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上了花轿
进入五月之后, 省城看着是一副歌舞升平之态, 可暗里的气氛却紧张起来。
城门口戒备森严,无通行证者不得随意出入。城里的特务们也在加紧活动, 到处抓人, 一时间风声鹤唳,搞得人人自危。校园里也是如此, 关于战况的发展各种法都有, 道消息更是满天飞。
随着战略反攻的开始,解放区面积在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虽然国统区严密封锁着消息, 无论是报纸上还是电台里都“国军节节胜利, 剿匪指日可待”。可老百姓们大多嗤之以鼻,那些新闻反着看就成了。
一九四八年,对北方广大地区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自五月开始, 对战双方就集中了全部力量, 一场对决即将拉开帷幕。
这天上午, 余茂生正在图书馆里看书,江先生突然找到了他。他扫了一眼周围,就不声不响地跟在江先生的身后,去了树林。
江先生:“城里有一批进步人士暴露了,正处于危险之中, 需要立即转移出城。可是城门口盘查甚严, 昨天有几位先生刚一露面就被特务发现了,不但未能出去, 还被秘密监视起来……”
“目前,组织上正在想办法,可情况十分紧急,敌人随时都可能动手……余同学,我记得你提到过林先生,他在交通局工作,看看能不能走走那边的路子?”
余茂生点了点头。
他想,或许能借着交通局那边的便利条件,随着运送军需用品的车辆,把那批人员送出去。于是,立马去了交通局。
林先生正在办公室里,见茂生突然来找他,心知有事。他跟同事家里来了位亲戚,就把人带到外面的茶馆里,一边喝着茶,一边压低嗓门起话来。
听茂生要送几个人出城,他有些犹豫。
心,这送出去的怕是一些危险分子吧?茂生咋又和那些人扯上了?他想他几句,可考虑茶馆里环境复杂,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在茂生的一再恳求下,他还是答应了下来。虽然这要冒一定的风险,可他实在是不忍回绝。他想,茂生来找他总比找别人要安全一些吧?万一茂生出去瞎跑乱撞地出事了,玉梅可咋办?
他让茂生去附近的饭铺里要两碗面等着,便回了办公室。
他关上门,从保险箱里取出了五份空白通行证。这是运输军需物品的专用通行证,已经扣过钢印了,只要贴上照片、写上名字即可使用。这是给徐家和林家生意上备用的,想不到竟然派上了用场?
他把东西用报纸包好,塞进了口袋里。
余茂生正在饭铺里,举着一张报纸看着,见林先生进来了不禁松了口气。林先生坐下来,一边吃着面,一边把口袋里的东西压在报纸下面,递了过去。
“明天一早,车队就要出发了,你们那边拿着通行证直接去城南货场,找运输队的王队长,就是徐家那边派来的,注意最好是扮作商人的模样,那边有现成的工装,到时候套上就成……”
余茂生点了点头,十分感激。
林先生这是第二次冒险了,这思想还挺进步的嘛?可未等他在心里赞叹一声,就听林先生严肃地道:“茂生,你回去跟那边下不为例,以后再做这些事的时候,先想想玉梅……”
余茂生赶紧点头称是。
心,原来是看在玉梅的份上啊?想着给林先生带来了麻烦,也有些愧疚。
在林先生暗中帮助下,这项任务顺利完成了。事后,江先生问余茂生:“那位林先生是不是能争取一下?”
余茂生赶紧摇了摇头。
心,林先生是个好人,思想也算进步,可他不想把他也牵扯进来。虽然春城快要解放了,可黎明前的黑暗却是最危险的。那交通局内部估计也安插着便衣特务,一旦发现异常可能会给林先生带来麻烦。
再,林家上下全指望着林先生呢!他不能再给林家增加负担了。还有日后玉梅来了省城,也准备住在家里,他可不能把危险带给她。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转眼进入了六月。
随着东北战事的吃紧,时局也发生了悄然变化。城里的一些大户人家开始悄悄转移资产,往南方迁移。林先生从林参议员那里也听到了不少消息,对省城的安全有了顾虑。
本来,他算一办完婚事,就把家眷接过来,甚至还考虑着让玉梅也跟着一起住。可现在,这个计划怕是要推延了。
他写信给家里,让太太多存点东西备着。还让大哥去城里赁一套宅子,把家人都搬过去。原想着,他这边搬到省城了,青元巷的宅子就让大哥给看着,可现在却不得不做出改变。
林先生做着种种算,对未来有些迷茫。
当然,不光是他,就连自信满满的林文寻也考虑起了后路。他跟徐家一起在往南方转移资产。还跟老家通了气,把钱庄里的银票都换成现大洋和金条,家中的细软该包的包,做好南迁准备。
四老爷听到这个,心里咯噔一下。
看县里的景况不是挺好的嘛?那保安大队不是有两千多号人马驻扎着的?那游击队都是零零散散的,大多在乡间出没,就凭那几杆铁家伙还能来攻县城?可大哥在省里,消息灵通不,那眼光更是非同一般,于是也相信了几分。
他把这话跟太太一,四太太也是一惊。
她瞅着家里的宅子,心,人走了宅子可搬不走,岂不是白白便宜了那些穷棒子?一时间,心疼难忍。
这天下午,见林太太过来跟她话,就忍不住把这个讲了。还:“弟妹啊,你那边也要趁早做个准备,以免到时候慌里慌张的……”
林太太也是一惊,虽然先生跟她提过时局不好,去省城的计划要往后推延了。玉梅也跟她过“秋天就要仗了,家里得多存一点东西”,可从没想过要离开家乡?
