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卢循传(下)

A+A-

    当何无忌的死讯传到建康城的时候,中外震惊,当时的朝廷并没有被何无忌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所感动,反而朝中的大臣还商量着要让皇帝坐着车辇北上去找刘裕护驾。

    昏庸胆到如此地步,天必亡也。

    就在皇帝和朝臣准备收拾好行李北上的时候,传来叛军未到的消息,这才让这一场闹剧终结。

    卢循,徐道覆的舰队势如破竹,攻下建康也就是旦夕之间的事情,而此时的东晋王朝将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是重蹈当年王弥三打洛阳的惨剧,还是步刘聪灭西晋的后尘?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为了保卫建康,青州刺史诸葛长民,兖州刺史刘籓,并州刺史刘道怜各自带兵奔赴建康,誓要与建康城共存亡。

    这三个人都不是简单的人物。

    诸葛长民,一个集能力与野心于一身的人(此人在枭雄英杰卷中会有专门独立的传记)

    刘籓,东晋北府名将刘毅的兄弟(此人在枭雄英杰卷中也会有独立传记)

    刘道怜,字道邻,猛人刘裕同父异母的兄弟,同时也是刘宋王朝的开国名臣。

    有此三人保卫建康,东晋尚且可以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看来,东晋终究不会亡于卢循之。

    而此时的人们不由会想起了当年卢循在广州担任刺史时流传的一个童谣。

    “芦生漫漫竟天半”

    表面意思就是芦苇疯狂生长,遮天蔽日,实际上却是在代指卢循带兵北上进逼建康。

    天半终究只能是天半,不能遮天!!!

    当时刘籓的哥哥刘毅听闻卢循的兵马进犯建康,带打算带兵前去阻击,结果却因为生病而暂时放弃了进攻。

    刘裕听闻刘毅打算出兵的消息之后,派人给他送了一份书信。

    信中的内容就是告诉刘毅起义叛军的进攻特点,告诉刘毅不要轻兵冒进。

    为了不让刘毅出兵,刘裕还专门派刘毅的弟弟刘籓前去劝他,结果这一下可惹恼了刘毅。

    刘毅本来就不服刘裕,再加上书信里还有教自己的意思,这让刘毅更加厌恶刘裕这个竞争对了。

    摆明了,刘裕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在看自己的能力,简直是欺人太甚。

    于是刘毅当即决定,征调两万兵马,兵发姑孰(位于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孰镇)。

    当徐道覆听闻刘毅带兵前来征讨之后,赶紧派人去通知卢循,并且劝卢循即刻挥师与自己合兵一处,共同对抗刘毅。

    当时卢循刚刚结束在湘中各郡的作战,尤其在长沙一战中,被刘裕同父异母的兄弟刘道规击败,军心失落,正在惆怅之际。

    而徐道覆带来的这个消息毫无疑问将会是让自己部队提升士气的一个关键。

    卢循当即决定,带兵进驻巴陵(位于今湖南岳阳市),与徐道覆人马合兵一处。

    五月初七日,桑落洲(位于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程营村和归林村一带,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战场),刘毅舰队与卢循,徐道覆舰队遭遇,双方展开激烈交火。

    正如刘裕设想的那样,刘毅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错误的对。

    这一仗,直接让卢循和徐道覆打的丢船弃甲,仅剩下数百人。

    而卢循和徐道覆则顺势俘虏和收编了刘毅的残兵,同时也获得了不少的粮草辎重。

    对于击败刘毅的战果,卢循和徐道覆是很满意的,可问题是,击败了刘毅之后,下一步的路又该怎么走呢?

    当时卢循在刚进兵到寻阳的时候,就听闻刘裕已经北伐回来,起初他还不相信这个事实,直到在击溃刘毅的部队之后,卢循才反应过来问题的严重性。

    刘裕有着丰富的镇压起义经验,自己如果再度遭遇到他,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呢?

    卢循的打算是退守回到寻阳,然后顺势夺下江陵,用这两个地方作为根据地来对抗朝廷。

    这也是卢循能够想到唯一稳妥的办法了。

    可徐道覆却不希望卢循像个缩头乌龟一样,他给了卢循一个建议。

    趁胜追击!!!

    徐道覆的目的很简单,要玩就玩大的,要不玩就不要这么大张旗鼓的折腾。

    卢循听了徐道覆的建议,也是一直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听还是不该听。

    或许搏一搏,单车真的可以变摩托呢?

