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樊崇传

A+A-

    “杀人者偿命!伤人者偿伤!”

    樊崇为自己的部队制定了一条简单而又实用的规定。

    毕竟,他只是一个农民,没有念过太多的书,所以也不可能设计出那么多繁文缛节的东西出来。

    他只是希望自己的部队不要变成一群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暴民部队。虽然他没学过什么圣贤言论,但是却明白一个道理。

    成大事者,必重节!

    “我们要让这天下知道,我们不是乌合之众!”

    天凤五年(公元年戊寅)在太山(泰山)脚下,自封自己三老名号的樊崇带着组建的起义部队,正在开展一场誓师动员大会。

    动员的目的只有一个!

    造反!

    当时的樊崇已经拥有了上万人规模的起义部队。而发展到如此规模所用的时间却还不到一年。

    樊崇有他自己的魅力。也有令人着迷的一些地方。

    而这些魅力和迷人的特点也使得樊崇很快便拥有了拥趸。

    樊崇的同乡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人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些粉丝。

    他们也是没有读过什么圣贤书的粗人,但是他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却和樊崇的不谋而合。

    他们都坚信人定胜天的道理,更坚信凭他们自己的力量足以摧毁这个腐朽的王朝!

    在太山动员完起义部队之后,樊崇带领众人返回莒县(今山东日照莒县),回到那个自己梦开始的地方,因为樊崇当年曾在那里起兵,那里也曾有樊崇太多美好的记忆。

    但莒县也是樊崇梦碎的地方!

    因为当地的官员对他的起义部队进行了疯狂的围剿,打的樊崇就只剩下半条残命。

    “只要我不死,此仇我终有雪耻的一天!”

    樊崇的万人部队浩浩荡荡向莒县开拔,这一次,他坚信自己必定会赢!

    可人最大的优点往往也是最大的缺点。

    樊崇对自己的起义部队太过于自信了!完全忘了莒县守备军的战斗水平!这一场战役,不仅没有让樊崇顺利夺下莒县,反而还逼的樊崇带着部队逃奔青州和徐州。

    “难道我们真的就只是乌合之众吗?”樊崇在失利后,不止一次这样问过自己。

    “不会的,我的部队战斗力是最强的,没有人能超过我们!”

    “我必须要用一场战斗来证明我部队的价值!”

    地皇二年(公元2年辛巳)证明樊崇部队价值的战役来了。新朝太师景尚和更始将军护军王党带兵万人来到青州讨伐樊崇的部队。

    这是一场持续拉锯战!双方你来我往,一直持续了很久。

    最终景尚等人带领的部队还是因为消耗不起,最终被迫放弃了围剿樊崇的部队。

    樊崇对于这场拉锯战的结果虽然并不是很满意,但对这个结果还是比较认可的。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部队终于算是摘掉乌合之众的帽子了。

    “兄弟们,我们要让王莽看看,这天下他不配主宰!”得胜后的樊崇再次召开动员大会。这一次的目标很明确。

    追剿太师景尚的部队!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壬午)二月,樊崇带兵击溃了景尚的部队,并斩杀了景尚。一时之间,朝野震动!

    王莽听景尚被杀后,非常震怒,因为相比王匡绿林军捉放官员的行为来,樊崇部队追杀朝廷官员的行为让他忍无可忍。也就在这个时候,王莽记住了樊崇这个让他恨之入骨又头疼不已的名字,于是他决定派自己最得力两名将领去荡平这支势头正盛的起义部队。

    王莽这一次拿出了自己的杀锏—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

    之前已经在王匡传中给大家介绍了太师王匡的身份和经历。了解这个人最混蛋的一面。可是要和更始将军廉丹的经历比起来,王匡还是太儿科啊!

    廉丹,京兆杜陵人氏,王莽麾下大司马兼更始将军,为人狠辣决绝,当年奉王莽命令去攻打西南的时候,就大造声势的征召了二十多万的部队,刚去的时候,凭借人数上的优势斩杀了蛮族上千人,但是随着二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不到位,导致大量士兵活活饿死和病死。

    实话,廉丹并不是块将帅的材料,不仅不是,还是一块不择不扣的废料。

    二十万大军都摆不平蛮族,我要你何用?

    当时王莽得知廉丹这一情况后,想征调廉丹回来,可廉丹联合庸部牧史熊一起给王莽写了一份保证书,发誓一定要彻底打败敌人以后才回去,并告诉王莽,后勤粮草的问题完全不用担心,自己有能力搞定。而王莽居然也相信了廉丹的鬼话,安心留廉丹在外督战。

    二十万大军的粮草,怎么凑啊?如果这个问题你要问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战功赫赫的名将的话,我想他们也不太可能能回答上来。但,廉丹却自有办法!

