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A+A-

    三十早上天还没大亮幺凤叫她起床, 爹在院子门口等他,早上要把对联和门神画报贴好。

    过年必不可少的对联、门神画报还有纸钱都能在生产队里换到。生产队就像一个杂货铺, 村民日常需要的东西生产队都会前提置办好。这样的好处是利民,生产队的办公室也成了卖部, 下工时间有人守在办公室, 需要什么东西可以拿钱拿工分过来换, 对大家来很方便。

    这是收成有余粮的景象, 没余粮的情况下都是村民过来登记需要什么,队长一个月去一次集镇把东西买回来。

    村里离集镇远又没有商铺只有生产队有马车,以前还有游商会走街串巷来村子里卖东西,后来那些游商被抓了, 是投机倒把。

    贴过对联和门神画报还有剩余的浆糊,樊老三找来一节竹子, 把竹子片成半公分左右宽一毫米左右厚的竹条。他知道爹是在做灯笼。

    以前有多的浆糊爹也给他做过灯笼,他只能拿着灯笼在房间里玩,连院子都不能去。

    娘和幺凤一大早吃过饭又在厨房忙, 他在院子里看爹做灯笼。爹手上的功夫很好,一刀下去厚薄一样, 看的他心血来潮想学片竹子。

    “你手嫩,竹片上的刺扎手你学不了。”

    爹手上全是老茧,手指上还有一道道裂开的口子, 口子里有黑色的脏东西,那些脏东西在肉里已经洗不干净。

    幺凤喊他们吃午饭,爹做好两个灯笼骨架只剩纸没有糊上, 把纸糊上灯笼就做好啦!

    中午有肉一人三片,这肉是去年腌制的猪肉,娘肉不过两个年今天要吃完。昨天炖上的鸡汤也装上了一碗,里面有四块鸡肉一人一块。

    午饭很丰富,樊先鸣没有和爹娘幺凤那样慢慢品味细嚼慢咽。狼吞虎咽的吃完,爹答应让他糊灯笼纸,他有些迫不及待。

    灯笼纸很薄一不心就会弄破,心翼翼的糊完灯笼,娘和幺凤已经准备好,等他弄好了提着东西一起去大伯家。

    装煤油的碟子和灯芯爹都帮他准备好了放在堂屋的方桌上,只等灯笼纸干天黑了放进去点燃。

    大伯家,樊孝虎的爹他的大堂哥樊先亮也在院子里做灯笼,堂哥樊先全在片竹条,院子里已经有四五个灯笼,孩子全围着他们俩叽叽喳喳赶都赶不走。

    以前樊先鸣都是祭祖前才过来没有看过这种景象。

    “先鸣堂叔,我让爹也给你做一个,你要不要。”樊孝虎没在前院,倒是樊孝平牵着妹妹樊宝珍过来和他话。

    娘和幺凤去了厨房,爹去了堂屋,丢他一个人在院子里没人管。

    这些亲戚还是中秋一起吃过饭,平时上工看到也只是点个头。樊先鸣和他们不熟,他和他们更不熟。跟他熟的樊孝虎不在,跟他弟弟樊孝平只能算半生不熟。

    “我有灯笼,你哥哥了?怎么没看到他?”

    “他不听话在帮奶奶干活。”哥哥太没用了,奶奶又没叫他帮忙,娘都他越帮越忙还赖在厨房不出来。在厨房干活也不知道偷偷拿点肉给他和妹妹吃,一点都没有做大哥的样。

    樊孝虎会不听话?肯定又是樊孝平埋汰他。

    “你怎么带着妹妹在院子里玩。”大伯家堂屋有火炉,他以前到大伯家都是在堂屋挨着爷爷坐着烤火。樊宝珍还没满五岁,这么就带着她在院子里吹冷风,脸都冻红了圆圆的两块像高原红。

    “是她要跟着我,我们男孩子怎么能跟女孩子一样待在堂屋里烤火。”他是男子汉大丈夫,晚上还要看放鞭炮。

    樊先鸣以前都是在堂屋烤火,他那身体不能吹冷风更不能出来玩。

    今天男人们负责带孩子,女人们都在厨房忙活,特别是像樊幺凤这种待嫁的姑娘要教她年夜饭怎么弄。嫁出去了就不能和在家里时一样只是下手,特别是幺凤没有婆婆帮忙,怕她把过年才有的好食材给浪费了。

    平时都是吃素,只有过年才会有这么多荤菜,一年上头也只有这么一天,不敢让没做过荤菜的姑娘们掌勺,万一砸了菜就毁了。让她们在旁边看着,只要教会她们弄熟不糊就好。

    大家都没做过几次荤菜,也不可能做的很好吃,放一点点油翻炒再加水煮熟或者放一点点酱油上个色。农村的菜都是这么做,最后再放一大勺盐,荤菜放的盐特别多,咸了就能多吃饭少吃肉。

    樊先鸣的记忆里有一年爹在集镇买了一条不到一斤的鱼回家过年,那条鱼从年三十吃到了年初八。那一年二凤还没出嫁,五个人围着桌子吃饭,鱼每人只能夹一筷子,夹多了娘的筷子会手。

