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唐寓之传

A+A-

    永明三年(公元45年乙丑)十二月,当南朝齐国正处在一派天下承平的景象之中的时候,一场起义正在富阳县(位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悄然兴起。

    这场起义的目的仅仅是因为户口问题。

    还是老规矩,既然是起义,自然就有带头的大哥。

    自古以来,带头闹事的人,无外乎还是哪几种。

    要么是有钱有势有想法的,要么是没钱没势有想法的,再不济也是那种吃饱了撑的找事干的。

    而主导本次起义的这位仁兄就是这种平时吃饱了闲的找事干的人。

    他的名字叫唐寓之。

    既然他是吃饱了撑的找事干的,那就肯定早就有想法要干一番大事。

    唐寓之祖上一直搞的是“图墓”的行当,到了他这一代,自然也是继承家族的艺继续在这个圈子里混。

    这个所谓的“图墓”,其实就是给人勘察阴宅坟圈子风水的风水师。

    很明显,唐寓之深得家族遗传,不仅把风水事业搞得风生水起,而且还别出心裁的搞了一套“受命于天”的辞。

    他凭借自己职业坟地风水师的身份,诈称自己家的祖坟有帝王之气,而且自己还在山里面意外获得一枚金印,不断向老百姓诉自己的传奇经历,以求能够获得老百姓的认同。

    所以,要想干成功一件事情,身份认同很重要。

    谣言传的人少,自然没有人相信,如果传的多了,就算是假的,人们也会认为是真的。

    当时在自己的家乡(也可能不是他的家乡)利用这套妖术辞大肆的蛊惑人心,进而笼络了一大批的信徒加入了自己的队伍。

    很明显,比起给人治病,替人疗伤的高成本“妖术”,唐寓之的妖术投入的成本更低。

    不得不,唐寓之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拉拢起一支上万人的部队,利用的还是当时的社会矛盾。

    户口问题!

    户口是属于国家户政管理构管的事儿,什么也不太可能和造反联系到一起。

    难不成造了反,户口还能更值钱?

    很显然,并不能。

    唐寓之当时之所以能用户口这个东西在富阳县拉拢上万人的部队,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南齐的户口管理制度存在着严重的漏洞。

    当年齐太祖萧道成夺了天下之后,专门派人对百姓的户口做了一下统计和调查。

    当时负责干这事儿的是黄门郎虞玩之。

    这个人可是个了不得的人。

    可以这么,唐寓之的起义,就是因为这个人的工作失误造成的。

    虞玩之,字茂瑶,会稽馀姚人,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身边的大红人。

    当时虞玩之深得萧道成赏识,担任了黄门郎,负责南齐的户口统计工作。

    这个工作就算是放到今天,也不是个轻松的工作,毕竟人口是具有流动性的,能不能具体统计清楚,只有天知道。

    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虞玩之搞了一把大的。

    虞玩之在调查人口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南齐的户籍存在严重的虚报情况。

    虞玩之核查人口的时候发现了齐国居然有严重的“却籍”现象。

    那到底什么是“却籍”呢?这还得从南朝当时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起。

    当时宋齐梁陈这四个南方朝代一直实行和沿用一套名为“黄籍和白籍”的户籍登记措施。

    所谓黄籍就是指南方本土原住民的户籍,因为是在黄藤纸上书写,所以称为黄籍。

    另一种是为外地人搞的白籍,这些人主要是从北方迁徙而来的侨民,为了和南方本土的居民有所区别,故而称呼为白籍。

    当然,好多人要问了,既然都已经迁徙到南朝了,干脆就都当成本土居民对待就行了,干嘛非要搞这么一套复杂的登记制度呢?

    其实这个白籍除了是对北方侨民的一个身份认定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一定的好处。

    打个比方来,假如一个北京户口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到了南朝谋生,获得了南朝政府颁发的白籍户口,那么将来如果有一天,南朝政府率兵北伐成功,攻下北京城,那么到时候这个拥有白籍户口的北京人还可以继续返回自己故土落户。

    到底,其实就相当于是户口的迁入和迁出。

    此外,拥有白籍户口的侨民还有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

    免调役!