    “还能怎么凑?羊毛出在羊身上,从老百姓身上往下薅呗!”

    廉丹带着部队先不急着和蛮族开战,而是先搜刮一番,搜刮完了以后,再给老百姓加赋税。

    还有粮食的老百姓,那就强令上交,没有的,那就服徭役!还有钱的,那就强令你出钱,没有的,也没关系,反正新朝有五均赊贷制度,可以到官府衙门办理贷款,然后上交就行了,至于还的问题,那我廉丹就管不了了。

    反正总有办法能搜刮你们!

    面对如此层层盘剥,老百姓不反才怪!

    可以,老百姓对于太师王匡和廉丹这两个名字,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而樊崇当时在想,要是能和这样的人打上一仗,扬名立万,指日可待啊!

    因为,他想体会一下“为民除害”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樊崇也不是英雄,他也不会那么好心去帮老百姓铲除这些为非作歹的恶人,他心里想的或许还有其他的东西。

    终于,樊崇等待的会来了!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壬午)四月,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兵攻打樊崇。双方会战的地点在成昌,而当时樊崇对于这次战斗也很重视,为了不至于出现误伤误打的情况,樊崇下令让士兵全部用朱砂纹眉,并给自己的这支部队起了一个新的名字!

    赤眉军!

    而樊崇的会没有白等,这一仗注定要让他和他的赤眉军扬名立万,青史留名。此战,赤眉军以摧枯拉朽的态势,如狂风扫落叶一般击溃了王匡和廉丹的腐败部队。彻底打响了赤眉军的名号!

    反观王匡和廉丹的作为,却还不如农民起义部队的水平,而且更为可耻的是,王匡,廉丹所到之处,皆民不聊生,哀声哉道!

    “宁逢赤眉,不逢太师(王匡),太师尚可,更始(廉丹)杀我!”

    有此暴虐贪腐之人秉政,王莽焉能不败?

    樊崇并没有打算要就此放过太师王匡和廉丹,于是赤眉军一路将此二人追杀到无盐(今山东东平以东),太师王匡虽然打仗的本事稀松,但是逃跑的本事可是一点不落下风,就这样,从赤眉军里逃了出来,逃回了洛阳。

    但是廉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仅没有能逃出去,反而被赤眉军围追堵截,切断了所有可能逃跑的出路。

    “蚍蜉虽微,犹敢撼树,我廉丹虽败,不丧更始气概!”

    在被赤眉打败逃亡无盐的时候,廉丹先托派亲信将将军大印和韨服,节杖交付王匡,并出了一句让人值得尊敬的一句话。

    “儿(王匡)可走,吾不可!”

    “贼兵势重,廉将军!保重!!!”王匡含泪拜别廉丹,而廉丹却什么话都没有,脸色木讷而沉重!

    “死!我也要选择战死,不能让这帮贼匪瞧了我廉丹!”

    此一去,再无廉丹!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壬午)新朝大将廉丹战死于无盐!他下的校尉汝云,王隆等二十人依然拼死抵抗赤眉军,最终全部战死。

    “廉公已死,吾谁为生?”这一句话语书尽廉丹生前骨气,足矣!

    每个人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一面,那怕恨他的人再多。

    樊崇的部队在战胜廉丹的部队之后,后又开赴颍川(今河南许昌禹州),并且还把壮大的部队分为两拨来进行管理。一拨由自己和逄安带领,另外一拨由徐宣,谢禄,杨音带领。

    但连年连月的征战让樊崇的部队产生了厌战的情绪,很多士兵跟随樊崇起兵,但最后却战死他乡,每次行军打仗的时候,士兵都会忍不住落泪,而由于产生了抗战的情绪,导致士兵无法专心作战,而长此以往下去,整个部队的军心可能会涣散掉。

    怎么办?难道我们赤眉军要不战自溃吗?

    当然不会!

    樊崇是个聪明人,他用自己最擅长的段,有效地稳住了军心。

    “将士们,长安乃是汉室王气的聚集地,如果我们一鼓作气拿下那里,那么我们就可以回家了!”

    “王气之地?你是就是啊?”有些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樊崇自然之道王气这东西看不见,但是他有一项本事,却可以让军队稳定下来。掌握这个本事的人,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那都非常受欢迎。

    那就是看风水!!!

    樊崇在造反以前学过周易,也了解一些河图洛书之类的玄学奥秘,而他当年造反起义就是靠的这个段起家的。所以你他的部队信不信他?

    就这样,在樊崇的带领下,大部队掉头向西,剑指长安!

