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阡能传(上)
中和二年(公元2年壬寅)西川,成都。
之前在黄巢传中记载了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在蜀中大搞“寻事人”职务,犯了法的人,怕被查出来,没犯法的,也怕被寻事人找事,弄得整个西川的官员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之前那位因为误会而被迫当了土匪的资阳镇镇将谢弘让,并不是一个犯罪的典型案例,在蜀中,还有一些官员和将领也都被这一政策搞的无路可退。
例如在邛州就有这么一位牙官,他和谢弘让没事自己找事不同,他可是实打实的犯了法,而且还拒不认罪,最终导致结果恶化。
这个人名叫阡能(北宋句延庆所著锦里耆旧传记载为忏能)。
阡这个姓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并不多见,甚至于我能够查到的历史人物,也就只有这位阡能老兄了。
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十分生僻的姓氏。
阡能当时在邛州只是担任一个牙官,而牙官属于是武官里面最低的副职,综合来,阡能其实混的并不容易。
本来就是官场最底层的人物,想要混下去,就得向现实妥协,可阡能却并不是这样的人。
或者,阡能是一个对是非黑白有着强烈认知的人。
谢弘让被逼的当了土匪,这并不是他的错,反倒是节度使陈敬瑄逼的他最终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所以,阡能自打这件事情之后,开始对陈敬瑄有了抵触的情绪。
当一个人没有了敬畏之心,那带来的将会是毁灭性的下场。
阡能最终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由于不满陈敬瑄,所以阡能对于陈敬瑄的很多命令和安排都表示拒不服从。
如果只是嘴上也就算了,可阡能却身体力行的就这样干了,所以,交待给他的事情便延期了。
延期的后果,阡能是很清楚的,在见识了谢弘让死时候的惨状,他知道自己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处罚。
往重了,陈敬瑄肯定得治死自己,往轻了,怎么着也得挨顿板子。
这两个结果他都不想要,他只要要第三种结果,那就是造反。
于是乎,阡能带着对陈敬瑄的失望,踏上了造反这条不归路,很快便拉拢了一批人马,占了山头,当了土大王。
邛州爆发了阡能起义,陈敬瑄当然不能不管,毕竟唐僖宗此刻还在蜀中,要是让皇帝知道这个消息,那之前对自己的诸多美好印象可就荡然无存了,所以,他决定派人镇压阡能。
由于之前捕盗使杨迁在诱捕谢弘让的过程中,表现积极,所以这次陈敬瑄再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去处理。
杨迁之前的做法虽然有点不太君子,但是对于工作来,他还是很敬职敬责的,很快,他便前往邛州,前去镇压阡能。
和之前诱捕谢弘让一样,杨迁还是想用诱捕的方法,诱骗阡能上当。
阡能当然不会上当,对于杨迁的诱骗行为,他表示了不齿,并且还大骂杨迁不厚道,甚至还把冤杀谢弘让的罪名算到了他的头上。
杨迁气的肺都快炸了,可是却拿阡能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他最大的本事,就是骗人,如今被拆穿,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对付阡能。
在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杨迁放弃了对阡能的诱捕,转而返回成都去诉实情。
而阡能为了造反,在邛州大搞抓壮丁的工作,不管愿不愿意,年龄大,统统抓来,编成部队,如果敢有反抗和不愿意的,就地杀掉,避免他们去告状。
阡能搞起义的段,实在是有点残暴和直接,可是这种段带来的直接效果却十分的明显。
一个月之后,阡能的人马已经扩充到了上万人,对于造反举事来,已经是很够格了。
按照以往那些造反前辈的造反经验,基本上每次一拉到点人,准得先搞一搞职级部署,阡能当然也要效仿这一套流程,随后便委任了很多职务,甚至还将拉来的人马分了编队,搞得是有声有色。
由于势力实在太,阡能能够活动的地方,也就仅仅限制在邛州和雅州之间,并不能往更远的地方跑。
因为一旦跑的太远,很有可能之前占了地方,里面就丢掉了。所以只能是在这两个地方来回抢劫。
抢完邛州,就去抢雅州,等邛州安定下来了,再回来继续抢,反正是来来回回,回回来来,把这两个地方折腾的一点都不消停,甚至于这两个州的很多县都因为屡次被光顾,差点被踏为平地。
阡能的起义给蜀中的其他土匪集团带了一个头,于是乎,这帮平日里特别老实的山头土匪集团,纷纷在此刻跳出来,趁着乱子,大搞洗劫,导致州县衙门的第一要务全都变成了剿匪。
可是闹事的人越来越多,州县就算是人再多,也有管不住的时候,终于,这件事还是惊动了陈敬瑄。
对于在自己地盘上搞事的行为,陈敬瑄一直以来都是零容忍的态度,别是明目张胆的搞事,就算是偷悄悄的也不行,所以,他决定趁着这次会,对这帮平日里盘踞已久的土匪来一个一打尽。
他调给自己的牙将杨行迁三千人,胡洪略,莫匡时两千人,分别前往蜀中各地平叛。
不得不这陈敬瑄的个人业绩搞得实在是出彩,前脚刚出兵剿匪,后脚里面就得到了封赏。
这年夏天,陈敬瑄得到了朝廷封赏的检校司徒和侍中职务,甚至还被封为了梁国公,实在是不知道他到底干出了什么实际业绩,能够得到这么大的封赏。
后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业绩干的好不好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让上司看见。
显然,陈敬瑄在官僚做派方面,还是很有心得和经验的,他很清楚皇帝想要看到什么,那自然自己就得投其所好,竭尽全力去完成。
哪怕是没有,也要创造条件出来,就比如之前搞得寻事人。
对于下面发生的情况如何,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只要最后的结果!
