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甲午

A+A-

    第4章、甲午

    武当山下张家寨,张行家就在这里。李书成来这里,是想要建一个学堂。

    “先生要在我们寨子里开私塾?”张家族长道,“先生在这里开私塾我们寨子肯定同意,只是,能送娃子读书的不多,这私塾不一定办得下去。”之前他们寨子也办过私塾,不过能读得起书的娃子不多,养活不了教书的先生,私塾办不下去。

    “族长不用担心,我办这个学堂并不是为了赚钱糊口。”李书成笑道,“学堂建好之后,附近几个寨子的孩子上学不用交束脩,只有远处来的才会交一点束脩,而这些束脩是他们吃饭的费用。”

    “这不为了赚钱,那是为了什么?”族长问道,他想不通李书成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只是想做点什么。”李书成道,“几百年前宋朝的时候,十个人里有三四个人识字,可是到了现在,几十个人里才有一个识字的。现在西方国家打进来了,我们落后了。落后就要进步,要进步就得学习。可大家都穷,少有交得起束脩的,我又不缺这点束脩。”

    “不用交束脩?那太好了!”族长高兴道,“我叫寨子里帮你吧学学堂建起来。”

    “学堂要建大点,不但你们寨子的人帮忙,还要叫上附近几个寨子。”李书成道,“就建在寨子外面通往武当山的路边,附近几个寨子的孩子上学近点。”

    选址、买木料、瓦片、石头,这些一玄老道士交代道士们帮忙,附近几个寨子的人听这学堂是不要钱给他们孩子读书的,而且来干活李书成还给工钱,一个个干劲十足。

    学堂建得差不多,同样是武当山的一玄他们通过善信请过来几位年纪大的秀才做先生。武当道士出了这么多力,又是在武当山下,李书成一想,就以武当山又叫太和山,就叫太和学堂了。

    学堂初期只开两门课,语文和数术。语文就那样,识字、学习儒家经典、学写文章。当然,写文章不用八股格式,又不是为了考科举。至于数术,早在几百年前李书成就教过了。

    数术使用的自然是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这些符号,要是前几年可不能使用。恭亲王和曾国藩等人见识到洋人的坚船利炮、精良技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学习先进技术,首先就要学习数术。而大学士倭仁等顽固势力却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争辩之中,恭亲王道:“数术不是外洋事物。外洋数术使用的符号,早在宋时就已经在中国使用了,前明也广泛使用,贵州安顺府更是一直使用到现在。”

    当然,这样的争辩其实无意义,最后还是要看掌握朝政的太后的意思。

    慈禧太后听了两派的意见,认为在现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维护朝廷的统治,必须依靠实力更强而且得到洋人赏识的曾国藩等人,于是她支持洋务派。

    当时江明月就感叹过,朝廷也有明白人,要是皇族不是满人,而是汉人,以慈禧的段和见识,不定清国就此崛起了。而慈禧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她掌握朝政,开始洋务运动之后,清朝军力迅速增强,才有了后面几十年的相对和平。不然以之前的形势,清朝也许已经被肢解了。

    武当山下有一个免费的学堂的消息,经过善信香客的嘴传到附近城镇,然后很多想要孩子读书识字却又拿不出学费的父母带着孩子前来。

    “这这里的学堂真的不用交束脩吗?”一个老实巴交的汉子结巴着问道。他的身后,躲着一个五六岁的瘦孩子。

    “嗯,我们这里不用交束脩。”李书成道,“不过孩子吃饭还得出钱。”

    “这能不能交玉米红薯啊?”汉子道,“钱我们实在拿不出来。”

    “可以!”李书成道,“实在拿不出什么孩子也可以在这里上课,不过他得帮着干活。我们打算建一个养鸡场,他们每天帮着养鸡。”

    “可以可以!”汉子急忙道,“别看我家子才六岁,已经回帮着家里干活了。”不管什么时代,穷人的孩子,自然早早就帮家里干活了。

    一百六十多个孩子,大的十一二岁,的五六岁。这么多孩子的吃穿住用是一笔很大的花销,虽然李书成空间里有一大堆金银,但是只出不进不是个事,最好还是给学堂弄些产业,让学堂能够靠这些产业养活。

