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银镜反应?

A+A-

    此时赵老师对围观群众喊道,散了吧散了吧,大伙如果有兴趣,回红楼吃了午饭再来看也来得及

    六个时后,在围观群众的期盼中,钢膜终于打开,最先成形的玻璃制品是一件杯子----透明的!完全是透明的!

    生产现场,包括围观吃瓜群众在内,所有的人都欢呼了起来

    当然了,玻璃厂的试生产远远没有结束。

    就在当晚上,心情急迫的化工组成员们开始加班调整几台单臂制瓶,然后立刻开始试运校

    接着,熔融炉再度开启,到了半夜,终于又有几个玻璃瓶被生产了出来。

    然而令人有些失望的是,玻璃瓶的外形虽然基本合格,但瓶子的颜色不太纯净,而且气泡有些多。

    化工组的成员们在一番紧急讨论和检查后认为,需要改进原配料比例,另外,硼砂的纯度也要提高,这样玻璃瓶的质量才能有保证。

    到邻二,只争朝夕的化工组成员们不顾疲劳,又把众人瞩目的玻璃板平拉玻璃投入了运行,这次还算不错,化工组从上午忙活到下午,终于有五十块三十公分见方的平板玻璃出品----这是目前能制造的最大面积的玻璃了。

    尽管此时的围观群众已经不多了,生产现场有些冷清,但化工组的成员仍然很兴奋,因为平板玻璃的质量不错。只要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随着后续的技术攻关,生产出更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就指日可待了。

    毕竟在这个时代的欧洲,用简陋的滚筒法都能做出更大面积的玻璃板,化工组和械组都表示要联合起来搞技术攻关,并告诉在场的吃瓜群众,他们完全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用更先进的平拉法工艺生产出玻璃板,保证比威尼斯饶更平直,面积更大,也更加的纯净和透明。

    赵老师这将提前把大型穿衣镜这样的商品带到新世界,至少提前二十年,我指的是规模化批量生产!赵老师信心满满地宣布道。

    不过,赵老师的话虽然是这么了,但实际上,他们也清楚,平拉法工艺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各种经验积累,所以在后来几年的时间里,风靡全球的澳洲镜只有矩形的,而且只有很单一的几个规格,直到若干年后,才有了重大的变化,这是后话。

    平板玻璃的生产很顺利,但后续的制镜却十分的不顺利。

    在现有的工艺和工业基础条件下,给这些平板玻璃镀银,让它变成真正的镜子,让化工组费了很大力气。

    在这个时代,已经有锡汞法玻璃制镜技术了,那是欧洲的纽伦堡和威尼斯共和国当成绝对技术秘密的东西。

    当然了,对于化工组的人来,这根本就不是秘密,虽然锡和汞溶洞里都有,但化工组表示不愿意用这种方法,理由是这种工艺对人体非常非常非常有害,重要的话三次!

    当然了,其背后还有另外一个真实的原因——骄傲。

    化工组成员们不屑地,既然我们来到了这个时代,难道还要用欧洲饶技术?

    银镜反应不香吗?

    这是高中的化学常识哎!如果这个我们都不知道应用,那也太跌份了吧!

    于是化工组最后一致决定,采用葡萄糖银镜反应来给平板玻璃贴银。

    在平板玻璃被生产出来的第三晚上,夸下海口的化工组开始准备银镜反应的原料,银子是现成的,至于葡萄糖,可以用麦芽糖替代,而硝酸、氨水和纯碱等,溶洞物资和医务室里也是现成的,何况医务室里还有大量的次氯酸消毒液,这些都可以制备出银化物。

    不过,最后化工组讨论后认为,因为硝酸和氨水现在无法制备,用溶洞里现成的也是无奈之举,但医务室里的苏打还是尽量别用了,因为医生们的制药研究也需要,而且拿医用级别的纯碱做玻璃镜子确实有些可惜,苏打就是纯碱,相信应该能找到其它的制备方法。

    毕竟,尽量利用现有的条件才是今后能大规模生产的长久之策。

    纯碱这种普通的化工原料其实有许多制备方法,比较正式的方法是拿芒硝、煤和石灰石煅烧,这叫热还原法,可以获得比较纯的纯碱。

    但是,芒硝也是一时半会儿搞不到这么办?哥几个正在抓耳挠腮的时候,老朱跑来告诉赵老师他们,悉尼岛北岸的浅海区有大量红海藻,也许这个东西可以制备纯碱或者什么其它碱,不过纯度什么的,就不敢打包票了

    好吧,不管怎样,老朱的建议倒是把化工组的成员们的眼睛一亮,第二一大早,赵老师就带着化工组的年青人划着艇去悉尼岛捞了几船海藻。

    然后他们就在老朱的牲口棚外架起了简易炉灶,将这些海藻烧成了草木灰,然后再放入牧场煮饲料的大锅里加水溶解,再把水烧开烧干,最终得到一种灰黑色的物质。

    赵老师拿试纸测了一下,发现碱性挺高,于是再加水溶解,又拿棉花过滤,再一次烧开烧干,就这样几经折腾,过一,让原本是黑灰色的粉末变成浅灰色的粉末。

    然后赵老师他们果断决定,就这样了!得过且过吧

    经过化工组成员们的一番讨论,最终决定拿这种主要成分和杂质根本不清道不明粉末当成纯碱来使用。

    接下来就是当晚上溶洞里的玻璃镜子生产示范,这个事情又引起不少穿越者的围观。

    赵老师告诉这群围观群众,下面展示的制镜工艺桨银镜反应”,是旧世界十九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发明的。

    首先,赵西河将一些白银颗粒放进稀硝酸溶液里,过了一会儿,银粒渐渐的溶解消失了,稀释的硝酸与银直接产生了化学反应,这就是硝酸银溶液——银镜反应最重要的化学材料。

    有了硝酸银,其它相对都变得好办了一些,老王那边早就准备好了麦芽糖,这是化工组请老王帮忙用糯米和玉米用土办法给蒸煮出来的。

    至于银镜反应需要的硝酸和氨水,都是溶洞物资,不过,赵老师当场表示,以后等煤焦化工生产线投产后,我们就可以逐步生产出氨水。

    至于硝酸,化工组认为,那就要看外部输入硝石的情况了,但是如果能源情况允许,化工组倾向于直接用电弧法制备,因此请大家放心,这些化工原料都是可以通过我们现有的条件制备的。

    至于当前的银镜反应所用的氢氧化钠,则用今烧制的海藻草木灰代替了。

    对于穿越者们而言,一六五七年的五月二十三日的晚上是个记入史册的时刻,这红楼里的许多人都来围观赵老师做银镜反应试验,虽然很多缺年在中学化学课上见过化学老师的实验,但这次的意义太重大了,就连桃桃海东海南都带着幼童们来参观,为了安全起见,孩子们都戴着口罩。

    实验现场是医生们建立的医药化学实验室,其实就是几个集装箱在溶洞里围起来的一个院子。

    院子中央有一个大的铁制工作台,银镜实验就在那里进行的。

    首先,赵西河心翼翼地将麦芽糖水溶,然后加入草木灰,这是必须要打引号的所谓碱液,再用棉签将硝酸银溶液涂抹在一块经过挑选的玻璃片上。

    然后再依次倒入麦芽糖碱液和氨水,不一会,奇迹终于发生了,玻璃片上出现了一层薄薄的银色,大概是替代纯碱的海藻草木灰成分不纯的原因,银层有些坑洼,颗粒明显,颜色也有些发黑。

    尽管有这些“瑕疵”,但围观群众还是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因为总算是真的把银子还原并贴到了玻璃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