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云兮兮含笑,下了面前的半山坡,看了看前头一处环山抱水风景秀丽的一排排青墙红瓦的房子,便是书生口中的‘镇子’——红所住的地方。
她走下山坡,便见有卖货的货郎端着个箱子,在镇子口朝出入的路人兜售货。
书生还在自顾自道,“我啊,本想着呢,王端那榆木脑袋,到了书馆,看一看他最向往的名人大家的书册,好放不下念书的心。谁想,那子一到书馆门口,竟是差点跟我干起来,死活不肯进去!”
“那我哪能放过他啊!且他那细胳膊腿的,老子三两下就给他提溜进书馆里头去了。结果那厮还不高兴呢,一直红着眼,跟兔子一样地瞪着我。结果呢,只顾着瞪我,一扭头,就把后头走过来的红,给撞了。”
书生得高兴,换了个姿势趴在桃木牌面上,那朵雏菊被他夹在耳朵边,颤巍巍的。
“我当时可是没想到啊,这书馆里头居然还有这么漂亮的姑娘呢!王端那个笨的,只晓得红着脸在旁边傻站着!我就赶紧地过去了啊!给红赔礼,嘿嘿,一听,才晓得,原来这漂亮的姑娘,是替她娘,给书馆的老板送浆洗好的衣衫来的!”
“哎哟,道姑姐姐,你是没瞧见!那嫩生生的丫头,一双手哦,估摸着也是洗衣服多了,冻得都裂了!生哪里能看得了这个?连忙就到外头去买了一盒香脂,当作赔礼,送给了红。”
云兮兮低笑,“你这难道不是借机给人家红献殷勤么?”
“这怎么能这么呢!”
书生嘿嘿一笑,搓了搓手,“不过,也有那么点意思哈!所以,王端那臭子,还算是我跟红的媒人呢!”
原来是这么个典故。
云兮兮点点头,又问:“那之后,你便跟红订了亲了么?”
书生连忙摆手,一脸正色,“可不得这样毁人清白的话呢!”
云兮兮眨眼——嗯?
便见那书生有点不好意思,“我跟红,虽是两厢生情,可……还没定亲呢。”
着,又笑,“不过幸亏还没来得及定亲,不然我这不是拖累了人家好好的姑娘么。”
望门寡什么的,确实太忌讳。
“大妹子,走过路过看一看啊!我这有最好的钗环首饰香膏脂粉,瞧瞧,这胭脂,只要三文钱呢!”镇子口的货郎一见云兮兮,热情地凑了过来。
书生一听,便没了先前的沮丧,努力地从桃木牌上试图探头朝上看,嘴里还嘀咕,“三文钱?确定擦到脸上不会中毒?”
“……”
云兮兮清了下嗓子。
书生撇撇嘴,一扭头,看到镇子入口牌坊东面一家店面,立马兴奋地直拽云兮兮的裙子,“哎哎,道姑姐姐,上那儿去买!我前年给红买的那个擦手的香脂,就是他家买的。他家东西还算能入眼。”
云兮兮一笑,转脚,朝那店面走去。
古朴的牌面上描金阔气地写着‘红妆坊’三个大字,旁边有一行字,‘百年老店’。
云兮兮看了一眼,正好门内走出个伙计,瞅到云兮兮,眼前一亮,着千凑上来,“姐可是要买什么胭脂水粉么?我家这店,物廉价美童叟无欺,东西那也是顶顶的好,姐这般貌美,自是该用我家的东西,才配得上您的天姿国色呢!”
书生咂嘴,“这店里的伙计真是越发会话了。起来,前年我来时见到的那伙计,怎地不在了?”
云兮兮朝那伙计浅浅一笑,“哥,跟您听个人。”
伙计被这俊俏的姑娘笑得一愣,随后脸上红了几分,点头,“嗯,你。”
“不知这镇上,可有一户做浆洗的人家,有个姑娘闺名叫红的?”
伙计想了想,摇头,“不知道啊!姐问的当真是这镇子上的人么?咱们这儿,没有我不晓得的啊!”
书生一听就瘪嘴,“吹吧!红那可是镇子里有名的大美人儿,镇子里哪个男儿见到她眼睛不发直的?居然不知道!一看就是外来户!哼!”
不想,却有一个身穿灰白棉布直衫的老者,也从那门内走出来,许是听到话声,眯着眼,走下台阶,量了一番云兮兮。
伙计连忙上前扶住他,“太爷爷,您怎么出来了?”
老爷子虽满面皱纹,却面目慈祥,笑着看云兮兮,“姐儿听浆洗房的红?你是她什么人啊?”
书生这回没吱声,只是瞅着老爷子,不知道在想什么。
云兮兮含笑,恭恭敬敬地道,“是她一个远房的亲戚。”
“嗯。”
老爷子笑了笑,伸手一指,“上那儿去听吧。”
云兮兮回头,便见老爷子指的,正是这镇子里,虽不豪华却最大也最肃穆的一间宅子。
温笑点头,“多谢。”
老爷子摆摆手,祖孙俩扶着手刚要往回走,忽然,刚刚离开的云兮兮又折回来,柔声柔气地道,“麻烦老爷子,给我拿一盒擦手的香脂。”
……
镇子里,有一间占了半条街的阔气宅子。
云兮兮走上那高耸的朱漆大门,扣了扣门环。
书生一脸纳闷,“姐姐你到这儿来干嘛?红该是在浆洗房才是啊……”
忽然又瞪大了眼,“哎呀,红莫不是到了这大户人家做了丫头吧?不会吧?!”
旁边的门房里走出来一个家丁,看了眼云兮兮,有些疑惑,“你找谁?”
云兮兮笑了笑,道,“求见此间主人。”
家丁皱了皱眉,本想呵斥,可看云兮兮气度不凡,虽衣着普通,可却容貌精致,瞧着也不是他家那种惯好上门秋风的破落亲戚。
迟疑了下,道,“老夫人去庙里上香了,大爷二爷都出门去了,家里没有主人在,姐不如明日再来?”
书生一听,十分失望,“这没有主人在家,咱们也不能私自见到红啊!唉,红怎么想起给人家做丫鬟呢?她那样好的一个姑娘,一想到她竟然要去给人家磕头伺候别人,我这心里真是……”
书生还在嘀咕着呢。
大门的台阶下,忽然浩浩荡荡地行过来一行二十来人的队伍,队伍的中间,是一辆不起眼却十分贵重的青顶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