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A+A-

    慕清前两世都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但也不是没睡过炕。

    前世她跟一个剧组,剧就是北方农村拍的,还是冬天,晚上她们睡得就是大炕。

    这个剧本慕清也有参与,为了弄清炕是怎么回事,考据党慕清还特意去百度上搜索弄清了火炕的结构原理,到了剧组后,刚好当地有一户人家在搭炕,她就旁边看了看,搭抗的是一对父子,年轻的儿子见她好奇,还特意给她介绍了一下,比如高度,比例啥的。

    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炕的烟道呈‘己’字形,还有炕洞的宽度不超过一块砖,更重要的是,在那少年没给自己介绍之前,她一直都以为炕是用水泥砌成的,听那少年讲解之后,她才知道,要用黄泥,还不能掺别的,至于炕面,好像是黄泥加黄沙。

    具体她也不记得了,慕清决定一边试一边做,不成就拆了再试。

    其实火炕的原理很简单,学课本上就学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分得原理,使得灶坑里的热量源源不断的从火里进入炕中,这样不仅可以是用灶来作饭而且还可以暖炕。

    慕清虽算不上学霸,但少女时代成绩一直不错,成年后因为写作的关系,各种杂七杂八的知识都需要了解一点,一直没有停止过阅读,后来女儿出生,为了辅导女儿作业,将这些知识点又复习了一遍,记忆还算深刻。

    干就干,到了家第二天,慕清就把甄二郎叫来,了要做火炕的事情。

    到做火炕,甄家的甄大伯,和原身去世的老公甄大山都是泥瓦匠,每到冬季就出去为人建房子赚点钱,这也是甄大山还在世的时候,还能供的起甄博文读书的原因。

    甄二郎从七八岁开始,就跟在甄大山后面当学徒工,一直学到十二岁,也就是三年前甄大山去世,然后每到冬季,他就跟着甄大伯后面,一起去县城里找活干,继续供甄博文读书。

    这年头税收重,若甄博文能考上秀才,就可以免去八十亩地的谁。

    甄家有二十亩地,甄大伯是长子,当初分家的时候甄爷爷甄奶奶都是跟着长子过,多分了些,有二十六亩,其中十六亩上等水田。

    若甄博文能够更进一步考上举人,名下就能有四百亩地的免税额。

    到考中举人,慕清还从原身的记忆中发现一件事。

    原身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这样泼辣刻薄的,她父亲是秀才,自己本身少女时代也是个美人,早早与父亲同窗家的儿子定了亲,原本就等着过门了,谁知道在未婚夫考中秀才后,不仅没上门下聘,反而来退婚,据是娶了他在州学里夫子的女儿。

    古代可怕的地方在于,明明是男方家里嫌贫爱富攀高枝退了原身的婚,反而毁了名声的是原身。

    自那之后原身就性情大变,她一心想攀高枝活的比那人更高,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嫁给了甄家村的泥腿子甄大山,当了一辈子农妇。

    在这样的乡下农村,极少会有人将孩子送去读书,甄慕氏却不甘心,她将全部希望都投到长子身上,在甄博文极的时候,就将他送去娘家,跟着慕秀才开蒙,尤其在甄博文展现出读书天赋后,更是一家人勒紧了裤腰带,供他一个。

    为了供甄博文读书,甄慕氏拼命的压榨二子甄二郎,七岁开始就让他大冬天跟着甄大山出去当学徒,当工,搬砖。

    这年头的学徒日子极其不好过,师父会拼命压榨你的劳动力,还不一定真的教你真正的技术,也就是甄大山是他亲爹,教的尽心尽力,才没让甄二郎年纪就夭折。

    北方人用火炕取暖,南方人用火炉取暖。

    底层百姓用不起火炉,只能用灶灰取暖。

    甄二郎并不是第一次听火炕这玩意儿,他听游商过,似乎在极冷的北方,冬季就是用火炕取暖,但火炕究竟该怎么做,他却不知道,听阿娘要造火炕后,他十分为难:“阿、阿娘,儿不会制炕。”

    阿娘这段时间刚对他好了些,没想到他就让阿娘失望,这让他十分愧疚。

    “为娘少时曾在你外祖父书中见过制炕之法,昨天在县城为娘遇见几个游走商人,又听他们起,才想起来,问了他们一些关于炕做法,大致知道一些,慢慢教你就是,即使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就一边做一遍试,现在十月份,还有时间,我去你大伯家问问大伯,看他有没有时间,一起来看看这个炕该怎么做。”

    甄香草他们全都没有听过炕,也不敢反抗慕清的决定,知道阿娘要制炕,三郎四郎几个的都十分好奇加激动。

    制炕首先得有砖。

    这里的砖不是指现代的红砖,也不是古代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的青砖,而是指土砖。

    是的,就是这么坑爹,慕清现在住的房子是土胚房,也是这个年代底层劳动人民普遍所住的房子,屋顶都是用泥土混一些草糊起来,上面盖一层毛糙。

    土胚房都算好的了,还有住窝棚和石洞的。

    白天甄二郎带着甄香草去山上砍柴和茅草,晚上慕清将排给红烧了,还炖了一过菌菇猪骨汤,请甄大伯来吃饭,顺便了想要制炕的事,愿意按照市面价格付给甄大伯工钱。

    甄大伯是个厚道人,虽然他并不认为慕清能做出来什么炕,但甄家的屋顶确实要还了,还有这土胚墙也得修一修,“就别工钱了,我先把你家这墙和屋顶修一修,再让二郎去我家帮忙就是。”

