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9

A+A-

    赤赤将心中疑惑告知海棠,他并非是不信任,就是单纯的想不通。

    “嘻嘻,赤叔叔,你就放心吧,我自有妙计,保证一次性为你全方位解决所有烦恼。”

    海棠狡黠一笑,到“全方位解决所有烦恼”特意加重语气强调。

    海棠不等赤赤话,跑着进入下一条街,又开始重复刚才举动,赤赤立即跟上,紧跟在海棠身边。

    但赤赤还是觉得有哪里不对劲,为什么公主到“全方位解决所有烦恼”要特意加重语气。听这个调调,这次公主好像不只是要给他找一个财政大臣这么简单。

    这个念头在赤赤心中划过,很快被他抛到脑后,他现在最急迫的任务就是要找一个财政大臣,没什么别需要,肯定是他想多了。

    一个半时后,海棠转悠过五条天极之城最繁华的街道。

    海棠的目标没有局限在魔族修炼者上,依然没有一个修炼者理她。

    “公主,咱们明天继续吧。”赤赤心疼得不行。

    海棠身份尊贵,被所有人捧在手心中呵护。现在为了为他挑选一个合适的财政大臣,竟然主动扮成一个脏兮兮的乞丐。

    “不,现在还没有到中午。”

    海棠手一挥,她才不会在意这些,

    这一个半时中她不仅拦住那些修炼者在询问,遇到女性修炼者时她都悄悄伸手触碰了下那些女性修炼者的手指。

    海棠力道轻若鸿羽,手法高明,蜻蜓点水般触之即走,顺带用感应之力将这些女性修炼者感应一遍。

    她在今年刚觉醒这个能力不久,虽做不到像娘亲那个可以感应一切,弄清楚一个人性格修炼天赋擅长哪些方面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惜,她在一个半时内感应了近百个女性修炼者,连一个能当赤叔叔的老婆的都没有。

    今天还没有发现一个合她心意的目标,不能这么早就收工。

    赤赤正准备话,海棠目光落到前方街口,眼前一亮,急步向前方走去。

    她才在心中念叨一个目标都没有,这下一下就来了这么多个,她得好好把把关。

    前方街口处,一群魔族女子正从一条街道转过来。

    这群女子穿着平平无奇,容貌更是普通,每人右手手腕上都带着一枚金色手镯。

    这枚金色手镯非常奇特,细看竟是一把琴缩后缠绕在手腕上。

    琴弦细如发丝,在空气流中微微颤动,发出低低嗡鸣,细辨之下竟有金戈杀伐之音。

    下垂的衣袖恰好遮住手腕间缩的琴,又用自身灵气波动掩盖住琴弦波动之声。

    这些女子十分擅长掩饰腕间的琴弄出的动静,她们身边人来人往,没有一个人发现她们手腕间的异样。

    第3482章 毓血琴姬

    这些人中,当然不包括元神境的海棠与赤赤。

    “这是!”

    赤赤看到这群女子,双眼微亮,表情与海棠如出一辙。

    这群女子,正是来自九幽冥界的琴姬们。

    她们擅长音律,尤其擅长金戈之音。常常在战场上常常为魔族战士们抚琴,以琴声为辅助提升战士们的战斗力。

    赤赤与琴姬们非常熟悉,尽管她们易过容,将美丽的容貌遮住,他也能一眼将她们认出。

    赤赤正准备快步走上去招呼,他完全忘了自己处于隐身状态,琴姬们看不见他,也听不到他话。

    不等赤赤上前,海棠已经先他一步跑到琴姬们跟前,开始故技重施。

    “各位美丽的姐姐们,可怜可怜我吧,我爹嫌我长得丑将我赶出家门,我好饿,求求姐姐们给点吃的,给点路费给让我回家找娘亲吧……”

    海棠将自己扮丑,影响力却还在。

    眼泪盈盈,泪珠将落未落,伪装成黑色眼瞳可怜兮兮。随便一扫,但凡接触到海棠目光者心间忍不住心一软马上答应她的请求。

    “走吧。”

    琴姬们脸上闪过几许挣扎,最终,为首一名琴姬狠下心,带着大家绕开海棠直接往前走。

    这群故人对公主也是如此态度,赤赤脸上热情褪去,失望之色浮现。

    “等等。”

    此时,一名琴姬越众而出,走到最前方阻止大家绕开海棠。

    “这孩子孤身一人,又只有元君境实力,我们不能丢下她不管。”

    “毓血。”

    所有琴姬中赤赤最熟悉的就是毓血琴姬,与她认识的时间最长。

    赤赤很欣慰,他的朋友与其他琴姬不一样。

    看到赤赤的反应,海棠两只眸子更亮,原来认识,那就更好了。

    “阿毓,我们初来天极之城,别多管闲事。”

    “我们也不过只有元皇境阶的实力,放在天极之城也是任人鱼肉的份,尚且自身难保。这个丫头看起来可怜,谁知道她是不是骗子,这里面有没有陷阱。”

    为首的琴姬走过来,压低声音,用只能被琴姬们听到的声音话。

    这次琴姬们结伴来到天极大陆,便是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提升修炼天赋的办法。

    琴姬擅长以琴声为辅助为战士们增加实力,她们这辈子所有的天赋都点亮到了琴道上,修炼天赋并不突出。

    不少来到天极之城的修炼者们实力已经突破元圣境,她们依然是元皇境实力。

    “阿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