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初平三年
,最快更新刘范兴汉!
现在的大学堂,已经成为了刘范治下的最高学府。
众多学子通过学社进入学堂,后经蔡邕,郑玄,司马徽等人推荐,进入刘范麾下效力。
大学堂现在,已是刘范麾下的人才宝库了。
而且现在的大学堂不仅供幽州一地,并州,青州等地的优秀学子也会进入幽州大学堂学习,甚至其他各州学子也有慕名前来学习的学子。
加上蔡邕等大贤坐镇,大学堂现在已成为了不亚于太学的大汉最知名学府。
更何况太学已被董卓控制,众多学子又不愿与董卓为伍,在现在大汉年轻学子心中,刘范的大学堂已经是心中唯一的选择,众学子皆以入读大学堂为荣。
在大学堂旁边便是阅文馆,阅文馆再向前便是新建的蓟县地标,巨型摆钟和水运仪象台。
来蓟县的学子,来到灅水桥边后,首先看到的便是水运仪象台和巨型摆钟,之后便是阅文馆和大学堂了。
巨型摆钟自建成以后,便成为了蓟县的地标性建筑,每天都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前来聆听摆钟报时的声音。
通过调节,摆钟每个时辰便会报时一次,非常准时,而且因设计的时候将报时声音弄得低沉浑厚,所以方圆十多里都可以听到摆钟的报时声。
基本可以涵盖整个蓟县地区,而摆钟的报时,现在也成为了蓟县百姓生活的唯一计时方式了。
连更卒也因此而失去了作用。
阅文馆在大学堂旁边,大学堂的学子凭借大学堂开具的出入通行证,一块和身份木牌一样的身份标示,便可自由出入阅文馆。
因为阅文馆中收藏的都是汉宫中的珍本读物,加上蔡邕,司马徽,郑玄等人的藏书也收藏在了阅文馆中,还有数年来,刘范命人重金在大汉各地收集珍本读物,包括先秦经史子集等,尽皆收藏在了阅文馆中。
阅文馆现在已经成为了大汉收藏最全的图书馆。
每日在阅文馆中借书的士子,学子,百姓众多,为此阮瑀还专门再辟一地,扩建了阅文馆的读书区。
阅文馆和大学堂,现在已经成为了刘范吸引天下学子的法宝,也为刘范麾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加上三级学社的建立,注音汉字和简体字的推广,幽州现在已成为了大汉学风最胜的地区。
起注音汉字和简体字,自从推广来后便风靡整个大汉。
原先学习学问除去受制于纸张和印刷术外,汉字繁琐,读音难标,各地口音,方言众多皆是限制了学问学习的枷锁和瓶颈。
但自从注音汉字推广,刘范便以大汉官话的发音统一对汉字注音,又将繁复的汉字简体化,如此使得汉语教学再不困难,也不再被士族垄断。
可以注音汉字和简体字的出现,其意义不亚于刘范发明纸张和印刷术。
现在刘范麾下的蒙学,学子便会重点学习注音汉字和简体字,进入初学和高学阶段再学习繁体字,如此循序渐进,使得学子学习能够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刘范麾下百姓的识字率。
据阮瑀统计,初平二年幽州一地蒙学招生八万五千人,占了整个幽州同龄孩童的五分之一,到初平三年,阮瑀打算将此提高到四分之一,四五年后,阮瑀计划将入学人数提高到一半,之后会逐年提高,预计十年后,蒙学入学率就会占到幽州适龄孩童的九成以上,而且随着刘范未来向天下推进,蒙学的建立也会推向其他各州。
如此大汉之内全民学习的风气和全民扫盲,将不再是梦想。
除去阅文馆和大学堂,道路对面的科学院也是刘范未来建设的重点。
因科学院教授的是物理,化学和新算学知识,这些知识暂时不被大汉内部的士人接受,加上刚起步,所以科学院还不比大学堂和阅文馆知名。
但是不能科学院现在就一无是处。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科学院最初的二百名学子已经通过了考核,全部结业,刘范又命张默,沈崇二人从各地在募集两千学子,按一人带十人的方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而这些人便是刘范未来科学和科技进步的最大保障。
一个社会要发展,各方面都不能落下,其中技术的进步便是重中之重。
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刘范更懂得科学能够带来什么。
何况建立科学院只是刘范第一步目标,开启工业革命,那才是刘范的终极目标,而现在只是为工业革命打基础而已。
而要实现工业革命,开启工业革命钥匙的蒸汽,特别是瓦特式蒸汽便是最重要的一块。
而无论是最基本的纽可门,还是瓦特,刘范都已经通过记忆画出了大楷的模型,先让这些学子学习基础知识,之后再动研究。
哪怕用时数十年,只要瓦特出现,工业革命还远吗。
在阅文馆,大学堂,科学院看了一圈后,刘范独自回到了家中。
走到了年关,明年便是初平三年了。
虽然大汉各地依然动乱频繁,但因临近年关,所以现在大汉暂时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安宁期。
但刘范知道,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安宁,明年更大的动乱还在酝酿之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大汉告别了中平二年,进入了中平三年。
各地诸侯,势力摩拳擦掌,准备在新的一年里,大干一场。
刘范也打算带着众夫人,先在幽州游历一番,再从泉州港坐船前往青州。
然而,拉开新一年动乱序幕的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