    卢循在犹豫了几天之后,当即拍板决定!

    继续进兵!!!

    其实卢循当时的这个决定应该算是正确的,因为当时刘裕虽然北伐回来了,但北伐的损失也比较的惨重,再加刘毅的兵马刚刚被卢循等人击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朝廷感到了恐慌。

    不仅如此,卢循在军队规模和数量上也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十多万的士卒,上千艘的战舰(每艘楼船高达十二丈),光气势也能够把东晋朝廷吓个半死了。

    除此之外,朝廷里也有些不太省油的灯,当时朝廷里面有一帮主张偏安的保守派大臣打算让皇帝坐船过江,以图偏安自保,而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尚书仆射孟昶(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亡国皇帝也叫这个名字)和青州刺史诸葛长民。

    孟昶是个料事如神的人,当时何无忌和刘毅主动进兵攻打卢循叛军,孟昶便料定此二人必败,结果后来正应了孟昶的预料。

    而这一次,孟昶依旧相信自己的直觉。

    他认为刘裕就算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击溃卢循的叛军。

    就连当时朝廷中很多的大臣都认为孟昶的建议是没有任何毛病的。

    可是这话对于从来不服输,也不怕输的刘裕来,就有点刺耳了。

    孟昶并不是故意找刘裕的麻烦,只是就事论事来,他认为自己迁都的建议是稳妥的方案。

    于是乎,孟昶为了保住东晋的基业,天天上奏,天天劝谏。

    这一下终于是激怒了刘裕。

    在一次朝会上,孟昶和刘裕两个人的矛盾彻底被激化。

    当时孟昶在朝会上依旧继续向皇帝进言迁都事宜,而刘裕则苦口婆心的了一番肺腑之言。

    “今重镇外倾,强寇内逼,人情危骇,莫有固志;若一旦迁动,便自土崩瓦解,江北亦岂可得至!设令得至,不过延日月耳。今兵士虽少,自足一战。若其克济,则臣主同休;苟厄运必至,我当横尸庙门,遂其由来以身许国之志,不能窜伏草间苟求存活也。我计决矣,卿勿复言!”

    此话一出,孟昶有点坐不住了。当即在朝廷上就和刘裕开骂,并刘裕固守肯定必败无疑。

    当时连晋安帝司马德宗也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好,一时之间也是束无策。

    孟昶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甚至连不答应我的条件,我就自杀这样的话都出来了。

    而刘裕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人,当即就调侃道:“干嘛着急死啊,先打一仗试试再。”

    这一下可把孟昶给逼急了,他当即对皇帝了一番话。

    这一番话也是孟昶最终的遗言。

    “臣裕北讨,众并不同,唯臣赞裕行计,致使强贼乘间,社稷危逼,臣之罪也。谨引咎以谢天下!”

    孟昶觉得如今东晋朝廷落到如此地步,自己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为了表示愧疚和悔恨,孟昶愿意以死谢罪。

    可能是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了,孟昶在发表完自己最后的看法之后,当庭喝药自杀。

    看起来孟昶这种为国忧虑的心态值得肯定,实际上,这却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

    自杀谢罪就能解决现在东晋的困局吗?很明显,并不能。

    相比孟昶这种做事不过脑子,只是为了自己考虑的行为,刘裕的表现就颇为值得钦佩了。

    问题来了,那就去解决掉它!!!这就是刘裕给出的答复。

    当时朝廷为了防备起义部队,开始全面戒严建康,连京畿地区也进入了一级戒备状态。

    琅琊王司马德文负责皇城的安全问题,刘裕则屯兵石头城镇守。

    而刘裕也是胆子很大的人,当时他的儿子刘义隆才四岁,他便让刘毅的族弟谘议参军刘粹辅佐,共同坐镇京口(位于今江苏镇江市京口区)。

    有这样的魄力,难怪会成为东晋的终结者。

    五月十四日,卢循的叛军舰队抵达淮口,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当时徐道覆主动请缨,希望能够焚毁舰船,然后登岸从新亭和白石等几个重要地方,分几路共同攻打刘裕。

    卢循觉得徐道覆的计谋太过于冒险,他认为东晋现在处在人心离散的状态之下,如果静观其变,再出兵攻打也不算迟。

    当时徐道覆听了卢循的话之后,也只能是感叹。

    “我终为卢公所误,事必无成;使我得为英雄驱驰,天下不足定也”