自打阡能起义之后,很多土匪头子纷纷响应,甚至还有人带着人马前来投奔阡能,其中就包括罗浑擎,句胡僧,罗夫子等蜀中有名的土匪头子。
他们每个人麾下都有几千人,各个都是当地有名的一霸,要是和阡能联合起来,其破坏力自然是非常巨大的。
杨行迁等人虽然带的人马也不少,但是论战斗力来,这帮蜀兵的战斗素养实在是不怎么样,平日里剿个土匪还行,要是一帮凶悍异常,靠卖命过日子的土匪联合起来造反,那就有点招架不住了。
更何况蜀中很少有兵变和造反的情况,所以,蜀中的士兵很少会参加训练,自然能不能打赢,这就不好了。
出师前几战,杨行迁就碰了一鼻子灰,不仅一场没有打赢,而且自己的人马还越打越少,打的杨行迁都有点心慌了。
随后,他便派人去找陈敬瑄,要求增兵。
这本来是个无可厚非的要求,但是陈敬瑄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却犯了难。
因为成都的人马能给的,都已经给了杨行迁,要再凑人马,那就只能把扫大街和站岗的也拉出去了。
但是,既然是有求于自己,而且是为了给自己创业绩,那自己就不能不管,虽然条件有点艰苦,但是想想办法,还是能够解决的。
随后,异想天开的陈敬瑄把仓库看大门的士兵全都拉了出来,送到了邛州前线。
陈敬瑄觉得,反正都是兵,只要人不傻,拿起兵器,那就能杀敌,就算是不能杀敌,去凑凑数也算啊,管他是看大门的还是扫大街的。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陈敬瑄实在不是什么合格的领导,这种馊主意居然都能欧想得出来。
杨行迁在得到了增援之后,随后与阡能等人在乾溪展开大战,结果不出意料也不负众望的再度打了败仗。
杨行迁有点慌了,这老是打败仗,再这样下去,自己可就得提着脑袋回去见陈敬瑄了。
于是乎,害怕被追查责任的杨行迁,索性搞起了冒功领赏的勾当,把就近村庄的村民拉来,然后冒充成俘虏送回成都,向陈敬瑄邀功。
按道理来,这种杀良冒功的行为,是很容易露馅的,杨行迁难道就没有想过吗?
我想,他应该是考虑过后果的,只是形势所逼,他实在是没有办法。
没想到的是,他这种行为,居然成功瞒过了陈敬瑄。
送回成都的俘虏,基本上陈敬瑄也不搞什么审讯逼供,更不来服教育,直接全部斩首了事。
这帮村民也真是可怜,到死都没有能够把真相出来。
杨行迁见陈敬瑄没有发现自己的愚蠢操作,心中窃喜,于是乎,胆子更大起来,由原来每天只送几个,变成每天送十几个,到后来,更是肆无忌惮,直接一天送杀不过上百个人过去。简直是丧心病狂到了极点。
陈敬瑄很给面子,一个不问,全部杀掉,也算是周全了杨行迁的面子。
当然,在行刑的时候,也有人会问这些被抓来的人为什么要造反,结果得到的回答全都是出奇的一致。
他们本来在地里好好干着农活,结果就被抓到成都,他们本以为来了大都市是有什么好事,结果却不想是直接来了刑场要送他们上西天,他们连自己犯了什么罪都不知道,就稀里糊涂的死了。
很快,事情的真相便流传了开来,蜀中的百姓都知道了杨行迁在外面干的勾当,只是陈敬瑄还不知道。
其实并非是他不知道,而是他知道却不,毕竟谁愿意每天听打败仗的消息,况且皇帝就在成都,要是不把政绩搞得好点,怎么骗取皇帝的信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