她有些惶恐,回到家就坐立不安。
好不容易等到玉梅下班回来,就跟她了。
林玉梅也有些惊讶。
上一世,战事一起,四老爷一家的确逃到了南方,那时很匆忙,慌慌张张地丢下了不少物件。不过,她记得应该是冬天吧?可没想到这一世,这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是因为林参议员升官了的缘故吗?
对这场战争,她是稀里糊涂的。当年,她不过十六岁,终日埋在深宅大院里,对外界的事情知道得不多。
在她的印象里,清河县靠着南边,解放得比较晚,怕是全省最后一个地方吧?那时,城里的保安大队跟溃败而来的反对派军队盘踞在县城内外,横行了好几个月,后来见大势已去才往南方继续逃窜。
余家也跟着跑了,她为了等老余执意不肯走,余太太就让她留下来看家。她去大宅那边把玉斌和玉铭接回了青元巷,就在家里招呼着两个弟弟。
部队进城时,已是元旦过后。过了几天,老余也回来了,却被人用担架抬着。她这才知道,老余在乡下开展工作时受了伤,因为医疗条件很差,腿上的伤口感染了,结果疼了一辈子。
林玉梅一边宽慰着娘亲,一边回顾着往事。
这一世,事情有了不同,爹娘都还健在,她的婚期也快到了。婚后她想去省城,除了拿医师资格之外,还想跟老余在一起。她想老余呆在省里,这受伤之事是不是就能避开了?
至于娘提到的南逃之事,怕不是那么容易。她家不能跟大宅那边比,没有底子到了那边靠啥生活?再,她是不可能过去的,她还要跟老余一起保卫新政权、建设我们的国家呢。
可爹呢,爹这个身份留下来只怕日子不会好过了。如果爹带着娘和弟弟走了,她独独留下来只怕也有问题。
一时间,林玉梅也纠结起来。
她看着屋子里摆放的那些嫁妆,心现在想那么多也没用,还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吧?婚期就定在了七月十五号,也就是农历六月初九,她得风风光光地当一回新娘子,再也不能像前世那样憋屈了。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太太起精神把嫁妆都备齐了。
这时候,婚期也快到了。
学校里放了暑假,校长怕学生们留在校内惹事,就办了一场游学活动,凡是不愿参加的,一律回家不得在校舍里逗留。
余茂生跟江先生告了假,就兴冲冲地赶回了家。他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玉梅。可太太跟他:“茂茂,结婚前可不兴见面啊……”
他忍了又忍,只好忍住了。
按照旧日习俗,在婚前新人们是不能见面的,否则不吉利。他只好在新房里了几个转转,想着再过几天就能见到玉梅了,不禁激动起来。
七月十二号这天,林先生跟林参议员请了假。林参议员倒是热心,封了个红包不,还特地安排了一辆汽车把他送回县里。
林太太见先生回来了,喜极而泣。
这几个月,可把她给忙坏了。林先生也十分愧疚,觉得自己真是对不住妻儿老,也下了决心不管省城那边情况如何,也要把家人接过去。他想,日子再难,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不觉得了。
一切都准备就绪了。
转眼到了农历六月初九。
这天一大早,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余家迎亲的队伍来了。
余茂生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骏马,走在队伍最前面。他穿着长袍马褂,带着礼帽,身披红绸,胸前还戴着一朵红绸花,别提有多神气了。不过,赶在暑天里着实很热,不一会儿汗水就湿透了衣裳。
到了林家门前,他下了骏马。按照礼仪,他手持婚书亲自交给了岳父大人,这才算走完了“三书六礼”。
在喜娘的牵引下,林玉梅蒙着红绸,穿着一袭红裙,踩着红毯上了花轿,被吹吹地抬往余家。
一路上,围观的人群很多。
林玉梅坐在轿子里,热得差点生出了痱子。这倒是跟前世有几分相似,都赶在暑天里成亲,真是够热啊!不过,这一回这八抬大轿坐着却格外舒畅。
想着马上就要跟老余拜天地了,不禁期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