    的确,徐道覆是个很有谋略的智囊,可问题是,有时候即便是足智多谋,算无遗策的智囊,也需要有一个能懂他的明主。

    可怜徐道覆的计谋盘算终将毁在卢循之。

    当时刘裕坐镇石头城的时候,见到徐道覆派出的人马从新亭分道进兵,也是有些大惊失色,他没想到卢循居然能够想到这样的计谋。

    为了万全起见,刘裕当即率领舰队赶回蔡洲,并且听从龙骧将军虞丘的计谋。在石头城和淮口之间修筑树栅,顺带加固城池,同时在查浦(位于今南京市清凉山以南),药园(地点不详),廷尉(地点不详)等三处地方设置壁垒,分别派兵镇守。

    卢循当时把人马埋伏在南岸,同时用声东击西的办法,迫使一大批老弱病残坐船故意从白石经过,然后放出谣言,要从白石登陆攻打。

    当时坐镇南岸的将领是刘裕麾下的参军沈林子和徐赤特,他们的任务就是隔断叛军登陆查浦,以便能对叛军各个击破。

    当时刘裕留下话语。

    石头城城防坚固,只可守不可攻。

    当时沈林子听叛军要从白石登陆,料定这必是叛军的疑兵之计,所以还是觉得固守城池才是上策。

    五月二十九日,卢循带兵焚毁查浦壁垒,进兵到张侯桥,当时徐赤特听闻这个消息之后,想要出兵迎击,沈林子劝他不要中了叛军的奸计,同时还陈述了敌众我寡的情况,希望徐赤特坚守城防,以等待大军回援。

    可是徐赤特就是不听,非要坚持主动迎击敌军,结果在半路上中了卢循叛军的埋伏,单舟只身逃亡到淮北去找刘裕求救。

    徐赤特败走之后,叛军还是重点进攻南岸,沈林子联合刘钟一起依险而守,拒不出战。

    刘裕听闻徐赤特轻兵冒进中了埋伏之后,当即派麾下大将朱龄石增援南岸,这才将卢循叛军击退。

    被赶跑的卢循不甘心失败,便带领精锐部队进犯丹阳郡。

    刘裕听闻之后,率大部队返回石头城,同时,还顺带处决了不同号令的徐赤特。

    叛军进犯丹阳,刘裕当即下令屯兵南塘(位于今浙江雁荡山南麓南塘镇),以阻击叛军。

    在接连遭遇重创之后,卢循打算掠夺州县来扩充军备,可是一连进犯了好几个州县都一无所获,这不由得使卢循开始怀疑起了人生。

    这么多人马,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补给,不久就会战败,所以应该给自己想一个安身的计谋才是。

    当时卢循对徐道覆出了自己心中的构想。

    他希望能够带兵返回寻阳,然后休整兵力,全力攻打荆州,占据东晋三分之二的资源,然后与东晋朝廷二分天下。

    不得不,徐道覆当时对卢循的这个构想还是比较认同的。当年七月初十,卢循带兵从蔡洲之南返回寻阳城,只留给自己的党羽范崇民五千兵马坐镇南陵(安徽芜湖市南陵县)。

    当刘裕得知卢循撤兵返回寻阳之后,在七月十四日这天,分别派出了辅国将军王仲德,广州太守刘钟,河间内史蒯恩,中军谘议参军孟怀玉共同追击卢循叛军。

    此时的战局变化尽在刘裕的掌握之中。

    刘裕当时返回东府,大力操练水军部队,同时派遣建威将军孙处和沈林子的大哥振武将军沈田子率领三千水军从海路袭取番禺。

    其实刘裕这个想法相当的冒险,当时的他麾下的将领都不太同意执行这个方案。

    可刘裕是什么人,典型的赌徒!!!

    不去尝试一下怎么可能成功呢?

