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贬职

A+A-

    刘长旭并不是家里独子,他还有几个庶出的弟弟,比起他这个不服安排常年在外的嫡子,他的父亲也许更喜欢其他儿子。这些年刘长旭举荐了不少同族子弟却不提携他的几个庶弟,这让刘父很不满,不过他最不满意的地方应该是刘父自己也想让刘长旭帮着谋一个缺刘长旭却没有答应。

    自从被革职后,刘父心心念念就是重新上任,把那些当年落井下石的人踩在脚下。当然,他在念着这些的时候,也没有少跟妾室相处。现在他的儿子要去山东任一方之主,给他安排一个官职是很容易的,他当然不想错过。

    刘长旭自然不愿,就是他的母亲来劝他也没有答应,他的母亲先前还来劝他给他的庶弟安排位置,端得是贤惠大方。

    刘长旭也不知自己是喜这贤惠还是厌这贤惠,秋萍也是贤惠的,什么事都为他和儿子着想,其实她便是被那男人带走了,府里也有人在后面跟着呢,并不会伤着她什么,只是在人多的地方一时不好出。就是那男人想要的怕也不是她这个人,而是银钱。

    可女子当街跟男子拉扯,到底是坏了名声,更有可能让人因此知道她的过往,她怕是不欲拖累他们,才这般决绝。

    只可怜了松哥儿,听这事后连饭也不肯吃,隔天就病倒了,刘长旭除了应付外面的事还得劝解他。比起家里来,刘长旭反倒更担忧儿子。

    家里的事在父亲对他的公事指划脚开始,他已经有了打算。刘家也是书香门第,家里不止刘父一个读书人,只是里面最出息的一个是他。当然这是在二十年前,现在最出息的是刘长旭,且他不像他的父亲,对刘家其他子弟只可有可无地提拔一下。

    刘家有族长,刘长旭提拔的其中一人就是族长的孙子,有这份情份在,刘长旭本也不怕刘父拿身份压他。只是秋萍的事出得太快,让他没来得及反应,他索性下了猛药,免得这事永远不干不净地恶心他。

    他不信那个男人找上门来没有一点猫腻,搬出刘府后,他就让人细细去查了。刘府里用的下人有一半是他的人,前面看似稍微有点不寻常的事,现在都能串联起来。

    到了开朝那天,圣上拿着弹劾刘长旭的折子当朝质问,刘长旭谢罪,之后被贬为七品参议。圣上又命工部侍郎徐长林为山东布政使,令刘长旭随徐布政使上任。

    这位徐长林是徐皇后的二哥。徐皇后有两位哥哥,都不曾读书,哪怕徐平当年回来后要供他们读书,他们也读不进去。

    大哥徐长木喜欢农事,现在挂职在户部,任司农一职,同部的官员都知道他就是挂个职,平常大朝会朝会他想来就来不想来也可以不来。京中虽有国丈府,但里面常住的就只有徐长林一家还有几个孩子,徐父徐母还有徐长木夫妇已经在城效买好了一个庄子,东西也都搬过去了,准备在那里继续种田过日子。

    徐长林对农事兴趣不大,他喜欢木工,京中技艺高超的工匠多,他进京后喜欢跟他们切磋学习,还开了一间工坊,养着几个弟子继续像在金陵一样接活做生意。但是一般人都不知道他在工坊做事,他也很少接活亲自动,怕给妹妹丢脸,而且这价也不好定。

    他的许多木活都是做给自己家的,最近他正在赶一个雕着缠枝牡丹花纹样的衣柜,准备摆到乡下给他父母用,这当口他的妹夫皇帝忽然跟他商量让他去山东当布政使,他心里是拒绝的,甚至不惜让皇帝选他兄长徐长木去。山东总闹饥荒,他去更对口。

    刘长旭这事在朝堂上肯定要闹出来,刘长旭也愿意闹出来,顺便也给皇帝做面子,但山东布政使这个位置也的确是个难题。两人一商量,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由国舅爷去当明面上的布政使,至于后面的事要怎么来,全都让他听刘长旭的。

