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小波、李顺传(十一)

A+A-

    被打的元气大伤的张余等人,只好率领残部继续洗劫其他的地区,比如施州。

    当时施州的指挥使黄希逊全权负责了这次围剿任务,他并没有给张余残部人马以可乘之,一举将其赶出了施州。

    所谓兵败如山倒,峡江西路行营的人马在广安军驻地也重创了起义军残部,身为起义军新任二把的张罕随后在嘉陵江口遭到了峡江西路行营大军的围剿,损失了两万多人。

    受挫的张罕只好带着人马来到合州地界,但紧接着又在西方溪被追上打了一顿,不仅战死不少,而且还被俘获了大量的降兵和物资。

    随后起义军又改变策略,带领人马进攻陵州,结果却遭到了当地知州张旦的猛烈阻击,一直未能攻克陵州。

    张旦,赵州人,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能人。

    起初起义军的人马围攻陵州的时候,城中的守备兵力连三百多人都凑不齐,形势十分的严峻。

    更要命的是,城池也缺乏修缮,变得脆弱不堪,虽然不是危房级别的,但也和豆腐渣工程没有区别。

    张旦身为知州,自然要管这些事情,为了能够打赢保卫陵州的战役,他只能狠狠心,对老百姓下了。

    他召集了大量的老百姓来修缮城池,并且还修筑了一道防御屏障,名叫鹿角砦。

    人不够,张旦就驱赶大量的老百姓进入鹿角砦充当临时的战斗力,虽然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但也只能是用这个办法了。

    要这人的求生**还真是挺强的,这帮老百姓虽然不想当士兵去打仗,可是一到了这个环境里面,就算是再恐惧的人,也能够变成勇士。

    活下去,就算是完成了任务。

    基于这种信念的支持,很快,起义军的人马被这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老百姓彻底打怕了,纷纷选择撤出陵州,以保全势力。

    陵州之战,起义军损失超过五千多人,严重消耗了之前积累的战斗资源。被迫让他们改变策略,转而进攻眉州。

    当时的眉州知州是李简,他虽然没有张旦那样文武双全的本事,但好在这个人特别能吃苦,不管起义军怎么猛攻眉州城,他都能扛下来。

    最后起义军在眉州围困了几个月之后,依旧没有能够占到任何的便宜,只好选择撤退。

    接二连三的失败,已经让这支失去主心骨的起义军部队产生了疲惫和绝望,偏偏朝廷又在这个时候发动舆论攻势,想要瓦解起义军的人心。

    朝廷当时规定,对于帮助李顺造反的党羽,一律赦免,不会让他们受到牵连,也在间接层面宣告了此次起义运动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但起义军似乎还不打算放弃,还要做垂死的挣扎,因为造反这条路,一旦是选择,就没有回头路可走。这就好比爬梯子上房一样,上去容易,下来难。

    所以,能抵抗到底的,绝对不投降朝廷,能在险中求富贵的,那就不回去种地。这不是执迷不悟,而是贪婪的人性。

    既然起义军不肯投降,那就只能继续剿匪了,只不过朝廷打算要改变策略,以招抚为工作重点,能谈尽量谈,谈不妥再打不迟。

    之前已经派了好几位官员来蜀中敢招安的工作,但问题这帮人实在是没有领会皇帝的意思,到了地方上之后,把招安改成了强制性的工作,搞得人心不满,一直没有搞定。

    长此以往下去,这些官员的办事效率只会降低朝廷在百姓心目中的信任度,不仅招抚工作做不成,还有可能激化矛盾。

    考虑到面子问题,朝廷还是决定派一个威望和信誉度比较高的人去担任招安工作。

    这里有个前提,必须是在蜀地干过的官员,而且在当地名声比较好的人,才有这个资格。

    挑来挑去,宋太宗还真就找到了这么一个人。时任工部尚书的辛仲甫。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位于今山西吕梁市孝义市),北宋开国名臣。

    宋太祖赵匡胤活着的时候,辛仲甫就担任过益州兵马都监,而且在当地给老百姓处理了不少的冤假错案,办了很多惠及民生的好事,深得当地百姓的信任。

    辛仲甫也是能文能武的牛人,连宰相赵普都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自然这次招抚工作,宋太宗首先想到合适人选的就是他。

    可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却败在宋太宗的面前,辛仲甫年事已高,已经六十七岁了,而且更要命的是,他现在还饱受疾病的困扰。

