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五十九章
他们往往更强调媒介的公正性和可信度,而不是媒介的自由表达权。通常,受众们似乎不能容忍在主流媒介上公开发表偏激的或离经叛道的政治观点,他们评判媒介信息的标准,一般包括观点是否全面、准确、平衡和多元化。对新闻来源,他们往往根据相应的可信度标准来对之进行评牛
尽管公众对媒介持批评态度,但是似乎很少有人受到媒介的人身攻击,而人们的实际媒介使用行为,却呈现出相对缺乏规范的状况。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形,也许正好明,存在着基于个人品味和偏好的个人标准,而其行为的诸多方面与公共标准并不一致。这也表明,人们表达出的对媒介的评判态度,多少有些表面化,将之视为一种社会认可来把握,而非缘于深刻的内在主体意识这并不是,在选择媒介内容和对媒介内容作出的反馈中,个人偏好不会受个体自己的价值观的影响,而是,这些价值观往往隐藏在表面下,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对媒介内容的评价,往往与是否能够良好地区分不同媒介和不同的媒介内容有关。例如,阿拉苏塔瑞曾经指出,芬兰电视观众有效地采用一种“道德等级”标准来评价电视内容。根据这一标准,新闻和资讯内容受到高度评价,肥皂剧则被视为“低级”内容,甚至肥皂剧迷们自己也这样认为。这种观点相当普遍,观众们表达了自己的共同看法,并没有感到个人要刻意遵从这一标准。
评论:
道德规范被认为是相对的。与文化相对、与环境相对、与个饶特殊需求相对。“在我们今的世界上似乎对就是错,错就是对。结果社会和文化的基础在我们脚下崩溃,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国家走入了迷途。我们不再建立在对错分明的坚实基础上。我们国家的道德基础从前来自信仰神和遵守他的道。”
道德规范曾是美国的主要根基。尽管有人歪曲历史,美国建立在“从宗教中解脱出来”的基本原则上,但史实是美国建立在着名的“宗教自由”这个宗教表达的权利之上。一个简短的历史课会揭示出在我们的宪法中没影从宗教中解脱”这个概念,连隐含的意思都没樱我们的开国先驱向神作公开和封闭式祷告时,引用了成千上万条圣经经文,并公开宣布他们撰写这个伟大国家的律法时应用了十诫。事实上,当他们阅读圣经、引用经文演讲、站在一起祷告时,他们就站在这片政土上。
时间:5月29日,地点:宿舍,内容:受众分析-页
笔记:
在过去的一段时同里,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之间的了解在逐步增长,它们定义了合法性、常规,以及传播内容与交往的边界,并标示出谁可能对谁、以何种方式、为什么目的而进行传播。本质上,这些了解在大多数时间里为大多数人所带来的回报,是使全社会范围内的、跨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一些关于大众媒介系统的总体模式,描述了大众媒介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受众对各种媒介组织,以及对社会职原始传播者”进行的各种反馈,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得以保持平衡,这一类模式假定,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在一系列法规、文化和习俗的制约下,一个能自我校正的媒介制,主要通过对媒介施压以满足受众的内容需求来维持生存。大众传播者们不得不为争夺受众的注意力和更高收入而竞争,而受众需求的最好证据,则来自他们以往的媒介选择行为。
除市场之外,媒介与其受众之间关系的构成,还有其他一些基础要知道,大多数讯息并非源于媒介自身,而是出自其他来源和组织。这些“原始传播者”包括政党、广告商、院外游者、商人、社会活动体和政府部门,不用还有艺术家、作家和表演者。
这些传播者们对其目标观众通常会有自己的界定和看法,以减少不确定性。
评论:
弥合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使愈合。具体释义是:修补、填补。例如:地震炸出了一道裂缝,我们需要尽快把裂缝弥合起来。第二层含义是:补救;缝合。例如:感情的维系总是很困难,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得不一再加以弥合。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介建构与受众认知的关系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偏差存在于哪些具体方面及其对信息传播效果造成的影响如何,都是需要实证考察予以研究和分析的重要问题。通过内容分析法勾勒媒介建构特征,通过问卷调查法描述受众认知情况,对比媒介建构与受众认知导出偏差,并基于偏差思考调节策略。媒介为了达成有效信息传播,需调整媒介建构的方式以弥合与受众认知间的差距,具体表现为议题框架选择、意见领袖利用、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的调节。
不同见解:一方面新媒介产品不断细分着受众,另一方面,新技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再加上媒介工业化倾向越来越强,所以在传媒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前提上,大众受众仍然存在。但是,麦奎尔还对新技术对受众的影响和解构也抱有信心,只是打破僵局的那个时尚未到来罢了。我们的精神永远在跟随着他们走向地狱,与他们同游,如同一场冒险,当苦难化作黄金的一瞬,便会有一种无可取代的狂喜他开始严重失眠,加上接踵而至的突发情况,使他处在发疯的边缘。可以看出他虽然依然热爱着编辑的工作,但是这种生活状态几乎要把他逼疯,如果创作者认为地狱遍地是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