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回 春光灿烂攀牙府(三)
第九十七回春光灿烂攀牙府(三)
马金一个人静静对着地图深思,完全把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的马和忘了,也不知道马和被人直接无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历史上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前无古人的浩大工程,绝对是利在千秋万代。
大运河对于华夏来远比长城对于华夏更加重要,大运河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通过水路实现了无缝连接,实现了两个文明的融合,两个文明交映生辉,擦出了人类文明史上最绚丽的火花,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对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难于替代的作用。
修建大运河是凝聚华夏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
直到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隋炀帝杨广为华夏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对华夏的功绩摆在那里,不管后世怎么修史,始终无法漠视其存在,也无法抹杀其对华夏的贡献。
只是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大到隋炀帝杨广为此国破人亡,如此浩大的工程完全脱离了现实基础,违背了应有的经济规律,不管是谁修建结果都一样,谁建都会伤国体,0年内征召的劳役超过了千万,当时的华夏才多少人,刚刚结束三百年的战乱,整个国家的人口还不到3千万,其中还包括老弱妇孺,这样的大笔,这样的气魄,这样的不顾人民死活,这样的不顾人民的承受能力,除了隋炀帝杨广,历史上恐怕只有一个修长城的秦始皇可以相提并论,结果如出一撤,政权在极短的时间内崩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可不察也。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留下的几乎全是骂名,荒淫无度、好大喜功是他的标签,直到近代,才有学者将其对华夏的功绩从一堆史料中分离出来,肯定了他统一华夏,结束了华夏三百年战乱的功绩,还有就是大运河对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对后世发生的历史,马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对隋炀帝杨广同样没有任何好感,只是刚好学到历史与地理重叠之处,看着东南亚地图,马金在心里想:是不是可以在泰国开一条运河,将澜沧江(出了华夏叫湄公河)直接引到攀牙府进入安达曼海,这样一来,明帝国大陆就拥有了进入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洋的出海口,一个是东番,直接面对的就是一望无边的太平洋,没有任何的阻拦,另一个就是牙芳省(攀牙府),直接面对印度洋,只要这两个出海口掌握在明帝国
里,不管是从太平洋还是印度洋进出口的商品物资,全部不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对明帝国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对全世界却是咽喉所在,这个画面不要太美,真的不能再美了,虽然马金不是一个具有远大战略思想的学生,但同样挡不住内心的激动,嘴里梦呓般喃喃自语:对,就是大运河。
这一刻,世界上又多了一个超越了平凡,超越了世俗,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的精神亢奋者。
澜沧江发源于华夏西南地区,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最后由越南注入南海的国际河流,出了华夏之后叫做湄公河。
澜沧江的上源扎曲、子曲,均发源于华夏青海省唐古拉山北麓,东南流至西藏昌部与右岸支流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
澜沧江南流穿行于他念他翁山与宁静山之间,高山深谷,水流湍急且多石滩,为横断山脉狭窄的南北孔道之一。
向南流至云南省境内,先后汇集漾濞江、威远江、补远江等支流,于西双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县流出中国国境,流出中国国境后称湄公河。
湄公河南流,成为缅甸、老挝及泰国的界河,经柬埔寨与越南南部注入南海。
澜沧江—湄公河全长40千米,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50亿立方米。
澜沧江-湄公河地跨纬度25,源头至河门高差5000多米,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寒带、亚热带、热带各气候带,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资源约3000mw,特别是生物资源丰富,适宜于旅游业的发展。
澜沧江流域基本属华夏境内,河长26千米(含中缅边界河段3千米),流域面积9万平方千米,华夏境内为64万平方千米,中、缅、老国界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0亿立方米,其中华夏境内为40亿立方米。
澜沧江流域自北向南呈条带状,流域平均宽度约0千米。河道出青藏高原后,进入高山峡谷区,两岸高山对峙,山峰高出水面3000多米,河谷窄狭坡陡,地势十分险峻。
出华夏境后,河道方开阔平缓。澜沧江流域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垂直变化明显,降水量也呈由北向南递增趋势,由400-000增加到000-3000。