    换成别人可不会这么听话,也没有足够的身份担得了这职。

    这事听着好像并不难,对徐长林来仍然不易。

    皇帝当时听他提到徐长木,也觉得好笑,跟他要是能动徐长木,也是可以换他去的。徐长林还真没有这个把握,至少在金陵开工坊时,他时常跟人打交道,嘴皮子还灵点,换成徐长木,那可真是一块木头。

    勉为其难地答应后,他在朝堂上听到圣上正式下旨时,默默还盼着朝臣出来反对。

    反对的人的确是有的,只是都被圣上强硬地压了下来去,刘长旭的事他给了群臣面子,那么其他事他也就不用再继续给面子了。

    怕也是知道这一点,反对的朝臣也就走个过场,态度也不坚决。

    圣上对刘长旭的处置可以出乎他们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他们也看出圣上整治山东的决心。可是对刘家来,这样的处置打击是巨大的,就连刘父也蒙了。

    刘长旭从府中搬出去后,刘父心下就也有些忐忑,毕意儿子的官职也是很要紧的,这事传出去不好听,是会影响儿子前程的,要是儿子丢了官,他就不再是老太爷,也不能在族里一不二了。只是想到刘长旭和圣上的情份,他以为训斥几句就会过去,谁知皇上罚得这位重,直接让他从一方大员降为了七品参议。

    原先听刘长旭要去山东当布政使时,刘父还想要跟着去,现在他哪里还会有这个念头。七品参议甚至都还比不上族长的孙子官位高,他跟着像什么话。刘父知道族长正在进京的路上,一想到要被比他大不了几岁却大一个辈份明明处处不如他却处处压着他的族长训,刘父真的悔不当初。

    让他更是意外的是一个他宠爱的庶子好端端地出门回来时脚却折了,是在花楼与人起了冲突被人打折的。

    府里也报了官,可是官府的态度瞧着比较敷衍,估计这事会不了了之。刘父想着许是以前看不惯刘长旭的人对他的家人下,越发后悔把家事闹大了。

    不管他后不后悔,等刘长旭带上儿子跟徐长林去山东赴任前,秋萍已经被记为正妻下葬,松哥儿也就成了嫡子,不过原先好的去萧家玩的事,也就没有成行。

    京中一直在传刘家的事,何素也关注着,直到他们离开了京城这事的风头才算过去。

    之后京中关心的重点就是圣上开恩科的事,这事跟萧家有一点点关系,在濠州的曾在萧显重娘亲身边当差的赵姑姑的儿子王松进京赶考。

    萧显重进京前曾让人送信去王家,还跟他们了若是要进京可以来找他。赵姑姑考虑再三,到底还是觉得儿子去科考身后有个靠山会比较好,哪怕什么也不做光是杵在那里,也能免去许多麻烦。

    王松当年在濠州也见过萧显重,想不到他如今竟这般厉害成了三品高官,哪怕是武官,也是王家够不着的人物。

    萧显重对赵姑姑的儿子挺上心,还为他引荐了一位先生,令王松心怀感激。本来萧显重还想让王松住到府里来,王松听萧家还有一位未出阁的姐,又觉得出入不便,想要出去另租房子。何素就找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家里在京中的另一间宅子挑了一间院子出来给他住。

    开恩科的消息一出,京中的房价就涨了,何素马上将不住的宅子收拾出来,正好里面能收拾出五间有大有互不打扰的院子,她就把宅子拆分出来出租,言明只租给读书人。现在里面最大的正院,被江南来的同一书院的三位学子租了,其余的也很快租了出去,只有一间院子还空着。

    宅子里还配了门房厨娘,王松自己也带了厮,住进去许多事都方便,还能跟同来科考的举子打交道。后来他见院子宽敞,还邀了一位被京中客栈的高房价难住的同窗来同住,其他院子里也都住着好几位考生,就他一人占了一个院子有点浪费了。