    因为不是本土原著居民,所以在征收赋税徭役方面,朝廷大多给予优待。

    虽然白籍拥有这两项重要的优待,但比起黄籍户口来,还是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这就好比临时工和正式工的待遇,肯定不在一个档次线上。

    再加上大量北方侨民迁入南朝,白籍人口大批量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南朝的赋税征收和徭役征调,大大影响了南朝的经济创收。

    如果仅仅是为了安抚侨民,增加南朝人口的话,那南朝搞得这套政策无意于给自己养了一群不用负担任何责任义务的爹。

    东晋的时候就曾针对侨民搞过整编户口的“实编户”措施,就是把土著居民和北方侨民统一整编成一体,统一进行管理,同时共同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历史上称之为“土断”。

    可惜,最终这套计划还是流产了。

    当然,这还只是白籍户口带来的问题,还有更让人头疼的户口问题。

    虞玩之当时反映的“却籍”现象,却是当时南朝存在的另外一种严重的户籍管理疏漏现象。

    在刘宋元嘉二十七年的时候,当时制定了一套规定,那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爷爷(祖),父亲(父),叔叔大爷(伯叔),兄弟如果在州里担任相关的官职,那么将享有免除参加国家调派的体力劳动的权利。

    意思就是既可以享受国家官员的相关福利待遇,同时还不用承担国家的义务劳动。

    当然,这种好事,自然少不了有大把大把的人趋之若鹜的想要争取。

    这时,投的情况就出现了。

    一些出生不太好的土财主和有钱的商人,为了能够享有这方面的待遇,便会从户口上下文章。

    很多人通过贿赂户籍管理构,篡改户口的真实性,硬生生把自己祖宗十八代从贫农户口包装成士族出生。

    “改注籍状,诈入仕流,昔为人役者,今反役人”就是对当时篡改户口现象的最真实描写。

    这世上,只要是钱能办得了的事,那都不叫事。

    当然,也不是只有土财主和土豪能够干这种篡改户口的事情,就连那些打仗获得军功的军人,剃了头当了和尚的僧人等等也享有这种免力役的待遇。

    如果一个国家都没有人愿意出力去建设,那这个国家离完蛋也就不远了。

    所以在刘宋后期,为了整饬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开始对篡改户口的行为进行“却籍”,也就是对把那些户口不真实的群众剔除出去,换回他们原来应有的户籍。

    虞玩之当时向皇帝上报“却籍”的情况,其实也是他的工作职责所在。

    可他没想到的是,他这么一搞,就出大乱子了。

    齐武帝萧赜上台之后,为了把“却籍”的工作落到实处,特别设立了用来清点户口虚实的校籍官,同时,还在各个地方的户口登记管理构设置令史,并且还下达了严格的任务量。

    一天要查够多少多少户口不真实的人。

    萧赜这种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固然大快人心,可是也存在着严重的执行问题。

    地方上的令史为了完成上头规定的任务量,势必会出现纰漏和疏忽的情况,甚至为了赶业绩,也会搞一些冤假错案,把没有的应搞成有的。

    这种“却籍”的措施,不仅折腾的是那些投取巧的土财主和有钱人,更折腾的是一些无辜的老百姓。

    本来是本本分分的平民老百姓,就因为官员工作不负责,稀里糊涂就背上了黑锅。所以,民怨沸腾,不光是那些投者的呼声,更多的还是普通百姓的呼声。

    如果只是把篡改的户口改回原来的户口,这不足以体现“却籍”的整治力度,本着孜孜不倦折腾人的精神,当时南齐的官员吕文度给齐武帝上了一封奏折,直接让所有的老百姓都坐不住了。

    具体的奏折内容就是除了把查出来的篡改户口的人改回原来户口之外,还要将他们发配到鸡不下蛋,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去充军戍边。

    改回原来户口也就罢了,顶多是以后不能干吃空饷这种事情了,可是充军的话,这就有点狠了。

    这就好比自己是一个坐拥千亿的富翁,结果发现这只是自己做的一个梦,更为悲催的是,醒来之后,意识到自己还有大批的债务在身上。

    简直就是人生的大起大落。

    所以,面对这种近乎残酷的政策,老百姓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怨气,开始选择走向不归路。

    而唐寓之之所以能够在富阳县聚集三万多人的部队,靠的就是“却籍”这个社会矛盾。

    所以在造反口号上,唐寓之还是下了一番功夫去琢磨的。

    “抗检籍,反萧齐”

    打回原籍并不可怕,怕的就是朝廷还要变着法儿的治你,所以当时三吴地区被查出却籍的老百姓听闻唐寓之的起义宣传之后,纷纷选择前往投奔。

    在这帮却籍的老百姓中,绝大多数还都是些比较有实力和财力的人(因为其中有很大一批是土财主和军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唐寓之起义部队的整体实力。

