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典故
唐藏叹了一口气道:“既然你们一定要知道,我就告诉你们。”
“地搜魂针的掌故我知道,据是个不会武功的人制成的。”唐藏叹了一口气道:“下有六样最可怕的东西,这地搜魂针就是其中之一,制造这暗器的人,也是位武林世家的子弟,叫做储世明,他的父亲就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南侠储连城。”“据我所知,制作这暗器的人,一点武功也不会。”
戴问:“南侠储连城的儿子,又怎会不通武功,难道传闻有误?”
“一开始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也以为是传闻有误。”唐藏叹了一口气道:“这储世明的确不会武功,只因他从就患了一种极奇异的软骨麻痹症,不但不能习武,而且根本连站都站不起来。”
三个人静静地听着。
“他们家里一共有五兄弟,储世明排行第三,他的智慧本比另外四个兄弟都高得多。”唐藏:“无奈他的身子残废,眼见他的兄弟几个都在江湖中成了大名,心里自然难免悲愤,就发誓总有一要做件惊饶事给另外几个人看看。”
“他的兄弟莫非就是昔年人称江南四剑的四位前辈?”历抗忍不住问道
“不错。”唐藏:“这位储世明终年缠绵病榻,除了看书之外,就以制造为戏,他不但资绝顶,而且一双更巧得很,据他住的那间屋子里,到处都是极灵巧的消息关,而且仿效诸葛武侯的木牛流马,做出许多可以活动的木人。”
“这屋子想必有趣得很。”钱三多笑道:“若非这位储公子早已经作古,我真想去拜望拜望他。”
“有一年他以木头削成了一个簧匣子,要他的兄弟去找个巧的铁匠来同样打造一个。”唐藏:“他兄弟以为这又是他的玩具,也未在意,就替他在姑苏找来个当时最有名的铁匠,叫巧刘。”
唐藏歇了口气,接着又:“这巧刘在周世明那屋子里一呆就是二年,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屋子里干什么,只不过储世明每个月都令人将一笔数目可观的安家费送列巧宋的家里,所以巧刘的妻子也就很放心。”
“她只怕不知道这些钱就是储世明用来买她丈夫的命的。”
历抗叹了口气。
“不错,二年后,巧刘一走出那屋子。就倒地不起,据是因为心力交瘁而亡,但真相如何,谁也不知道。”唐藏:“江南储家在当时也是财雄势大,赫赫有名,所以巧刘的家人也不敢追问。”
“巧刘既然知道制作搜魂针的秘密,储世明自然绝不会让他再活在世上。”钱三多:“他只怕就是为霖搜魂针而死的第一个人了。”
“过了半个月,储世明忽然发了很多帖子,将当时最有名的几位暗器高部清了来。”唐藏顿了一下,接着又:“那正是中秋,月色甚明,江湖中人看在江南四剑的面子上,到的人可不少。”
他:“谁知知酒过三巡之后,储世明竟忽然要求唐寅来和他一较暗器。”
“唐寅?”钱三多忍不住问:“可是人称‘八臂神猿’的唐寅,他岂不是你们唐家”
“是的,唐寅就是我们唐门的先祖,此人不但全身上下都是暗器,据同时可发出十二种暗器,而且接暗器的功夫也出类拔萃,宛如生着十二只一样,实在可称得上是武林中一等一的暗器名家。”唐藏:“这样的人又怎会肯和一个残废来比暗器,何况他又是江甫四义的朋友。”
“就算赢了,也没有什么光采。”
“大家也以为储世明是在笑的,谁知储世明竟非要和唐寅动不可,而且还了许多很尖刻的话,逼得唐寅脸上渐渐挂不住了。”
“后来呢?”钱三多问。
一个人在讲故事的时候,若是没有人试试,再插上一句话来,就显得没有意思多了。
钱三多人老成精,自然深知此中道理,所以在唐藏讲故事的时候才会适时地插上几句嘴。
“后来非但唐寅死在这搜魂针下,还有几位暗器的高也一齐送了命,”唐藏:“大家明明知道暗器是从周世明里一个铁匣子里发射出来的,竟偏偏就没有一个人能闪避得开。”
“储世明好毒辣的。”钱三多:“他从残废,性情或许偏激古怪,但南侠储连城和江南四剑难道也不管他?”
“那时南侠储连城早已经身故,江南四剑却别有居心。”
“什么居心?”
“他们见到自己的兄弟有如此厉害的暗器,竞也想借此树立江南储家的威名。”唐藏:“他们却未想到,这么一来,江湖中人人都将储家视为公敌,谁都不愿意这种暗器留在储家兄弟里,因为大家部伯他们用这种暗器来对付自己。”
“尤其是那些平时和储家有些过节的人。”钱三多:“知道他们里有如此歹毒的暗器,只怕连晚上都睡不着觉。”
“所以这些人就先下为强,想尽各种方法,将江南四剑一一除去,又放火将储家烧得于干净净,储世明也葬身火窟之中了。”
“活该。”钱三多骂了一句,接着又问:“那么后来这搜魂针又落到什么人里?”
“谁也不知道这暗器究竟落到谁的里,因为无论谁得到它都万万不肯出来的。”唐藏:“但每隔三五个月,江湖中总有个人死在这搜魂针下,持有搜魂针的人,也并不能保持太久,因为只要有一丝风声漏出,就会有人将暗器夺去,将他的人也杀死。”
“如此来,这搜魂针还真的已变成不祥之物了?”
“不情,数十年来,这暗器也不知易过多少次,得到它的人,总是个得善终。”唐藏叹了口气。“直到三四十年前,这暗器忽然消声匿迹,想必是因为这次得到它的人,并没有使用它。”
他接着:“是以这一代的武林豪杰虽然仍时常都会听到有关搜魂针的传,甚至还有许多人知道它的形状和威力,但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瞧见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