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朕看好你呦
大明的百世之害,就在田地买卖,凤子龙孙越来越多,伸得越来越长,致使土地被过度集中,使得大多数百姓成为无产。
而天浪今日在法场所和规划,完全就是重归汉唐以前井田制的做法。
算了吧,死道友莫死贫道,这件事上,瞿式耜虽然转弯转的慢,可他也觉着天浪做的没有什么不对。
天浪已经亲将荆棘斩断,眼前完全看到了一片坦途,百姓的欢呼声便是现实效应,如果没有今天法场上的那一幕,有那些荆棘遮眼,瞿式耜以及所有人,还真的未必能看得清。
一项举措,便可增加六万兵力,多么难以想象?
寻常让老百姓替皇上打仗,他们不会愿意的,可如果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
曾经商君卫鞅不是过这样一句话吗,秦人怯于公战勇于私斗。
秦孝公之前,秦人在战场上被魏武卒欺负的不行,几乎次次被虐狗,河东之地全部割给了魏国。
在商君变法之后,秦兵便在百年间横扫了山东六国。
商君卫鞅的这句话同样也被戚继光过,当他看到义乌矿工为了陈芝麻烂谷子的一点屁事儿都会拎着家伙去敲破邻村矿工的头,甚至不惜要人命的时候;当他看到矿工们为了本方的利益经常可以组织几百甚至上千人的团战的时候,戚继光就断定,义务矿工彪悍,老百姓也不是懦弱,不是不能打,而是有劲儿没使到地方,这些矿工后来大部分都变成了威震海内的戚家军!
此后,义乌兵在戚大英雄的战旗下,再也不私斗了,而是为了家国,十数年间仅以三千人马,便横扫了为害东南数十年屡禁不绝的倭人及骄横猖狂于塞北的鞑掳,震戍边关。
戚家军这一伟大的名号,最终创造了比南朝陈庆之的北府兵还要具有传奇色彩的汉家史上第一强军的战斗史。
而秦兵和义乌兵创造的这些辉煌,只因为上位者能因势利导,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决之使导,乃成汪洋。
对,那便恢复井田制,让天下百姓都像义乌兵那样,放出人们心中想要扞卫家园土地的凶兽,让他们甘愿为之一战。
呵呵呵,楚虽三户能亡秦,三千越甲可吞吴啊,想清楚后,瞿式耜一脸的决然。
“万岁,臣请奏在广西全省,恢复井田,清查土地兼并状况,回收土地归朝廷所有,从此禁止土地买卖。”
这一席话,引得朝堂一片哗然,许多朝臣不是脑袋转不过弯儿来,而是不肯接受,那将牵连许多人,许多利益。
“何阁老,瞿大人的提议很令朕感到意外呀,不知他的奏请倘若真的实施,弊大还是利大呀?”
天浪当然不是随便问何腾蛟的意见了事,而是在问他到底支不支持。
呵呵,何腾蛟当然支持,就算他是存有私心的人,楚党的利益也是在湖广,而不在广西,无论折腾成什么样,都不会损害到他们。
“老臣以为,还是利大于弊的,瞿大人的奏请非常符合时宜,要想做好最充足的准备抵御建奴再次来袭,瞿阁老的建议真的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三代之中,文王以百里而王天下,万众归附靠的便是仁政,相信万岁要推行仁政,不会有人反对。”
什么是仁政?你天天在大喇叭上对着老百姓好话,老百姓就会被你催眠,管你叫爹妈吗?
文王百里而王天下,靠的便是旧中国常的那句:打土豪分田地。
然后才是各项仁政和施政者本身的人格魅力还有号召力。
首辅大人把悠悠之口全都封住了,又是次辅的本奏,饶是别人反对,又有个卵用?
内阁通过了这条法令,皇上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一瓶儿,喝了一口,觉着味道不错,均田令就这么在只一次朝会中便定下来了,简直匪夷所思。
当所有朝臣都如坠云雾地走出朝堂后,瞿式耜马上招齐了吴党主要人物,明了均田令必须彻头彻尾执行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成破厉害不言自明了,诸位大人,”瞿式耜的声音既有激动,也有些悲怆。
他想做好官,办好事,可被天浪牵着鼻子干些逼良为娼的事儿,天浪想要什么尼玛又不明,必须要靠自己猜猜猜,这滋味实在不好受。
“嗨,本阁,以及诸位大人,在这件事上几乎是别无选择呀,如果我们不支持均田令,将来不但无法超越楚党,还会反而被王化澄的势头超越,最终被排挤出庙堂。”
所有党人都低头不语,忍着一口闷气,也必须咬着牙把均田令推行下去,而且要不遗余力,他们也都懂,这关系到政策成功以后他们的领袖瞿式耜能否主掌吏部,乃至所有东林党人或升或贬的前途。
主掌吏部,那可是对党人的势力发展尤为关键的。
而在回内廷的路上,邓凯也被天浪做了一些安排。
“邓凯啊,锦衣卫的探子,此后任务重点不再是揪出狐狸尾巴,而是看住东林党那些好猎。”
“什么,好猎?万岁真的认为瞿式耜他们可以将均田令推行下去?”
“不然呢?广西绝大数州府都掌握在吴党官员的中,瞿式耜发话,比朕这个皇帝还要管用。”
“哦,这倒是实情,不过为臣还以为万岁会考虑借翻一翻那十道空头圣旨的旧账呢。”邓凯想的也不错,借着清查田亩的事情把王化澄和王国舅卖出去的那些乌沙再收回来,既不会打已故王皇后的脸面,也可以整肃朝纲。
“邓凯呀,你还真不是当官的料,只可胜任一名好将军,将军打仗,可是真正亲身提刀上阵的。”别觉着天浪在胡,讲什么将军该坐镇中军之类的,大明的将军,提刀冲锋的尤其之多,是以死的也快。
比如令许多人闻风丧胆的大曹叔侄,女伟人秦良玉,她的儿子人称马超的马祥麟,身为主将,却总会是全军的开路先锋,这就是钢明,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惜死。
呸呸呸,算这句话还是具有代表性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