    既然实力和财力都有了,那接下来,唐寓之就要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了。

    永年四年(公元46年丙寅)唐寓之率领起义部队进攻钱唐(古地名,位于今浙江杭州市全区以及余杭市东部部分地区),并凭借自己绝对的实力优势,攻陷了钱唐。

    钱唐沦陷的消息很快便传开了,吴郡多地的县官听闻之后,纷纷选择弃城逃跑。

    这个消息传到了唐寓之耳朵里之后,唐寓之笑了。

    他认为自己必将能够取代南齐,成为新一代的南朝霸主。

    所以,性急的唐寓之开始选择在钱唐称帝,建立国号为吴,改元兴平,同时他还自称吴王,另外还设立太子和文武官职。

    虚的搞完了,接下来,唐寓之要开始搞实际的了。

    他先是派自己的大将高道度驻扎东阳(位于今浙江金华市东阳市)的太守萧崇之,理由很简单,萧崇之是齐太祖萧道成的同族兄弟,干掉他,无意于正面向萧齐王朝宣战。

    接着,唐寓之又策划了进攻会稽的计划,当时听会稽郡的太守王敬则正在建康上朝,而此时的会稽郡正处在空虚的状态,所以为了拿下这个富得流油的地方,唐寓之便派自己任命的会稽太守孙泓前去攻打山阴。

    虽然孙泓是唐寓之任命的会稽太守,但很明显,无论是从管理带兵能力还是作战策略上来,他都不是个合格的人才。

    当时孙泓刚带部队杀到浦阳江(河口位于浙江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砾山,流经尖山镇,临浦镇,义桥镇,终汇入钱塘江)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棘的敌人。

    杨休武。

    杨休武之前一直在浃口(既夹江口,位于浙江省甬江)负责守卫工作,后来听闻孙泓进犯,被郡丞张思祖调到浦阳江前来阻截叛军队伍。

    不得不杨休武的效率还是很高的,在面对气势正盛的叛军的时候,杨休武表现出了不骄不躁,誓死抵抗的态度,并利用自己有限的兵力,成功牵制住了孙泓部队,并且还顺利将孙泓的部队一锅端掉。

    唐寓之听闻孙泓被杀的消息之后,大为震惊,此时的他隐约感觉到自己部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可随后传来的消息,却让唐寓之再度对自己的部队提起了信心。

    高道度攻下东阳,并一举击杀太守萧崇之。

    唐寓之的宣战效果达到了。

    当齐武帝听闻自己的叔父被杀的消息之后,出离的愤怒,为了给自己的叔父报仇,齐武帝把压箱底的家当都拿出来了。

    他派去了一支上千人的禁军部队,同时为这支部队配备了上百匹战马,另外为了安抚军心和百姓,特派宁朔将军刘系宗前去前线劳军。

    事实的结果是,唐寓之虽然成功挑起了战端,但是却没有继续与南齐王朝抗衡的实力,当齐武帝派出去的宿卫兵部队到达钱塘的时候,仅仅只打了一场仗,唐寓之的乌合之众便因为畏惧宿卫兵的骑兵部队而全军覆没。

    看着自己好不容易骗来的人马在一瞬间分崩离析,唐寓之的内心是极度崩溃的,或许他很不甘心,但此刻的他,已经没有任何的会用来翻身了。

    此战,起义部队被击溃,唐寓之被杀,这场因为户口问题引起的闹剧也就此画上了休止符。

    生活又再度归于平静,老百姓继续过着水深火热,苦不堪言的生活。

    而这帮打败叛军的“胜利之师”,则以“胜利者”的姿态,开始显露出他们丑陋的一面。

    大肆掠夺!!!

    而面对这样一支不亚于叛军暴行的朝廷部队,齐武帝萧赜感到了愤怒和羞耻。

    为了整饬这支部队,他选择敲山震虎!

    齐武帝把这支部队的统领,也就是前军将军陈天福拉了出来,搞了一次警示教育工作。

    陈天福因为是军队主帅,但却没有管理好军纪,所以齐武帝选择当着所有老百姓的面,把这个自己宠爱的大将处死。

    对于陈天福的死,齐武帝痛心疾首,但又觉得不得不为。

    在他看来,任由下人胡乱作为,那么唐寓之的覆辙势必还会重蹈。

    所以,该出时就必须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