岂不是不等大蜀打到这里,刺渊王国已经自己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