    当时更始帝刘玄已经入主长安,樊崇的这一决策,无意会让两支毫不相关的起义部队摩擦出火花。

    樊崇为了夺取长安能保险一些,把部队分成两队,一队从武关(秦四塞之一,位于今陕西商洛丹凤县)出发,由自己和逄安带领,一队从陆浑关(今河南嵩县东北)出发,由徐宣带领。

    就连当时不在樊崇赤眉军中的刘秀也发出感叹,他认为樊崇的部队必定会拿下长安。之所以敢这样肯定这支起义部队,那时因为这支起义部队和自己当年投奔的绿林军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因为这是一支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起义部队!甚至连内讧都很少见到。

    作为一支农民部队来,拥有这样高素质的境界,简直要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

    的确,这是一支可怕的农民起义部队!他们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在弘农(今河北灵宝东北)汇合,当时刘玄得知樊崇部队已经达到弘农,赶紧派大将苏茂前去阻击。

    “能拖多久就托多久!”这是刘玄给苏茂下的死命令!

    可是苏茂心里十分清楚,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在刘玄的身上,他看到了王莽的影子,而那些来势汹汹的赤眉军不正和当年自己参加反抗王莽的绿林军部队一模一样吗?

    只不过现在从王莽换成了刘玄,绿林换成了赤眉。虽然当皇帝的人换了,但是历史的游戏规则依旧没有改变。

    但苏茂还是出战了,结果当然在预料之中。苏茂被赤眉军击败,赤眉军占领了弘农。

    紧接着,赤眉军在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乙酉)3月,在蓩乡大败刘玄麾下的丞相李松的部队,并斩杀上万人。一时之间,让稳坐在长安城里当皇帝的刘玄有点坐不住了。

    其实坐不住的也不止刘玄,还有樊崇,因为他碰到了一个相当尴尬的问题?

    当时樊崇带领的赤眉军进入华阴县后,有一个叫阳的人和他了一番话,彻底点醒了攻打长安的樊崇。

    “樊将军,如今你带着上百万的部队来攻打帝都长安,连个合法的旗号也没有,到底不还是一群师出无名的贼盗吗?”

    “哎呀,对啊,假如我的赤眉军打下帝都长安,那该谁来当皇帝啊?”

    “当然还是效仿其他的造反人员,推举刘氏后人来当皇帝啊!”阳给樊崇提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就这样,樊崇的赤眉军在随后的战斗过程中,便多了一个任务。

    寻找刘氏后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樊崇的赤眉军在经过式县(今山东宁阳)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拥有刘氏皇裔身份的合法即位人!

    其实准确来是抢来了三个!

    刘恭,刘茂,刘盆子。

    他们的先祖都是城阳王刘章(这位老兄是刘邦的孙子,齐悼惠王刘肥的二儿子),祖父是城阳荒王刘顺的儿子刘宪,在汉元帝时代被封为式节侯,他们三个的父亲是第二代式节侯刘萌,但是这个老兄实在命不好,王莽篡位以后,就下令废掉了他的侯爵,导致家道中落。

    刘恭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樊崇带领赤眉军投降刘玄期间,刘恭被刘玄重新封为式节侯,于是便留在了长安。

    刘茂和刘盆子则留在了赤眉军中,樊崇为了不让两位刘氏后人在军营里闲着,把他们安排在了右校卒史刘侠卿的麾下工作,而刘侠卿安排给他们两个工作也很简单。

    放牛!!!

    好多人可能觉得刘侠卿安排这样的工作给未来可能即位的皇帝,这不是作死吗?

    但刘侠卿将会用自己近乎传奇的经历告诉我们。

    不论他们谁当了皇帝,都得回来感谢我!

    就这样,未来赤眉军的可能即位的两位主宰,刘茂,刘盆子在樊崇的部队中过了一段放牛的生活。

    或许对于刘茂和刘盆子来,当不当所谓的皇帝也没关系,能踏实活着就挺好。

    但老天偏偏不给你这样的会。

    樊崇下定决心要从刘茂和刘盆子两个人中选出一个“合法”的皇帝来。但是思来想去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取舍办法。或许在他看来,做选择比打仗还要难!

    因为选择也是一种赌博!选的好,大家前景一片光明,要是选的不好,保不齐连自己的性命也得搭进去。

    对于学过周易的樊崇来,他更相信老天的安排,于是他想了一个简单而又直接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选择的问题。

    札笥!(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抓阄儿)

    书札上面只有一个写着“上将军”的字样,之所以写上将军,完全是因为受“闻古者天子将兵称上将军”这一句话的影响。

    而当时樊崇还搞了一个专门用来登基的坛场,并立马派人把正在放牛的刘茂和刘盆子叫到前来,准备抓阄儿。

    结果没想到刘盆子居然抽中了写着上将军的书札,当时在场所有人员得知结果后全部下跪,这让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刘盆子吓傻了,差点哭出来。

    毕竟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害怕呢?

    至此,赤眉军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皇帝!