    萧显重在宅子出租前也去看过,见那边的宅子更宽敝,一度想过从常圣街搬出来,后来见何素有了打算,他也没有再提这事。自家现在也是够住的,他并没有不满的地方,尤其是何素把府里的下人配齐后。

    如今月儿身边又添了云开和云明两个九岁的丫头,正院也添了一个丫头叫风和,才只有八岁,黑石和木头院里添了一个仆妇两个厮,又添了绣娘等人。何素还给萧显重配了一个长随,免得总让李虎跟进跟出的,让别人误以为这位六品校尉是家里的仆役。

    萧显重见她想的仔细,心下大安,却不知何素日日为府里的开支忧心。她倒不是真怕家里吃穷了,就是看到一个不数额的支出,觉得没有必要。

    乱花钱也是她,想省钱也是她。

    萧显重跟萧家那边的事也算定了,何素没听萧显重特意提过,只在某天那位萧侍郎办宴会时带着孩子去坐了坐,算是认下了亲,多的来往却也没有。

    也是托萧府的关系,现在贤元和贤重兄弟俩在一间离家近、据还不错的书院上学,邓家的邓远志也去了那里。这间书院是萧家人办的,因为规模不大,知道的人不多,平时招的都是一些姻亲故旧的孩子。

    不过这间书院的束脩并不低,跟何素先前打听的那间“名校”是一样的。

    至少比那间“名校”近,又是家里亲戚开的,就是再多费些钱,何素也肯,在这些地方她是一向不去想着省钱的。

    她不知道这间书院曾经非常有名,萧国公怕别人以为进了书院就跟他攀上关系,才把书院分出了萧国公府的名下,也是因为如此,在萧国公获罪时,书院才保存了下来。

    书院是还在,在里面念书的人却怕受牵连走了大半,书院的规模也因此变了,甚至连书院的名字也改了,以前书院叫萧竹书院,后来改成了秋意书院。何素一听这书院名就感觉要凉凉,想不到这还能是间好书院,不知情的一听觉得没听过这书院,把孩子送进来的也就少了。

    这些年来,书院里面的先生没有变,剩下的学生也刻苦,就是当时的朝局让他们对是否科举一时都有些迷惘。京城中有许多书院都是如此,江南的书院这些年还能从金陵的会试中比出高下,京城这边都看不出深浅,也就没人知道秋意书院其实很不错。

    这间书院,萧显重时候也念过,只是他在众多学生中并不出挑,近年来改变又大,他送儿子进学时,里面教过他的一个老先生一时没认出他来。

    这位老先生就是萧家人,凡是他教过的都叫他仪老。他也是家里庶出的,从生母亡故,被嫡母养大,对嫡母很是恭敬,哪怕嫡母让他不要出仕来当先生,他也觉得这是嫡母知道他性子木讷为他着想,并没有生出其他心思。

    因此在萧显重来念书时,他对萧显重比较严厉,怕他因为兄长病弱生出不该有的心思,至少萧显重的姨娘便不是一个安份的,谁知他会不会学了她去。

    萧显重隐隐也感觉老先生对他另眼相看,心下对读书这事就有些排斥,常爱跟学堂里其他不爱读书的人混在一起。这些人中有的是将门之后,正好认得郭义,两边偶尔会约出来玩,他和郭义就是这么认识的。

    仪老看到萧显重虽没有认出来,但却知道元宵后要送孩子来的是萧显重。

    他校考了两个孩子的学问,给他们分了班,贤重只在家里跟月儿启蒙过,便分在起步的丙班,贤元已经学过几年了,就被分在甲班。在他们行过拜师礼后,仪老提醒他们要在学院里潜心学习,莫为杂事分心,莫沾染山野脾气。

    萧显重觉得这话是对他的,现在再听到仪老略带偏见的话,他心里毫无波澜,甚至还会觉得仪老老了却还是这么顽固有一点点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