    一时心血来潮办一个学堂,无数的麻烦接踵而来,几个请来的先生见李书成如此忙碌,也私下里拿起数术书学习,然后将数术课接过去,减少李书成一桩事情。

    两年下来,学堂才渐渐走上正轨,不需要李书成亲力亲为了。当然,武当山这里偏远,附近的能来的孩子都来了,再远的地方的孩子就没法收了,再收学堂就养不活他们了。

    张之洞调任湖北之后,开办工厂、学校,一些技术员和老师就是从太和学堂出来的,他听到太和学堂的名声,还特意前来考察过。不过此时,李书成早已离开学堂了。如果留下来,二十年相貌不变,在这个人均寿命四五十岁的年代那会引来多少麻烦?恐怕掌握权力的那个老太太都会让他进宫。

    光绪二十年,甲午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邀请清军镇压,东洋国乘出兵,起义平息之后,清廷建议同时撤兵,东洋国不但拒绝,而且大肆增兵,蓄意挑起战争,清国和东洋国战争爆发。

    在清廷开始洋务运动的时候,东洋国也开始了明治维新,军事实力渐渐赶上清廷,尤其是洋务运动后期,因为军力,尤其是海军发展起来之后,清廷上下开始懈怠,甚至不再补充新舰,于是开始落后于东洋国。

    清廷向东洋国宣战之时,李书成和江明月刚从王兰庄离开,进入天津。他们此去王兰庄,是听了皇宫贡品中有种胭脂米,特意去弄点种子。有好东西,怎能不弄来尝尝呢?只是是贡品,有专人看守,不能只能取了一株做种。

    “连东洋国现在都敢挑战了。”江明月摇头道。

    “这已经是很好的了,要是没有洋务运动,搞了几个舰队,造船造枪造炮,人家早就打过来了。”李书成道,“不过东洋这些年军事发展得不错,这次清军未必讨得了好,我们要不要帮一把?”

    “能帮就帮一把吧。”江明月道,“不然东洋人打进来遭殃的还是百姓。”

    “那我们直接去朝鲜?”李书成问道。

    “不用,现在已经过了一个月了,去朝鲜未必有用,我觉得还是先去辽东。”江明月道,“山东有舰队,东洋军不大可能从山东登陆,最可能的一是沿着朝鲜过鸭绿江打过来,一是乘船在旅顺登陆。不过旅顺那里有炮台镇守,暂时应该没事。如果还没打过来,我们再进朝鲜。”

    李书成想想,记忆中好像是这样,还发生了旅顺大屠杀。于是道:“那我们就去先去鸭绿江那边看看,再去旅顺。鸭绿江那边要硬打,倒是旅顺这边,东洋军得乘船过来,正好送他们进黄海喂鱼。”

    两人的速度自然不像寻常人一样慢,来到鸭绿江边,这里还一片和平,一路来到平壤,两人才发现,平壤尚在清军中。

    此时清军在平壤城内城、外城建起二十余处堡垒。城中有一万五千余清军,尽管朝鲜都城汉城落入东洋中,政府被东洋国控制,但是平壤的朝鲜官员仍然积极协助清军备战。

    东洋军分四路围攻平壤,李书成看着抵近平壤的东洋军,道:“怎么不派军队出战?东洋军分成四路,这时候应该抓住时攻其一路,重创一路之后才好守城啊!”

    江明月道:“之前被偷袭了两次,领军将军怕是被吓破胆了,怎么敢出城迎击?没有立刻丢下平壤逃跑,已经不错了。”

    “嗯,这个统领是有问题。”李书成道,“看样子得用移魂**控制他。”移魂**,九阴真经上的一种催眠术,这东西对于心志坚定之人很难有效果,两人学成之后从来没有施展过。不过以两人现在的灵魂强度,就算心志再坚定的人也能催眠,何况心志不坚的清军统领。

    “你叫什么名字?”李书成问道。

    “在下叶志超。”叶志超答道。

    “很好!”李书成道,“接下来,你就好好指挥战斗,在平壤跟东洋人好好打。”

    由于叶志超没有掣肘,清军跟东洋军打得有来有往,一天大战下来,清军死伤三千余人,东洋军也损失了一千七百余人。当然,这里面有五百来人是李书成和江明月在外围击毙的。

    夜晚,叶志超清醒过来,清点人马,发现死伤三千余人,但是东洋军也死伤了一千多。而攻入城中又被反击打出去的东洋军,丢下了不少武器,被利用了起来。

    清醒过来的叶志超并没有察觉不对劲,不过清点了一番,觉得守平壤没有把握,下令连夜悄悄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