    刘裕当时力排众议,硬要执行这个方案,同时还下了死命令。

    “大军十二月之交必破妖虏,卿至时,先倾其巢窟,使彼走无所归也”

    自卢循反叛之后,建康处在一片危之中,当时荆州刺史刘道规派自己的司马王镇之联合天门太守檀道济和广武将军到彦一起增援建康。

    可是卢循在回兵寻阳途中,遇到了王镇之的增援部队,当时卢循麾下将领苟林顺路将王镇之的人马击溃,因而得到了卢循的赏识,被封为南蛮校尉。

    卢循打的算盘是,让苟林带兵乘胜进攻江陵,然后放出谣言徐道覆已经攻克建康城,让东晋州郡的官员未战先乱。

    当时荆州的另一位刺史桓谦听闻卢循进犯江陵,积极在江陵招募乡勇,组建了一支由桓氏子弟组成的两万人部队。自己则亲自带兵屯扎在枝江(位于今湖北宜昌市枝江市)。

    桓谦,字敬祖,他是桓楚皇帝桓玄的堂弟,当年桓玄兵败的时候,他躲过一劫,继续过着和东晋对着干的日子。

    而这一次,两个野心勃勃的人将会在江陵上演一场两虎相争的好戏。

    当时卢循的大将苟林屯兵在江津(地点不详),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桓谦的目的和卢循的目的一样,也是想夺下荆州。可问题是当时东晋朝廷正牌的荆州刺史刘道规却是桓谦不可逾越的一道屏障。

    当时的江陵地区人心浮动,当地很多人都是桓氏的拥护者,甚至还有人偷偷给桓谦报告荆州城的情况,所以荆州刺史刘道规决定先把桓谦这个隐患除掉。

    既然有人替自己收拾桓谦,那苟林可以做那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获利者了。

    可事实上,情况却并不是苟林想的那样。

    当时的雍州刺史鲁宗之听闻江陵告急,带兵千人前来增援,刘道规当时也不知道鲁宗之是真心来帮还是来获利的,但出于信任还是单人单马迎接鲁宗之前来拒敌。

    在宴会上,刘道规出了自己的构想。

    “

    苟林愚懦,无他奇计,以吾去未远,必不敢向城。吾今取谦,往至便克;沈疑之间,已自还返。谦败则林破胆。岂暇得来!且宗之独守,何为不支数日!”

    好一个敲山震虎的计谋!!!

    刘道规先是水陆并进,进攻桓谦,逼的桓谦只好投奔屯扎在江津的苟林,结果在半路上被刘道规的部队所杀。

    桓谦被解决掉了,那接下来就是苟林了。

    当时刘道规的人马杀到诵口的时候,把苟林吓了一大跳,逼的苟林败走。刘道规为了稳定将领,决定派自己的谘议参军刘遵前去追击苟林,最终在当年九月,刘遵在巴陵截杀苟林,彻底解除了江陵危。

    所谓好事成双。除了江陵城的危被解除之外,江州刺史庾悦这边也传来了一个利好的消息。

    当时庾悦麾下的鄱阳太守虞丘进屡次击溃卢循叛军,同时还断绝了卢循的粮道。

    虽然这些对于东晋来都是好消息,可问题是,现在东晋朝廷并没有因此获得一丝的喘息。

    相反,更多的麻烦正接踵而至。

    当时桓温的侄儿桓石绥从洛口起兵,自称荆州刺史,征阳令王天恩自称梁州刺史,同时袭取西城作为根据地,一时之间,东晋又多了几个大麻烦。

    不过好在当时梁州的刺史傅韶派自己的儿子魏兴太守傅弘之剿灭了桓石绥的叛乱,尽灭桓氏一族,这才稳定住了局势。

    东晋将这些存在的问题一个个的解决掉,而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集中火力对付卢循了。

    当时在桑落洲被卢循击败的刘毅有点不甘心,于是便向刘裕请求,可是刘裕身边的幕僚王诞却建议刘裕不要启用刘毅,因为他刚刚战败,而刘裕也觉得王诞的建议很有道理。

    在追击卢循的问题上,刘裕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先后派出了兖州刺史刘籓,冠军将军刘敬宣等人一路向南追击卢循叛军。

    而刘毅则被他安排在太尉府里监军,不准许刘毅出战。

    刘裕则顺势回到建康,守卫建康安定。

    面对夺取江陵的失利,徐道覆心有不甘,他决定亲自带领三万兵马征讨江陵。正巧当时雍州刺史鲁宗之已经赶回雍州,刘道规想要让鲁宗之返回来救援也赶不及了。

    当时的江陵城中人心惶惶,再加上卢循攻克京邑,徐道覆要来继任荆州刺史的流言四起,更让这座千年古城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

    此时的江陵百姓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该何去何从,也不知道现如今的荆州刺史刘道规会不会挟私报复。

