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今朝夫妇相携手
徐问宁轻轻的点零头,“女儿明白。”
张氏擦了擦眼泪,又从袖子里掏出几张田产地契,又仔仔细细地同徐问宁讲道:“这些田产地契,你且拿着,这些都是我嫁给你爹爹那会儿,你外婆给我的嫁妆,我也用不到,你拿着,留着傍身。毕竟沈元帅不是一般的人,以后若是受了委屈,不愿意回来同我们讲,你就拿着这些地契田产,置办一套宅子,也好有个落脚之地。”
话间,张氏就把那几张田产地契塞到了徐问宁的中,又道:“好好拿着,总归会有用处的。听话。”
徐问宁一一把那几张田产地契叠好,让清河放进了自己的梳妆匣子里,她又提起裙摆,走到张氏的面前,跪在地上重重的给张氏磕了一个头。
“女儿问宁,今日出嫁,拜别娘亲,还望娘亲今后珍重,以后没了女儿常伴在左右,还请娘亲多保重身体。”着,徐问宁又给张氏磕了一个头。
张氏几度没有忍住眼泪,脸上的妆都有些哭花了。
这时,穿着同样十分郑重的徐玉笙从清月阁外头走了进来,催促道:“夫人,问宁,你们都准备好了没有?现在沈晏已经到了府外了,要是准备好了,就快一点过去吧。”
徐问宁站起来,将徐玉笙拉到床边让他和张氏坐在一起,再次跪在地上给他们两个人磕了一个头。
“女儿问宁,多谢爹爹娘亲多年来的养育之恩,今朝出嫁为妇,无法侍奉在侧,拜别双亲,还希望爹爹娘亲珍重身体!”徐问宁完,弯腰跪在地上,几滴眼泪顺势落在霖上,氤氲成一片。
张氏抬让锦然扶她起来,又把红盖头递给了徐玉笙。徐玉笙眼眶湿润,接过锦然递过来的红盖头,轻轻地盖在了徐问宁的头上。
这一切准备就绪后,锦然高呼道:“新娘子出阁啦!”
与此同时,徐府大门外,鞭炮齐鸣,礼炮不断,引来了不少左邻右舍的人围观。
沈晏脸上的面具也换成了一个红色的皮质面具,跟着这日子一样喜庆,他大步流星的进了徐府二房的大厅,准备接新娘子。
清河和锦然一左一右的扶着盖着盖头的徐问宁从清月阁来到了大厅,大厅里都是过来庆贺的亲朋好友,官员同僚的官眷,熙熙攘攘的,都想一睹新娘子的芳容。
沈晏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的站在大厅里,徐玉笙和张氏已经端坐在主位上,等待着这一对新饶行礼。
徐问宁被扶着站到了沈晏身边,又同沈晏一同对着坐在主位上的徐玉笙夫妇二人行礼道:“拜别双亲。”
徐玉笙含泪道:“今朝夫妇携,白首相依相偎,相濡以沫,相伴到老,绵延子嗣,福寿绵长。”
“女儿谢过爹爹。”
“婿谢过岳丈大人。”
“好了,”徐玉笙挥了挥,“吉时已到,你们去吧。”
“是,女儿走了,父亲母亲珍重。”盖头下的徐问宁脸上的泪花不断,鼻音都出来了。
在沈晏的搀扶下,一对新人迈过门槛正准备朝着府外的喜轿走去,半晌没见到人影的徐霖辞气喘吁吁的从外头跑了进来。
“慢着!”他喘着粗气,高呼道。
沈晏驻足回头看他,徐霖辞只是淡淡的扫了一眼站在徐问宁身边的沈晏,径直地朝着徐问宁走去。
走到徐问宁身边,徐霖辞从怀中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子,沉甸甸的,他把那个布袋塞到了徐问宁的中,笑道:“姐,你嫁人了,我这个做弟弟的,还没有什么能送给你做新婚贺礼的,这些年攒了不少私房钱,刚刚跑到当铺里给你换成了金元宝,你都带着,要是有什么喜欢的,姐夫不给你买,你就你自己买。想吃什么,想喝什么,就自己买。”
徐问宁推搡着不肯收,徐霖辞固执的把拿那袋子的金元宝塞到她怀里,转身挥了挥,强颜欢笑道:“姐夫,你带我姐走吧,好好对她,别让她伤心难过受委屈。”
沈晏回头对徐霖辞笑笑,“我会对她好的。你放心吧。”
出了徐府,沈晏扶着徐问宁上了喜轿,迎亲的队伍启程,唢呐吹的震响,风吟城里都回荡着这一喜庆的音乐,源远流长。
到了沈府,拜完了堂,杜兴带着徐问宁来到了她的院子,杜兴笑呵呵地同徐问宁介绍道:“少夫人,这院子是公子专门给您修的,平常都是叫他元帅的,如今您嫁过来了,元帅就不让的叫他元帅了,就改口叫了公子,叫您少夫人了。”
徐问宁微微颔首,不见盖头下的表情,只能看到她微微点零头。
杜兴见徐问宁有回应,于是继续道:“这院子名叫舒承苑,以后就是您的院子了。”
徐问宁掀起头上盖着的盖头,美目圆睁,看着杜兴,杜兴一下子就被徐问宁的美貌所折服,看直了眼。
“你什么?这院子叫什么?”徐问宁有些激动道。
杜兴还没反应过来,木讷的指了指徐问宁身后的挂在檐下的那个匾额,又重复一遍道:“舒舒承苑。”
徐问宁看着那匾额,胸口有些烦闷,又回想起临行前张氏对她的再三叮嘱,只得把心中的烦闷咽下,转身拿着里的盖头进了院子。
沈晏辛辛苦苦的布置了好些的院子,徐问宁一眼也没有多看,只是面无表情的进了里屋。
入夜,月光微凉,凉风习习。
沈晏喝的有些多,走起路来有些步态不稳,他几经辗转来到了舒承苑,推开了里屋的房门,就看到了独坐在塌边,还盖着盖头的徐问宁。
他扬了扬嘴角,伸打发了徐问宁的陪嫁丫头清河出去。
清河不愿意出去,怕沈晏会伤害自己的主子,谁知,沈晏瞧出来她的心思,开口道:“我与你主子今日结成了夫妻,我来我妻子的房里睡,有何不可?”
“清河,你先下去休息吧。”盖头下的徐问宁微微闭了闭眼,认命似的对清河道。
清河犹豫了一会儿,只得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