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A+A-

    周王在汉中惦记着京里的王妃,京中王府的人也正惦念着回周王府之事。

    钦天监卜得六月初三是大婚的吉日, 宫中早早备好大婚所用礼器、仪仗, 选定开国诸公爵之一的成国公作正使, 吕阁老作副史,代圣上祭天、祭祖, 到到新任承恩公,大理寺卿徐初府上行纳吉、纳采等礼。

    天下臣子、藩王纷纷献上贺礼、贺表,周王提前派了左长史入京, 也正是为着此事。

    贺表犹可, 周王府能送上什么贺礼, 才是满朝大臣最关心的——珠宝、珍玩、字画之类的倒不值一提,最好是再献一个……献一箱新鲜的祥瑞给大家开开眼。

    可惜大婚的婚期在六月初, 无论稻麦此时都进不了京, 他们也看不见前两年汉中府成箱进祥瑞的盛况了。

    褚长史随着贺表一道献上的, 是一套唐人抄的《金刚经》, 一盘赤玉雕的安石榴、一套八层透雕的象牙球……与两座高可三尺许、鎏金嵌宝的铜座钟。

    “座钟”二字初传开时,连宫里都以为周王要送的是个佛寺里敲的钟。然而真正进上的却是个檀木作壳, 白色铜胎珐琅为面, 金针铜摆, 表面绘着子丑寅卯十二时辰, 每个数字间用铜丝隔出八刻的计时器具。

    座钟正面盖着玻璃门, 表盘搪瓷面上留了个方方的口,可将钥匙插上去给钟上弦。

    ——这表盘完全按着古人计时习惯来,只有时针, 没有分针、秒针。因为“发明”座钟的宋大人一时编不出太合理的理由,能让他在汉中府遇到会做钟表的外国人,学会国际计时方式。

    不能直接照搬国外,就只能先按中国的计时法来,再找借口调整改进了。

    不过也只是他这个见识过现代钟表的人要求高,这钟即便进到宫里,和别人的贡品相比,也可跻身一流了。

    宫中从来都是以日晷、漏刻计时,更准的便是钦天监的水运仪象台,却都没有这般精致华美,可以摆在屋里赏玩的。就连天子得了这座钟也爱不释手,召献钟的褚左使进宫演示用法,还让他带来的匠人开钟后盖,亲眼看了看里面的机关:

    精密咬合的黄铜齿轮不停转动,连动着来回不歇的铜摆。每到两个时辰相交,或某时正,钟箱内便会发出撞钟般低沉的响声,为人报时。

    这钟表虽不如祥瑞喜人,的确也是实用又可意的东西。

    新泰帝站在摆放钟表的桌前,一面看着时针缓缓移动,一面温声问背后的褚长史:“这又是宋卿所造吧?这钟里面装着那些带着细齿的轮子,只怕十分难磨,不知可要耗多少人力才能做得成?”

    褚长史因要献座钟,离开之前曾到经济园里仔仔细细看过一回制钟流程,此时应对起来自是胸有成竹。他甚至问一答三,细细讲了如何用车床加工磨铜齿轮,钟里和钢制发条又怎样带动齿轮转动,让表面时针不停转动的。

    新泰帝听着倒觉着颇有趣味,追问道:“在京里也可造得出这样的床,做得成这样的钟么?”

    褚长史恭恭敬敬地应道:“回陛下,汉中可做的,京里自然也可以。宋知府已命人画了钟表样式图,还派了会装钟表的匠人随臣入京,便是要将此术献与朝廷的。”

    天子笑道:“他倒大方,惠儿也不拦他,不怕以后京里都会做这座钟,他们再拿不出这样压倒众人的东西了?”

    褚长史觑着天子的心情不错,也附和着笑了笑,道:“周王殿下赤子之心,宋知府唯知忠义,进上之礼只为表敬爱之心,何须与他人相比。”

    周王殿下不仅不想争这个宠,更无意大位,只想将王妃与殿下接回汉中,一家夫妻父子安安乐乐地过日子。

    天子沉默了一阵,回头问褚长史:“这是惠儿的意思?他莫非真算在汉中做起藩王来了?”

    新后将立,朝中将有嫡子,周王这个庶长子又何必还京呢。

    不光周王,连他们这些属官,甚至满朝大臣都这么以为。若非周王眼见的回不了朝,宋大人何不在京多等两年,而要抛下翰林编修这样清贵又大有前程的官职,千里迢迢奔赴汉中?