    刘盆子被褪去肮脏的服饰,换上了代表皇帝仪容的冕服。开始分封官职。

    当然这一切,樊崇都已经安排好了,刘盆子照着给他的台词念就行。

    “徐宣担任丞相,樊崇担任御史大夫,逄安担任左大司马,谢禄担任右大司马”

    当时天真的刘盆子念完诏书之后,褪下冕服,继续回到牛棚去放牛,并且回去还郑重的给自己的长官刘侠卿行了一个磕头大礼。

    “我能出去玩了吗?”刘盆子天真的问道。

    刘侠卿听了刘盆子这一番话,气愤地回了一句。

    “皇帝就该有个皇帝的样,以后想要出去随便玩的日子再也没有了!”

    刘盆子呆住了,没有再接着问下去

    而樊崇对这个自己亲拥立的皇帝也不太重视,毕竟他只是自己为了抗衡更始帝刘玄和绿林军的一枚棋子,所以不管刘盆子是下了朝回牛棚继续放牛也好,还是像模像样的学着做皇帝也好,只要他在这儿,自己就能多几分胜利的把握。

    一切的计划都在樊崇的预料之中。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乙酉)樊崇终于打败了自己的对刘玄,并且还让刘盆子顺理成章进入长安,当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进入长安的樊崇似乎隐隐感觉到梦想已经离自己越来越近了。于是他命令进入长安的士兵一定要严格镇守每一条街巷,并且做好对付其他来犯之敌的准备。

    但樊崇不知道的是,不论什么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的,哪怕是自己亲建立的起来,拥有钢铁纪律的部队。

    同年2月爆发了一起恶性的事件,彻底暴露了赤眉军太平表象下的躁动。当时刘盆子召集赤眉军众开了一个大型的派对,席间,有些大臣起了冲突,最开始只是嘴上斗狠,到后来直接演变成了流血冲突。争论双方都调集来了部队,并且进行互相攻杀,把在宴会上的刘盆子吓得天天晚上回去啼哭。

    对于已经开始发生质变的赤眉军,樊崇自己也感到深深的忧虑。他只是想平定天下,建立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而他却想不到这帮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却在富贵之后,足相残,不由得使他痛心疾首。

    既然自己控制不了,那不如就被他们所控制吧!

    樊崇带着赤眉军进行着疯狂的抢夺,先是把长安的商铺和百姓洗劫一遍,然后引领兵马一路奔西而去。还把汉朝皇家帝陵也挖掘开进行掠夺。简直就像一帮强盗一样,或者他们就是强盗!

    没有就去抢,得不到就去夺似乎已经成了赤眉军后来形象的词。

    如果只是用强盗来形容当时的赤眉军的话,那真是太看他们的“能力”了。你以为他们只会抢夺和杀人吗?

    他们的底线远远不止于此!

    樊崇带着赤眉军部队一路向西挺进,来到陇西,结果什么也没有抢到,便在返回长安的路上,顺道把汉朝的帝陵光顾了一遍。

    盗人坟墓自古以来就是损阴德,断子绝孙的行为。

    而樊崇的赤眉军似乎已经不知道底线是什么东西了。他们除了对汉朝的帝陵大抢特抢之外,还顺带对墓穴里的装殓的汉朝帝王皇后的尸体进行了猥亵,特别是在开掘长陵之后,这些如禽兽一般的士兵在吕后的尸体上发泄自己的欲望。有如此恶行暴行军队,天理岂能相容?

    建武三年(公元2年丁亥),刘秀麾下大将邓禹和冯异合谋共同剿灭赤眉军,此时樊崇的部众依旧坐拥二十多万,所以邓禹和冯异决定让自己的部队换上赤眉军的服装,每个人脑袋上都涂上朱砂,以便对樊崇的赤眉主力进行有效打击。

    果不其然,樊崇的部队上了邓禹和冯异的当,被逼到宜阳(今河南宜阳)地区。刘秀亲自带兵围困了樊崇的大部队。并且还迫降了建世帝刘盆子和丞相徐宣等人,并获得了传国玉玺。而对于刺头樊崇的处理办法,刘秀选择用劝降来打动樊崇。

    可是刘秀不了解樊崇这头猛虎,他怎么可能会接受任你摆布的现实呢?

    没想到的是,樊崇却爽快的接受了刘秀的招降。

    原因很简单!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再厉害的猛虎,在遇到比自己厉害的对的时候,也要懂得收起自己的利爪。

    可是

    樊崇太低估刘秀这个对了。或者根本就没资格做刘秀的对。

    因为刘秀从来不会给自己的对任何会。

    建武三年(公元2年丁亥)投降刘秀的樊崇,逄安等人再度选择起义,最后被无情镇压,樊崇身死!

    结束了,终于结束了!

    历史上将再不会有第二个樊崇!

    因为有些失败,注定不会有第二次尝试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