    宋太宗可管不了那么多,别是一身疾病,就算是缺胳膊少腿,也得给我完成这个任务。

    辛仲甫当时病的确实是很厉害,已经严重到连走路都成了问题,但宋太宗可不想太过于怜悯这位风烛残年的老臣,而是直接下令告诉他,要他带着病,去蜀地上任。

    一个快要到古稀之年的老人,你要他带病坐车去那么远的地方上任工作,这实在是有点不近人情,况且古代的交通也并不是十分的发达,坐个火车,飞就可以过去,要知道即便是坐马车去上任,这一路的颠簸可是连正常人都受不了的。

    要这辛仲甫的病来的也真是时候,命令下达没有几天,他的病情就加重了,原先还能搀扶着下床走路,现在干脆直接卧病不起了。这下可是着实给了宋太宗一个不的打击。

    眼看辛仲甫都已经这样了,宋太宗只好是放弃对辛仲甫,转而寻找其他的人来接替。

    时任参知政事的苏易简当时给宋太宗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便是当时担任枢密直学士的张咏。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jàn)城人(位于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北宋名臣。

    张咏从家里就比较穷,穷人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对他来,领悟的实在是有点太晚,和很多人时候一样,张咏有一颗侠义的心肠,对人慷慨不,而且还特别够义气,属于是典型的社会少年。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咏的人生阅历也开始丰富起来,此刻的他才明白过来,读书对于自己前途的重要性,随后便开始了发奋求学的进取之路,直到后来在太平兴国五年考中了进士,这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考上进士,只能是自己的命运得到了改变,却不代表人生也会发生变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张咏所担任的职务,不是这个县的县令就是那个县的县令,好点的时候,还当过通判和秘书丞,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大的起色。

    如果这是上天对一个人的考验的话,那这个考验似乎是有点太久了,久到朝廷都已经忘了还有这号人了。

    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淳化元年,已经不惑之年的张咏迎来了人生的转,朝廷提拔他担任了湖北转运使职务。

    这是个从四品的官,职务主要是搞运输,一般和军需挂钩。当然他的权力可不仅仅局限于此,对地方官的考核审查,治安环境管理,冤假错案的审判,甚至于地方上的人才考核,它统统都能管,名义上是运输队大队长,实际却管的很宽。虽然比不上唐朝时期权力通天的节度使,但其本质上也差不了太多。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北宋还有一种比转运使稍微要低一级别的职务,叫都转运使。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北宋初年的转运使大多都是皇帝直接任命,然后到地方空降的,办完事以后直接就撤了,任命的标准很可能不一定局限在官员的品衔上,而都转运使的标准却很明确,一般都是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才有资格担任,其管理权限相对于转运使来,可能要很多。

    张咏能混到这个职务,也着实不容易,虽算不上什么大官,但好在是个美差。

    四年之后,张咏因为业绩干的还不错,被胜任为了枢密直学士。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个职务,主要是负责在皇帝身边走动,担任皇帝的顾问,对皇帝很多命令的安排,可以最先知道,而且对于很多军政文书的第一情报,他们也有知情权。

    混到这个地步,张咏这辈子算是混出头了。

    可张咏的人生辉煌的时刻似乎还没有就此完结,恰恰相反,此刻才刚刚开始。

    苏易简之所以推荐张咏,是因为他最了解这个人,因为张咏是他的下属。

    在工部工作的时候,苏易简是工部部长,而张咏则是工部下属四部之一的虞部中,担任郎中职务。

    三省六部中的工部下辖有四个部门,第一个就叫工部,负责的是皇家宫殿,园林,陵寝等等的工程建设;第二个部门叫屯田,负责的是土地的规划,农具的推广与改进等工作;第三个部门是工匠部,负责的是皇家宫殿,园林,陵寝中的图案,花纹等的雕刻工作,此外还负责刻印朝廷印章,篆刻石碑,神道等等;第四个就是虞部,虞部比较特殊,管理的是山林,相当于朝廷管林业的官员,其职能主要是搜罗朝廷建造宫殿所需的良木,石材,以及矿产,同时对于乱砍乱伐,私挖滥采等违法行为,虞部也有专门的法律处罚规定。

    苏易简提拔张咏,要么是出于私心偏护,要么就是张咏能力出众,得到了苏易简的认可和肯定,所以才开口给他谋求这个招安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