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黄巢传(三十一)
要知道当时史料记载的时间可是七月份,按照阳历来算的话,应该是八月份左右,正是酷暑难耐的时候,怎么会出现这种极端的天气呢?
直到查了一些资料我才明白,原来当时的唐朝正在经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冰河期。第一次出现在商朝末年,西周初年,第二次出现在东汉末年,而第三次就出现在唐末。
其实一个朝代的灭亡,并不仅仅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还有天气的成分在里面。就比如最著名的冰河期就是明朝末年出现的那次,不仅北方欠收,南方闹灾,甚至就连瘟疫都极端盛行,例如明末的京师大鼠疫。
所以来,尚让碰上这种极端天气,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七月下大雪也就算了,问题是这温度居然也下降的特别厉害,当时光冻死的士兵就占到了百分之二三十,可谓是损失惨重。
倒霉这种事儿当然不可能只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唐朝朝廷这边也有人这时候倒了霉。
这人就是河阳节度使诸葛爽。
诸葛爽叛变之后在叛变的工作态度,让他在这个混乱的年代里混的是风生水起,如鱼得水。前不久刚刚被加封为同平章事,也算是跨入到了宰辅的行列当中,混出了点名堂。
可就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一位不速之客打破了他宁静的生活,开始打起了他的算盘。
这个人就魏博节度使韩简。
韩简,魏州莘县人,上一任魏博节度使韩允忠(也叫韩君雄)的儿子。
之前也给大家介绍过这个魏博藩镇,属于是典型中的典型。不仅节度使老换,而且还老闹兵变,基本上这这儿当官,屁股还没坐热,很有可能就已经被轰了下来。属于是高风险岗位。
韩简的父亲就是因为兵变被推到这个位子上来的,巧的是,他爹韩允忠发动兵变推翻的正是之前讨伐庞勋的前任魏博节度使何全皞。
这真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啊。何全皞爷爷靠着兵变干掉了同样靠兵变上位的史宪诚,如今自己也因兵变被杀,这简直就快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产业链了。
只要谁当这个节度使,基本上都熬不到退休,干到半路准得死于非命。
不过粗略算下来,何家在魏博这个鬼见了都要发愁的地方居然还干了三代人,也着实是不容易,因为这个位子上干过的人,基本上最多两代就玩完。
韩简当然想要打破这个诅咒,他想要扩充自己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势力,最好是能够搬出魏博这个鬼地方。
所以,野心勃勃的韩简看中了诸葛爽的地盘,想要强抢过来。可诸葛爽也不是酒囊饭袋,想要抢自己的地盘,韩简是没睡醒呢?还是脑子烧坏了?
韩简当然不是头脑发热,而是有足够的信心和资本的。虽然诸葛爽已经是朝廷的同平章事,但是和自己比起来,他始终还是第一个档次。
因为韩简也被封了官,而且还比诸葛爽要高一级。
侍中!
即便是同平章事具有宰相的功能,但终究只是个三品的职务,而且还是挂职的,其作用和威慑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可侍中就不一样了,虽然在唐初的时候只有三品,但是后来成功晋级到了二品,和尚书仆射,中书令等职位平起平坐,虽然也属于是挂职的,但算得上是名义上真正的宰相。
韩简和诸葛爽这两个人的职务,论起来,其实也就是半斤对八两,谁也不比谁差。
为了拿下河阳,韩简带去了三万多人,在脩武(位于今河南焦作市修武县)击败了诸葛爽,逼的诸葛爽只能逃离河阳,另谋生路。而他自己则把这块地盘纳入了自己囊中。
路过昭义藩镇的邢州和洺州的时候,韩简还不忘发挥一把强盗的本色,在这两个地方打了一波秋风,敲了一把竹杠,反正也没人敢管。
黄巢还闹成这样了,居然还忙着抢地盘,简直就快乱了套了。摆明了这些官员已经摆脱了唐朝朝廷的束缚,开始了露出了自己恣意妄为的强盗本性来了。
不过这好歹是找别人的麻烦,没有来麻烦朝廷,可淮南节度使高骈就不一样了,不仅给别人找麻烦,而且还要给朝廷找麻烦。
如果那个年代里面有新闻报道这么一的话,高骈的一举一动,毫无疑问会占据绝对的头头条。