    褚长史只低下头应道:“殿下不敢妄测圣意,臣更不敢妄言。”

    虽然不敢妄言,但在大婚结束后,他立刻代周王上疏,请求圣上准许王妃与皇孙回汉中府与周王团聚。不久奏疏便被递回来,圣上朱笔亲批,许周王妃回汉中服侍,但皇孙年幼,经不起路途颠簸,不许离京。

    周王妃既离京,皇孙无人照顾,暂接入钟粹宫中,交贤妃抚养。

    一道圣旨发下,顿时惊动了整个朝廷。

    如今中宫初立,尚无嫡子,陛下要把周王的嫡长子、当今皇长孙养在宫中,将有什么算?难不成是有意越过皇子而培养起皇孙来了?

    宫中旨意既下,已是派了宫人、乳母来接皇孙入宫。桓王妃带着侧室李氏跪接圣旨,连个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孩子便被带回了宫里,急得她立刻要上书请旨,留在京城。

    李氏按着她的手问道:“娘娘是要抗旨么?皇孙养在皇上与贤妃娘娘身边,比在这没有主人的周王府中如何?”

    元娘被她的喝问声惊得心口一跳,下意识答道:“自然是在宫中好,可贤儿从未离开过我……”

    李氏缓缓摇头,抱着她劝道:“娘娘,圣命难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娘娘何不想想圣上为何要将咱们殿下留在宫里呢?”

    桓王妃神色空茫地倚在她怀里,许久才转过一个念头:“我不能抗旨,便上一道书乞求留在京里吧。我昔日答应过殿下要照顾好贤儿,总不能丢下他,一个人去汉中。”

    她拍了拍李氏的手,反而劝她:“你在京陪我太久了,也该回汉中服侍殿下了。王氏至今也无所出,你若有个一男半女,咱们王府才可安心……”

    李氏叹道:“我知道娘娘的顾虑,然而我与王氏皆是妾室,所出非正,便有子嗣,又如何及得上王妃所出?何况娘娘若还在京,殿下又如何进宫?”

    皇孙养在一个没有主人在的、孤伶伶的王府里,又或是养在边关,怎么及得上在宫中,能得亲祖母教养长大,甚至有机会被圣上亲自教导?

    她愿意留在京中服侍殿下,替周王府传递消息,请王妃不要再犹豫了。

    李氏几乎要跪下请命,桓王妃用力挽着她的手臂将她扶了起来,苍白的脸上露出几分冷静和坚毅:“不必行大礼,我明白你……我是该奉诏离开京城。”

    她重新磨墨提笔,毫笔落下,却改请愿而写了谢恩文书。

    这道旨意岂止搅动了周王府一家,不过周王妃是为儿子被召进宫而伤心,别人却是为了没有儿子可进宫而焦心。

    二皇子如今也成婚两载,王妃与妾室却还都没动静,听到这消息后不免含恨:“大哥这分明是以退为进,借口要将妻儿搬回汉中,实则提醒父皇,如今皇室中只他一个有了子嗣了!”

    如今朝中只这一位皇孙,父皇如何舍得他离开?自然要接进宫,不得还要养在膝下,含饴弄孙。若是他也有儿子,母妃也接孙儿到身边亲近……

    他三弟如今也成亲了,未必想不到此事,他还是得多回府几趟,不能总一心扑在矿上不回家了!

    他去盯着采矿的时候少了,下头人监管难免渐渐松驰,那些矿上的风气又重新倒向从前他还没按着汉中府之法管人时的样子。再兼他如今心怀大计,顾全不得修路、转运二政,贴补运转的银子也少了,那些矿料送到经济园的速度便慢了。

    这京里的经济园偏又是完全比着汉中经济园造的,每日吞吐原料数是有标准的。

    原料进的不足,有时就只能空转、空烧,甚至被迫停工,而每次重新开工又要耗费许多工料。魏王不似齐王母家出身勋贵,有的是银子贴补手下产业,更受不住自己尽心竭力操持的差使被人拖累成这样,一怒之下竟上本告了齐王。

    原本这供料的差使不该交给齐王,没有他插手之前经济园也建得好好的。是二哥他强向父皇请旨抢了差使,却又不用心做,岂不是故意欺君?

    他的奏章不曾通过内阁,是他自己直接递到圣上面前的。

    天子听着他细讲为何供料不足,经济园的损失多大,脸色微沉,垂眸问道:“此事主管建园的监察御史怎么不报上来?”

    齐王少年老成地感叹道:“监察御史如何敢弹劾亲王?他们也只敢问问矿上那些官儿罢了,然则朝廷的矿历来便是如此,那些人不知寻得出多少借口拖延。可儿臣、可朝廷的经济园却拖延不起,一日不开工便是一日的损失。”

    前些日子好容易经济园稍稍走上正途,父皇又钦点了要他们制造钟表,他还想要在京里重现汉中经济园的发展势头,却被二哥拖累至此。

    如今别比汉中,就是比他自己之前那段时候也差得多了。他是不敢强求二哥用心王事,只求父皇让他能插手矿料一事,就如宋时在汉中所行一般,不必被人处处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