以上信息和数据是马和听到马金自言自语,不断重复“大运河,大运河”时立即联想到的,这些信息和数据早就印烙在了马和的脑海里,想忘记都做不到,这也是后世共和国之痛,一言提醒梦中人,这就是马和抱起马金转圈的缘故。
马和:“金子,你的提议很好,很大胆,我觉得可行,整个工程量不算大,都是平原地形,比之隋炀帝杨广开凿的大
运河,工程量少多了,谢谢你。”
马金:“王督你谢啥,我不过是刚刚历史学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事件,而地理也刚好在讲大运河怎么样将南北两大水系,将南北两大文明联系贯通起来,进而达到无缝的融合,结合这个地图,突然冒出了这个想法,我自己都吓了一跳,那是泰国的领土,并不属于明帝国的控制,我是不是有点疯狂。”
马和:“作为一个未来将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不时有一些疯狂的想法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要是每个科学家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那怎么去突破,去创造,去发现,在自然科学里面,有了疯狂的想法就要去研究,去实践,看看是不是可行,大不了失败了重新再来,而在人文、地理、政治方面,有了疯狂的想法就让这方面的专家去实践,去探讨其可行性。”
马金:“王督,科学研究是不是很难?是不是失败的时候多过成功的时候?”
马和:“你不觉得探索未知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义的事嘛!如果你没有这份好奇之心,没有表现出对科学极大的热情,甚至没有任何疯狂的想法,我建议你还是不要从事科学研究,实在的,科学研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工作,甚至可以是绝大部分人都不适合的工作,他们的工作神秘,他们的地位超然,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一群人,他们在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
马和:“科学研究从本质上,失败是常态,成功才属于偶然,但每一次的成功,都极大的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向前发展,举个例子,钢铁你知道吧,你学了历史,应该知道由铁到钢经历了差不多一千年时间,在这一千年的时间里,有多少科学家、工匠在不断的探索,在努力,失败了重头再来,不断的积累,一点一点的前进,直到过了上千年才最后获得成功,这里面的艰辛可想而知,投入的人力物力更是天文数字,但这些又是文明进步必须做的,再大的代价都必须做,否则我们就只能在原地踏步。”
马金:“谢谢王督,我明白了,我对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心没有变,也永远不会变,但有一个现象还是不理解?”
马和:“来听听,或许我可以解答。”
马金:“以前古人也有发明创造,也对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无一例外都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才慢慢显现出来,而自从成立了科学院之后,每一项的发明都能够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这个可以理解,因为有国家在其中出力,但一项新的发明出来之后,其他方面的发明也相继出现,令人有一种目不暇接的错觉,这是在科学院没有成立以前从未出现过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马和:“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以前的科学研究没有成为
一个体系,每个科学家都是单打独斗,每一次的发明创造都要过了很久才被其他的科学家知晓,等到他们完全了解这个发明创造之后,可能已经过去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这时候才开始真正发生作用,而成立科学院的初衷就是要将科学研究成为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任何的发明创造都可以得到最快的普及,第一时间让其他科学家了解,同时也可以接受其他科学家的检验,实际上,自然科学里,不同的学科有时候是相通的,最起码也可以借鉴思路,比如热气球的发明,其实不上发明,只能是在孔明灯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真正的发明者应该是诸葛亮。”
马和停了一下,以便马金吸收消化:“热气球升空成功后,接下来就是研究飞行控制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复杂,只要在热气球的四面开一个可以控制的口子,热气球就可以通过口子喷出的气体向反方向前进,当然要做到安全、稳定、高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起码科学家有了目标,而其他科学家通过热气球的飞行控制,联想到了空气动力学,是不是有足够的动力,通过气体就可以推动其他物体的前进呢?通过实验,发现这个想法是可行的,这不就有了蒸汽的模型嘛。”
马和:“蒸汽的实验成功,又反过来推动了飞行控制的研究,你的导师正在研究是不是可以用械来控制飞行的课题,我只能告诉你,自然科学会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现在很多看起来像神话的事情,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全部都会实现。”
马金:“马督你的太振奋人了,能不能给我具体的例子?”
马和:“可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