    就算只有一筷子也能吃一碗饭,因为那条鱼够咸很下饭。

    下午大婶站在厨房门口喊一声“好了”,大一些的孩子带着孩子去堂屋,堂哥们扫院子把祭祖的东西摆出来。

    爷爷上香跪拜,所有人排在爷爷身后跪着,然后从长到幼一人烧几张纸钱,等纸钱燃尽了再一次到跟前跪拜。

    樊家人口多整个过程历时了一个时,祭祖完天擦黑吃年夜饭正好。

    祭祖前菜都已经做好,炖在火上的汤不用热,其它的菜热一下就能上桌。

    加上抱在怀里的婴儿,今年吃年夜饭的有30多口人,满满坐了两大桌。

    今天可以不分长□□女放开了吃。有鱼有肉还有鸡,收成好这些荤菜的份量也比往年多。

    孩子看到肉眼睛都亮了上桌就喊着要吃肉,不会自己夹的央求同桌的大孩帮着夹,夹到碗里了筷子太碍事用手拿着吃。

    那些成了家的男人们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菜没怎么动,另一桌有孩子的荤菜早就见底了。

    一顿年夜饭樊先鸣没吃多久就饱了,他也不讲客气吃的全是肉,蔬菜一口都没吃。这些肉做的不咸,炖汤吃的多了桌上的酱油烧肉连着吃了好大几肉,又喝了一碗鸡汤就饱了。

    孩子们吃饱了都跑出去玩了,男人们还在喝酒,女人们吃完了在旁边聊天。大婶会时不时的去男人那桌看两眼问菜有没有冷,冷了拿去厨房热了再端出来。有些备的比较多的下酒菜,看着碗里菜没了端进厨房再端出来就是一满碗。

    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吃年夜饭,知青们也不例外。下午杨明义去河里抓了一条足有一斤重的鱼,昨天丁文珊向村民买了一些蔬菜,有鱼了菜看起来也会丰富一些。

    知青院子里完全没有过年的气氛,就是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顿比较好的饭。

    收拾完堂屋和厨房还没七点。

    “薇,今晚村里肯定很热闹,我们出去看看好不好。”让她回房里待着她难受,本来是热热闹闹的新年他们怎么过的有些凄凉。

    “好,等我回房换件衣服。”杨明义他们三个吃完饭早就出去了,她和丁文珊要收拾才弄到现在。今天年三十想感受过年的热闹气氛,赶走布满全身的孤寂感。

    换上棉袄和丁文珊出门,今晚的守岁还不知道要怎么过。他们连鞭炮都没有买,鞭炮生产队里有就是太贵了,都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没有祭祖也不放新年鞭炮。

    下了桌樊孝虎喊他出去玩,刚刚吃太多有些撑想歇一会儿就没有出去。今晚还要陪爷爷守岁有的是时间玩,现在玩累了怕晚上熬不住夜。

    孩子们睡着了没事,孙子辈还有大伯二伯和爹都陪着爷爷守岁,他以前身体不好从没让他守过岁,爹祭祖的时候特意叮嘱了他今晚不能睡着要陪着爷爷话。

    早上起那么早晚上还要通宵,从没熬过夜的身体想想就很难做到。

    樊先鸣搬张凳子坐在一堆女人旁听她们家长里短,手里还拿着根红薯干啃。听到起知青竖着耳朵听,的都是隔壁村知青的事。

    知青这个词第一次听到是在电视里,爷爷喜欢看年代剧她也瞟过几眼,那时也没弄清楚知青的意思。这个年代在他的记忆里只有穷,其他的都不知,如果没有樊先鸣的记忆,在这里他一天都过不下去,语言不通就是最大的难题。

    八卦正听的津津有味,樊孝虎跑回来拉着他就往外面跑。都没弄清楚是什么情况听到前面他们家的那群孩子在喊“堂婶”。

    他对“堂婶”这个词非常敏感,谁让樊孝虎总林薇是他媳妇,还喜欢喊林薇堂婶。

    “孝虎,林薇是不是在前面。”孩子们都提着灯笼很显眼,前面那两个大人看不清。

    “是林知青和丁知青。”他带着弟弟妹妹在门口玩,弟弟樊孝平看到林知青和丁知青追着林知青喊堂婶。让大妹妹樊桂珍看着这群孩子他回去叫堂叔,弟弟不听话他喊不回来。

    弟弟的事找大人们告状不好,虽然堂叔是长辈但只大他两岁。

    听到是林薇不用樊孝虎拉着,他和樊孝虎一起去追。那群孩子看到樊先鸣出来了指着林薇离开的方向告诉他堂婶在那。

    他们明明去追樊孝平,有丁文珊在他也不会明目张胆的追林薇。

    樊孝平自己追林薇不算,还牵着不满五岁的妹妹一起追。离开了人群前面的人没有提灯笼隔壁家里没有人没点油灯路上一片漆黑。正想叫樊孝虎回去拿灯笼,樊孝平牵着妹妹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