由于之前耍了周宝和董昌这些人,再者高骈老是龟缩在淮南搞修道炼丹的副业,重用道士吕用之,擅权专政,导致出现了“境内不复知有骈”的尴尬境地,眼看淮南这块地方,高骈自己都管不好了,更别是让他干别的了。所以,朝廷对高骈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最后朝廷干脆一狠心,加封了高骈一个侍中的职务,罢免了他的盐铁转运使。
先是罢免了自己的诸道都统职务,接着是盐铁转运使职务,真不准以后是不是连节度使的职务都给自己罢免了,要真到了这一天,那自己可就输的连内裤都不剩了。
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高骈气的撸起袖子破口大骂朝廷不仁义,骂完之后,还不忘让自己的幕僚顾云书写奏表,表达自己的不满。
由于正在气头上,所以幕僚写的奏表都是高骈的实话,其中不免有一些带有冒犯性的话语。
如:并非是微臣辜负陛下的厚恩,是陛下不愿意用我,显然是觉得朝廷低估和看了自己,并非是自己的错。
再者,高骈还作死的骂皇帝不想想为什么宗庙被焚烧没人管,自己逃到蜀中到底是因为什么等等之类的话,摆明了就是把这口黑锅甩到唐僖宗头上。
除了这些,高骈还在奏章中不合时宜的嘲讽和揭了王铎和崔安潜的短,骂他们两个是书呆子不,还把人家生活作风问题也扒出来数落了一顿,并嘲讽他们,随便拉出一个将领来都比他俩强,间接的在讽刺王铎和崔安潜带不了兵。
临到最后,居然还骂唐僖宗将会是亡国之君,算是彻彻底底把皇帝得罪了。
唐僖宗在成都看到这封奏表之后,气的差点没跳起来骂人,他冷静下来之后,叫来郑畋,草拟诏书,准备骂回去。
要这郑畋也是写的够狠,把高骈不发一兵一卒的乌龟行为,写的是栩栩如生,简直就是骂人不吐脏字。
对于讽刺王铎和崔安潜的话语,郑畋更是拿谢玄淝水大破秦军,裴度平定淮西的事件拿出来做对比,告诉高骈一个道理,谁读书人不能带兵打仗?
同时还反问高骈宗庙被毁,社稷板荡到底是谁引起的?反正在诏书里把高骈骂的是狗血淋头,无话可。
高骈看过之后,自知理亏,但是又心有不甘,索性,干脆直接停止了对朝廷的赋税供给,开始真正一门心思当起了缩头乌龟。
至此,这名叱咤朝廷十多年的功臣,就此走向了自己的人生末路。
历史这个舞台,从来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人下场,自然就有人上台,在高骈下场之后,另外一个人开始真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个人就是朱温!
之前朱温在夺下同州之后,便被黄巢升任为了同州防御使,其主要的任务就是提防河中的王重荣来偷袭。
此刻的朱温在黄巢的心里,可以是一名值得信任的大将,但是和他一块共事的同僚可就不这么想了。
当时的知右军事孟楷就见不得朱温比自己混得好,处处想要打压朱温。
其实也不难理解,希望你成功的大多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见不得你成功的往往都是自己身边最熟悉,甚至是最亲密的人。
因为形势所逼,朱温不止一次向黄巢提过增兵的请求,但是都被孟楷给压了下来,没有报上去。
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次数多了,朱温便对黄巢有点失望了。
此时的朱温已经敏锐的开始察觉到黄巢内部的变动了,他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黄巢一定会失败,绝难再成大事。
可是这个想法,他也只是自己想想罢了,并没有敢直接表露出来。
反倒是他下的亲信胡真和谢瞳看出了他的心思,曾多次劝他投降朝廷,反攻黄巢。
起初朱温是反对的,但是思虑良久之后,朱温也觉得这是唯一的一条生路,所以他做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决定。
归唐!
中和二年(公元2年壬寅)九月十七日,朱温杀掉了军队中的监军严实,彻底铲除了黄巢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密探,然后他带着整个同州城投降了王重荣。
这是一个不能回头的决定,也是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重要决定。
王重荣听闻朱温前来投降,心中大为欣慰,而朱温则更会来事,索性认王重荣当了舅舅,认下了这门亲。
虽朱温的母亲也姓王,可是基本上和王重荣这一脉属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朱温这种热脸贴热屁股的行为,摆明了就是想要混个自来熟,取得王重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