    因为桓谦起兵的时候,江陵的百姓都偷偷给桓谦做过间谍,送过书信,而刘道规会不会因此不庇护江陵的百姓也是个未知数。

    然而刘道规终究是刘裕的兄弟,在做事方面,自然也有着从全局出发的构想,当江陵百姓偷偷给桓谦做间谍的书信被刘道规截获的时候,刘道规只是命人焚烧,自己看也不看,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江陵的百姓对刘道规感恩戴德。

    也正是因为刘道规这样的做法,使得江陵城百姓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想法,纷纷支持刘道规抵御徐道覆的进兵。

    江陵民心安定,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刘道规派遣刘遵带人游击将军,在豫章口设下埋伏,攻打徐道覆的前锋部队。当时很多人对刘道规的这个做法是不认同的,他们认为分散兵力,采用游击战术攻打徐道覆,效果一定不太好。

    可事实上却是刘遵领命前去之后,在豫章口斩获叛军首级上万,逼的叛军退无可退,而徐道覆也被逼的逃奔湓口。

    那么那些不相信胜利的人在看到丰硕的战果之后,也终于不再言语。

    江陵的失利,只是卢循溃败的一个开始,接下来的南陵,也将会成为卢循饮恨的一个标志。

    当时辅国将军王仲德负责进攻南陵,而当时卢循在离开之时,特别在南陵布下战船大舰,以便抵御前来进犯的东晋军队。

    范崇民当时让舰船夹屯在南陵的两岸,以便阻击东晋舰船靠岸登陆。

    当时的广川太守刘钟趁着大雾天前去偷袭范崇民的舰队,刘钟当时率领敢死队攻打范崇民舰队的左右两门户,让叛军无法专心水战,等到骚扰的差不多的时候,刘钟率兵返回,然后与王仲德的军队合兵一处,共同进攻范崇民。

    最终,范崇民不堪袭扰,被迫撤出南陵,就此,南陵城重回东晋怀抱。

    另一路被刘裕派出去攻打番禺的部队也有新的斩获。在十一月初二这天,建威将军孙处偷偷渡过南海,趁着大雾天,四面出击,一举攻克了被卢循占据了许久的广州城,同时还诛杀了盘踞在城内的卢循同党。

    其实孙处夺下广州也实属运气好,因为当时卢循在广州城的时候,并没有在海上设置封锁,所以孙处才能够如此顺利的夺取广州。

    在夺下广州后,孙处派振武将军沈田子收复被卢循占据的岭表各个郡县。

    而此时的刘裕则屯兵雷池(位于今安徽望江县雷池乡),等待着和卢循再次碰面交,而卢循放出谣言,声称不会攻打雷池,而是会继续顺流直下。

    刘裕对于卢循的套路,早就已经摸的清清楚楚,他知道卢循想要和自己交,但肯定不会按常规套路来,所以在十二月初一这天,刘裕顺势带兵屯扎大雷(位于今安徽望江县)。

    十二月初二,卢循和徐道覆率领数万兵马顺江而下,刘裕等的就是这一刻。

    他当即派出轻型舰船作为前锋部队前去袭击卢,徐的部队。然后又派步兵和骑兵屯扎在大雷西岸,然后焚烧草料,燃起滚滚浓烟,依靠烟障的掩护,袭击卢,徐的主力舰队,卢循因此大败,退兵逃回寻阳。

    当时卢循带领残兵想要逃亡到豫章,但同时为了阻截刘裕的追兵,便在左里(位于今江西九江市都昌县西北部)设下树栅,以阻隔刘裕部队。

    十二月十八日,刘裕带兵追至左里,因为有卢循设置的树栅阻隔,因此不能够前进。

    就在刘裕进退两难的时候,传来了一个不太好的信号。

    刘裕部队的麾杆和幡杆都被风吹折,沉入了水里。这对于比较比较迷信命理学的古人来,并不是一个好的兆头。

    可刘裕不是一般人,或者,他比一般人还要迷信。

    当时刘裕笑着对大家“当年覆舟山(现称九华山,位于今江苏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西侧)大战桓玄的时候,我也曾碰到过这种情况,今天又碰到这个情况,想必是老天要助我灭掉卢循,看来这是天意啊。”

