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皈依也得细考量

A+A-

    独孤信想皈依佛门,可是现在还找不到途径,既没有寺庙供其挂单,又没有高僧为其开导。在这荒无人烟的龙门石窟里,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脱。

    佛祖就是佛祖,他一直在那看着人间。有人献花时,他在看着人间,无人献花时,他也在看着人间。有人敬香时,他在普度众生,无人敬香时,他仍然在普度众生,他就是他。

    只是世事无常、人心多变,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能够持续多久,谁也不明白自己的朋友能够陪自己多久。

    独孤信心里明白,皈依佛门,是自己余生最大的慰藉。在他看来,皈依佛门就是皈依三宝,皈依后相当于是正式的一个佛教徒。

    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佛就是,佛陀(释迦牟尼),相当于是一个偶像。法就是佛法,也叫教。,僧就是僧团,一个僧团,有师父,有法师,相当于一个构,只是现在自己还没有找到一个寺庙去剃度,去挂单。他很有可能并不会剃度,而只是以俗家弟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皈依后,无论是剃度弟子,还是俗家弟子,都要以一个佛教徒的标准要求自己。

    一个佛教徒最好能继续受戒,受戒之后就要持戒修行,不奸淫,不偷盗、不杀生,一开始如不能一次性受五戒,也可以先受三戒,持戒修行即可。

    当年佛陀往生的时候,徒弟们问佛陀:师父,您死后我们怎么继续修行?佛陀了四个字,持戒修校皈依后,三宝,就能在你的内心产生力量,不皈依的话,你很难产生力量,慢慢慢慢的你就会回到过去的那种状态。

    佛是十法界的老师,是智慧的长者,佛也是达到了福慧圆满成就境界,十法界众生,数佛为福慧圆满,大孝圆满,九法界其他众生都有缺欠,包括罗汉、声闻、缘觉、菩萨在内。

    为了代表亲切感,佛以慈父慈母为代表,加以称呼,其他四圣法界的声闻、缘觉、菩萨可以称作为佛的学生,凡六道众生,是以称作“子”。

    佛法总体以“佛、法、僧”称作为三宝,代表全部佛教体系。皈依佛门,也叫皈依“三宝”,如上所,子在六道受苦,慈父母出六道,证得无上菩提,福慧二足尊,众生有感,佛必有应,就像大海船舶,众生迷失业海,唯想出离,只有寻求慈父母救急。

    所以皈依佛门,投靠父母亲怀抱,永不丢失,众生有依靠,就像走失孩子找到慈父母一样,一边呼叫,一边寻声救苦,于是有了皈依佛门法了。

    皈依佛门大体内容如下:“皈依佛,二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傍生”。

    如果真正实行皈依了,修行一生所达到的最低程度,就是不下堕“三恶道”,即畜牲、饿鬼、地狱。那就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诸佛教。

    众生皈依佛门,就是佛的学生,佛菩萨无时无刻像父母关怀自己的子女一样,得到照顾,若能放下万缘,一心称念万德洪名圣号“南无阿弥陀佛”,众生将在寿终,被佛接往极乐国,永远出离六道轮回之苦,享无极之福。正是:我念弥陀归心似箭,弥陀念我望眼欲穿。

    很多人皈依后觉得就万事大吉了,从此自己就是“佛弟子”了,就会有三宝加持庇佑了,人生立刻就进入新境界了,这都是妄想。是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是看你有没有皈依证,而是看你有没有去学习和行持佛法。

    皈依后要常常去寺庙亲近三宝,听经闻法。所以皈依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另外,皈依不等于出家,不需要放下现在的一牵皈依后,根据佛法的教导,逐步放下生活中的不良习惯,逐步远离烦恼与困惑。

    皈依以后,依照三宝的教导去生活、工作,能更好地承担责任、自利利他。皈依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很深的法门。

    很多人常常认为口中念一念就是皈依了,好象很容易。事实上,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标准,同时也是佛教信仰的最高要求。

    佛教有三门——皈依是入佛法之门,发心是入大乘之门,灌顶是入密乘之门。在西藏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修行高僧,曾经有一个僧人跟他,我不求**,你给我传一个的三宝皈依法就行了。这个高僧就批评他:我的法中,没有比三宝皈依法更大的法门,你找别人去求的皈依法吧。有人认为皈依,就是要进入一个很严格的戒律范围中,担心自己毕竟是在家人守不了清规戒律,就怕皈依,不敢皈依。

    其实皈依不是受戒,皈依就是你成为佛弟子。皈依并不会改变你任何当下的生活习惯。

    学佛之人,有很多并不敢皈依,这又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出家僧人是吃素,持戒。有很多学佛的人,听到一些人,皈依之后你也要照着出家僧饶样子去实践,所有并不敢去皈依。

    那么是否真是这样呢?其实不然,皈依之后,在家学佛其实做不到,像出家人一样也很难做到,各方面都不能做到和僧人一样。

    皈依并不代表受五戒:?五戒世人都知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称为五戒,很多学佛之人,以为皈依之后就受了五戒,这是不对的。

    皈依之后就是让人去改正自己的习气和毛病,达到可以受五戒的要求,自己觉得能够持得住五戒的时候,再在去受五戒。

    也没有皈依师会在皈依之时就给人受五戒。因为如果持不住五戒,受了五戒之后,反而让佛教徒所坚守的“戒”成了“业”。

    当然其中不包括有这样的地方,在皈依之时就会给那人受了好五戒,但那种地方,皈依也是很严格的,在学佛期间,师父就会去严格纠正、考量,在达到他的要求之时才准许皈依,五戒也就一起受了。这也导致很多人并不敢皈依,因为听别人皈依就等于受了五戒。要把五戒持好才行,其实这些都是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