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 新钦州港
为此,李俊明预估了一下,就这样搞下去,到明年开春,当常风行动结束后,如果紫霞岛上有近十万移民的话,开出一百万亩可耕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显然,为了给这一百万亩土地搞配套,除了水渠水井以外,那条纵贯紫霞岛南北的公路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了,因此为了抓紧时间修路,也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这项工程的建设主力并不是村民们,而是紫霞岛警备队。
公路的施工指挥由警备队副队长魏东篱负责,这位曾经在旧世界的工地上做过多年的工地和水电装修包工头的魏老板,在整个穿越群体里,大概是除了侯相麟以外,对土建工地最熟悉的人了。
这一阵子警备队非常的忙,一千多人的队伍被分为两队轮班进行军事训练和各种建设,前者由任柯负责,后者由魏东篱负责。
哥俩就这样带着上千人没日没夜地忙,紧赶慢赶地修路,不仅给新移民们搭建了上千个窝棚,还砍伐了大量的木料堆在附近。
干完这些急务后,又去码头帮忙——八月中旬,朱北国彭强驾驶着新船抵达了紫霞湾,给紫霞镇码头带来了新的码头设施——人力塔吊和一整套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的深水码头构件,这是为了让妮可号能直接靠上紫霞镇码头的重要设施。
九月五日傍晚,妮可号离开了紫霞岛码头,载着八百多名各种渠道汇集过来的男女孤儿赶赴新安城而去,在那里妮可号将满载各种货物,包括矿石和燃煤回红码头。
现在,紫霞岛的各项工程建设也进入了高峰期。
任柯很艰难地从第三批移民里招募到八百多年轻人作为警备队士兵----之所以艰难,主要原因是汉人移民们对土地的执着和留恋,使得大多数的移民们对吃粮当兵实在是没有兴趣,然而好歹还是招募到了一部分人,不过人数少得有点出乎意料。
根据任柯和魏东篱的调查,好不容易招募到的这些士兵过去在村里就不是什么老实农民,他们貌似更像村里的混混,他们好像天生就不愿意老老实实的种地,在家里的长辈眼里,这些人属于“不成器”的人。
显然,任魏二人没得选,他们知道,在大多数移民眼里,军队,哪怕出高薪也很难获得那些分配到土地的农民们的青睐,何况财政部也不可能划拨超出标准的人头费来让他们养军队。
任柯对此有些绝望,他发电报给红楼,不愿意自己的警备队由一群乡下混混组成,还发电报给万山岛,强烈吐槽艾等人的截胡行为,还上纲上线地指责万山岛方面的截胡行为是不顾大局,会严重影响大家的穿越大业云云。
针对任柯的、有些气急败坏的电报和困难,孙老立刻发电报安慰任柯,不要这样悲观嘛,村里的混混好歹也是年轻人,是年轻人就能塑造嘛。
孙老还,我们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通常情况下,保守的乡绅和族人们对那些头脑比较活泛,不安于现状,总是出各种幺蛾子的年轻人一概视之为混混----这些人可能有各种毛病和叛逆的性格,有些人甚至好吃懒做——对于不少年轻人而言,终日劳作仅得温饱的日子确实是令人绝望的,也难怪一些人陷入好吃懒做的消极境地。
但是,我们不应该怪这些年轻人,你应该理解一个事情: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一辈子都在绝望地劳作且毫无上升空间,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绝望的事情?
所以年青人的消极和叛逆主要还是社会问题,从总体上讲,怪不得年青人的。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这些年轻人其实是宝贵的资源,总之,是人就能用,只要用严格的训练来塑造这些人,假以时日,这些人都将是优秀的军人。
别忘了,只知道埋头种地的所谓老实农民,其实也没多大出息,智商也成问题,那些人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听话的士兵,但是成为不了优秀的军人
孙老对任柯的开导还是起到了作用,于是任柯和魏东篱一起,把魏鸿在新安城训练归化营黑人的那套“军事条例”整理了一番,萃取其中最严格甚至残酷的军法,拿来训练这批村里的混混——任柯和魏东篱对此有一个共识:军事训练要严苛到让这些混混害怕的地步。
好在任柯前期带到紫霞岛的士兵素质相当高,这些士兵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大垅湾水寨出身,而且全是单身或者是孤儿——不是这样的人谁会背井离乡跑到这个只有鸟才来拉屎的荒岛呢?
另外一部分是代山和艾从四家华商那里带出来的孤儿,这些士兵大多数都在万山岛的夜校里上过几天课程,接受过一段时间到军事训练,其中不少人还参加过大垅湾水寨的那场与绿营兵的战斗,这批人现在是任魏二人的骨干力量,如今警备队扩充了,他们全部都变成了军官,最起码也是班长,这些人的存在让任柯和魏东篱有底气管理好这些士兵,包括那些混混们。
除了严格的军训外,还有各种工程建设——黑石道的修建只是其中一个还算相对轻松的劳动,此外还有码头建设、伐木等。
每周一到六,士兵们分成两队,分别由队长任柯和副队长魏东篱带领,不是军训就是干活,好在星期日有一整天的放假休息时间,平日里的伙食好到令全岛移民都羡慕的地步,加上不菲的军饷,免费的服装鞋帽----起来,当一名警备队士兵还是不错的。
所以到后来真不少年轻人自愿跑来参加基本上,当然了,村里的乡绅和普通村民们也很高兴----毕竟平日这些混混没少让村里的族人长辈们头疼,如今这些混混们有了这么个去处,有人管束着,简直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如果不是李俊明及时带领移民们转向另外的工程建设,移民们还会继续开荒下去。
十月底,李俊明及时发布总督令,要求人均垦荒面积达到三十亩——也就是超出已分配土地十亩的农户转向其它工程建设,当然是有工钱的。
因为旱季快到了,农忙即将开始,李俊明决定抓紧这段时间上一个大工程——新钦州码头。
黑石道在河口处向西北拐了一个弯,直达紫霞岛北端的一个海角,海角附近有复杂的海岸线,海角外有十几座大大的荒岛,因为地质作用和海岛群的存在,那里的洋流湍急,冲刷出比其它陆架更深的水道,因此那里也是修建深水良港的好地方。
不久之后,在警备队士兵们的努力下,一个新码头在海角东侧的海岸线上出现了,因为据住在附近垦荒的移民大部分来自广西的钦州湾,这些移民原本是沐天波府的佃奴,吴三桂占了昆明后,其中三千余人逃难到钦州湾,准备登船南下后黎朝的河北国——当时河北国郑主也正在招募汉人南下垦荒,然而在临上船之前,陈上川派船把这些人接到了东山岛,最后这批人上了澳洲人的船。
于是李俊明把这批人安置在这个海角附近,还把此地命名为新钦州。
这里的木材有的是,李俊明和魏东篱带着两千民工和一千警备队士兵在这里建了一座大型木码头,名字就叫新钦州码头,其地理位置和水深条件实在优良,如果在现有的基础上,用水泥预制件进一步将栈桥延伸入海的话,就可以让妮可号直接停靠了。
这个码头在若干年后成为澳洲联邦在海外的一个重要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