    众人都不太理解刘裕的思维和想法,只能是刘裕做什么,他们听什么就是了。

    刘裕带兵攻克树栅,一路追击到豫章,卢循见刘裕突然杀来,慌忙参与到战斗中去,结果被刘裕打的丢盔弃甲,再度逃走。

    此一战,刘裕率兵斩杀上万人,收降了大批卢循的附庸,彻底给卢循的部队造成了重创。

    卢循和徐道覆虽然遭遇了惨败,但尚且可以聚集到上千名的残兵,两个人商量一番之后,卢循带兵返回番禺,而徐道覆带兵退守始兴。

    为了不让卢循和徐道覆有喘息之,刘裕派刘籓和孟怀玉以轻骑兵进行追击,而这两个人一路便将卢,徐二人追杀到了岭表,并且在义熙七年公元4年辛亥二月初五这天,由孟怀玉率兵攻克徐道覆老巢始兴县,并顺道斩杀贼首徐道覆。

    至此,卢循的臂膀彻底被砍掉,而末日也离卢循越来越近。

    当卢循赶回番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老巢早就已经被孙处夺取,狗急跳墙的卢循决定利用剩余的兵力围困番禺城,活活困死孙处等人。

    当时带兵追击卢循的沈田子劝谏刘籓,陈述了番禺丢失多带来的利害关系,刘籓在再三考虑之下,决定派沈田子出兵增援孙处。

    义熙七年(公元4年辛亥)四月,沈田子带兵增援番禺,迎战卢循叛军,并一战斩杀其叛军上万人,逼的卢循再度逃遁,解了番禺被围的困局。

    形势急剧逆转之后,沈田子联合孙处一起追击卢循残部,并在危梧,郁林,宁浦等几处地点,再度击溃卢循叛军,由于在行军途中,孙处得了重病,因此独留沈田子追击卢循残部,并一路将卢循追击到交州(位于今天越南中北部和两广部分地区)。

    卢循一路袭取合浦位于今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直奔交州而来,当时交州的刺史是前任交州刺史杜瑗的儿子杜慧度,当他听闻卢循带兵前来进犯交州的时候,在石碕(地点不详)率领文武官员阻击卢循,并依据击破卢循部队。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当时的交州并不太太平,在前任刺史杜瑗再世的时候,当时交州辖下的九真郡就曾经爆发过太守李逊的叛乱,虽然叛乱被杜瑗镇压,但是李逊的余党还继续潜伏在交州,伺而动。

    卢循在被杜慧度击败之后,所剩兵马仅仅只有三千多人,眼看着就要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就在卢循无可奈何的时候,李逊的同党李脱聚集了交州当地的土著俚獠五千多人前来支援卢循,这一下可让倍感绝望的卢循看到了一丝希望。

    四月二十四日一大早,卢循坐船带兵来到龙编南津(古地名,位于今越南河内以东),要与杜慧度展开一场恶战。

    当时杜慧度听闻卢循杀来之后,便决定倾尽家资来犒赏士卒,以求死战。士卒在受杜慧度影响之后,纷纷开始鼓舞士气,誓要与叛军决战到底。

    当时杜慧度收集来大批的野鸡毛,点燃后用弓箭射出去,以此来焚烧卢循的舰船,同时他利用弓箭的优势在沿岸射击卢循的舰船,使其无法靠岸。

    在这样猛烈的攻势之下,卢循的兵众开始军心四散,彻底丧失了战斗意志。

    最终,卢循的末日到了。

    卢循自然知道自己无法在这场战争中幸免下来,所以当即决定先毒死自己的妻子。然后对着其他的妾道。

    “谁愿意跟着我一起死?”

    当时很多妾都觉得陪卢循一起赴死有点不值,所以纷纷拒绝了卢循的请求。

    的确,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在这种生死关头,绝大多数的人头脑还是比较清楚的,活着比什么都强。

    当然,也有一些雷打不动,被卢循严重洗脑的妾愿意陪卢循一起赴死。

    卢循见大家意见不太统一,于是便自作主张给了大家一个建议。

    “统统杀掉给我殉葬!!!”

    就这样,所有的妾都成为了卢循的殉葬品,而卢循也选择了投水自尽。

    而杜慧度自然也不愿意放过这个请功的大好会,他派人从水里捞出卢循的尸首,并亲自砍下其首级,连带李脱等叛党的首级一同送往建康城请赏。

    至此,纷纷扰扰了多年的卢循叛乱,终于被平定。

    一切关于卢循的传都在那一刻戛然而止。摧残东晋的又一场风暴,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之下,终于落下了帷幕。

    而此时,只有一首童谣,萦绕在耳畔。

    “卢橙橙,逐水流,东风忽如起,那得入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