    这三年甄二郎都跟着甄大伯后面当泥瓦匠,拿半份工钱,翻过年甄二郎就十六了,已经是大伙子,再出去就顶一个壮劳力,拿整份的工钱了。

    慕清见这样也行,和甄大伯了制炕要的黄土砖。

    接下来几日,甄家人包括甄大伯和甄大伯的四个儿子,加孙子石头一起,都去山脚下挖黄土制土砖,土砖做好后,要挑下下山,经过晾晒,之后才能使用。

    甄大伯看慕清的头头是道,也有些好奇,反正他家儿子多,且都大多都已成年,最的也就只比甄二郎两岁,今年也已十三,干脆给自家也做了许多土砖。

    村里不知道的,还以为慕清家要扩建房屋呢,毕竟甄博文和甄二郎都大了,马上就要娶亲,没想到不是扩建房屋,而是制什么炕,听是从北方传来的,是个冬季取暖的玩意儿,都好奇的来看。

    慕清虽不需要付工钱给甄大伯他们,但伙食上,慕清是半点不亏待,不仅晚饭丰盛,中午也有一顿,顿顿都是干的,还有菌菇骨头汤喝。

    这让甄大伯家来帮忙的几个儿子心里都十分熨帖,回家纷纷和甄大伯娘起来:“我听县城里的大户人家都是有午饭的,想不到二婶居然还给我们准备了午饭和肉汤!”

    “对,饭还是干的,实实的白米饭!”

    他们这里是以种水稻为主,米饭是主食,但也不是家家户户都吃得起白米饭,多是在米中添加各种野菜、秋葵(大白菜)等物一起煮成稀饭来吃。

    甄二郎这几个堂兄弟都吃的分外满足。

    可惜他们人多,火炕一天就做好了。

    慕清试了试,发现火炕根本烧不热,或者只有局部热,且十分废柴火。

    没办法,只好又拆了重试。

    第二次拆开的时候,慕清忽然想到,北方有种炕叫吊炕,就是在炕床的下面支撑几根柱子,炕床是镂空的,就像南方的木床一样,真正炕洞的部分,反而只有一尺来高。

    加上热气是往上走的,慕清看着与灶台持平的火炕,心想是不是这炕洞太深了,要将炕洞填些起来。

    干就干。

    慕清立即指挥甄二郎去挖黄土,挑回来填炕,将下面都抹平了,重新盖上炕,继续试。

    她虽不是理科生,但基本的一些物理知识是知道,炕面一定要平,不平的话烟气接触炕面底面流动时的阻力就大,影响分烟和排烟速度。

    结果还是不行,炕热的慢,热散的快。

    慕清东看看西看看,又指挥甄二郎:“你给我把这烟筒口堵一点看看。”

    烟筒口堵上之后,继续烧,如此反复试了有七八次,才终于制成了她想要的炕。

    她房间的炕制好之后,又去给甄二郎甄三郎甄四郎的房间和甄香草的房间砌了炕,甄二郎和甄香草房间的炕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烧一个炕,两边都会热,考虑到甄香草和甄香是女孩子,更加受不得冻,慕清将灶口放在甄香草那边。

    虽有了第一次经验,但这个炕是两个合一个,比前一个更难些,又试了许久,才将这两个火炕砌好,之后又赶着将甄博文的炕床盘了出来。

    慕清在现代是睡惯了一米八的大床,考虑到原身的大女儿甄香君过年回娘家可能要一起住,就给自己制了的炕是一米五的,甄二郎他们是三个人睡一个房间,加上甄三郎翻过年就十一了,也慢慢大了,慕清干脆将甄三郎房间的炕制成两米的,甄香草房间的炕是一米八的。

    又把屋顶的茅草给换成了今年的新茅草。

    四条炕,总共花了慕清一贯钱,大多数都是用来给家里改善伙食用的。

    盘炕的同时,灶台也改造了一番,在县城了两口铁罐镶嵌在灶台两锅中间的两头,用以储存热水,灶台墙壁上留了两个脚洞,可以在阴雨天,将浸湿的布鞋放进去烤干。

    在烧饭或烧菜的过程中,将两个铁罐里灌满水,饭烧好后,水也热了,正好用来洗脸泡脚。

    这年头铁是违禁品,两个铁罐就花了她三百文钱,贵到飞起。

    到热水,慕清储存空间里倒是有两个保温杯,一个席瑞安的,一个她自己的,还有个焖烧杯,都是为了出门旅游时候置备的。

    还有雨胶鞋,可惜都不能拿出来。

    随着天气转冷,她不可能总能在山上‘找’到猎物,更多的是去买猪肉回来炖。

    这时候的猪肉因为没有阉割,肉骚味极其中,慕清吃了一口就再也受不了,买回来都是给家里几个孩子吃,倒是他们吃的津津有味。

    如此一来,她原本身上的四两银子,只剩下了三两,就连那散碎的一贯钱也花了精光。

    在慕家制炕成功后,甄大伯家也砌了几个火炕,他家壮劳力多,又本身是泥瓦匠,速度比慕清家还要快一些。

    这时都已经到了农历十一月中,整个冬季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