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疆域
夏的疆域。先夏时期主要是西域九州之戎,包括巴蜀、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及内蒙部分地区。建立夏王朝以后,拥有了四海之内的土地。
夏人为炎、黄两大部落融合后共同的后裔,起源于西羌,先夏有多种称号,如西羌、西夏、九州之戎、共国等;大禹治水后,又有土方、朔方、驭方、九州、九有、禹迹、禹甸、禹域等称号。炎帝后裔与共工氏联姻为炎帝共工氏,夏鲧就是共工氏后裔,所以“共工与鲧禹,源出陇山地区,而兴于黄河中游”。
至于“土方”文献上也多有记载,诗商颂长发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可见这个“土方”与夏的关系密不可分。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余意‘土方’当即卜辞中所常见之敌国名‘土方’,朔、驭、土古音均在鱼部,则所谓土方当即朔方、驭方,知此,则所谓土方即是夏民族,夏字古音亦在鱼部,夏、土、朔、驭一也。是则‘禹敷下土方’当为禹受上帝之命下降于土方之国(即后之华夏、禹迹、禹甸、禹域),以敷治洪水。”此外在山海经和殷墟甲骨文中也都多次出现“土方”的记载,可见夏王朝灭国后,商人一直称呼夏人为土方。
夏王朝疆域远比商王朝大得多,因为夏代除了拥有虞舜原来的四海之内地域外,原来西羌的整个九州之戎也都属于夏的领地。九州之戎不等于九州,它是西羌各部落的总称,所指也并非是九个部落,而是多个。夏代的“九”常常用为虚数,是多的意思,九州之戎也就是众多西戎部落。它和传中大禹治水后创建的九州是两码事。
关于“禹定九州”和夏初的“四海”,历来一直是众纷纭。
尚书大禹谟记载:“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尚书禹贡有“九州攸同,四海会同”的记载,尚书益稷也:“禹曰:‘予决九川,距四海’”,大戴礼记五帝德得更加明确:“(禹)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为神主,为民父母;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平九州,戴九天,明耳目,治天下。举皋陶与益,以赞其身,举干戈以征不享、不庭、无道之民;四海之内,舟车所至,莫不宾服。”
这明在夏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四海”“九州”之,唐、虞时代的地域范围就在四海之内,所以夏王朝的中原地域自然也是四海之内。
那么古代的“四海”“九州”到底都在何处?只有明确四海和九州的位置,我们才能搞清楚夏代的疆域。
我们先来看看“四海”。
古之东海。有人今山东半岛以东的黄海就是东海,并不全对,准确地今黄海和渤海都属于古东海,因为当时的四海除了东海以外,其余三海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海,而是湖泊,也就是古代所的大泽。尧舜禹时代海洋水位普遍高涨,今黄海与渤海基本上形成一体,所以统统被古人称作东海。
古之北海。有人认为北海就是今天的渤海,也有是今河北沧州和天津市一带(古代为大海),还有古北海就是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按照文献记载和古代地理考证,三种法都不正确。因为尧舜禹时代的海内之地包括今陕甘宁和晋冀鲁豫大部,天津、河北和山东的部分低洼地带都被海水吞没,属于东海。古人的地理方位很明确,不可能把连成一片的海洋即称东海又称北海,更何况当时山东境内低洼处皆为海域,山东半岛已经被海洋分割成众多岛,成了东夷群岛,居住在山东境内的东夷人有许多部落被迫西迁于西部高地。至于古北海就是今贝加尔湖可能性就更,因为尧舜禹时代海内之地尚未达到贝加尔湖。
北海就是位于河套以北内蒙古包头市以西的土默川盆地,四千多年以前这里和鄂尔多斯盆地一样也是一片汪洋。鄂尔多斯盆地古称西北海,在雨水充足的季节,北海和西北海的水域几乎连在一起,一望无际,波涛汹涌,可与真正的大海相媲美。大禹治水疏通孟门(今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西北23公里处)凿开龙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与陕西韩城市北部黄河峡谷中)以后,不仅排空了西北海,使其成为今日的鄂尔多斯盆地;同时北海水也逐渐枯干,形成了今天的土默川盆地。大禹治水之前,我们今天所见的黄河还没有形成,当时的北海和西北海水位较高,今流经内蒙、宁夏、甘肃的黄河上游之水不是北流,而是南流,称作北赤水。因西北海和北海几乎相连,古人有时把西北海直接呼为北海。
古之西海。有人古之西海是内蒙的居延海,居延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北部,汉代称“居延泽”,后也称“西海”,唐代以来一直称“居延海”。但是在尧舜禹时代,居延泽水域不是很大,似乎也并没有称作海。也有人古西海是山东的巨野泽(即宋代的梁山泊,今山东巨野县,水泊已堙没,仅存东平湖),这种法似乎也站不住脚。因为尧舜禹时代山东大部分低洼地段皆为水域,先夏族民主要活动于陕甘和晋南豫北,不可能把东夷境内的巨野泽称为西海,这是方位上的常识性错误。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古黄河上游称赤水,远古昆仑就是现在的祁连山。这里的很明确,赤水发源于远古昆仑山的东南,向东北流,然后又向西南流,在厌火国境内注入南海。这里的“河水”指的不是黄河,而是远古时代一条著名的大河,它发源于远古昆仑的东北角,先向北再向西南,流进渤海。渤海就是西海,也就是现在的青海湖。河水流出渤海,继而随着地势西流,然后向南,再向东,流经大禹治水的积石山,汇入赤水(黄河古道),流入南海。洋水和黑水发源于远古昆仑的西北,向东流,又向东北流,然后南流,在羽民国以南注入西北海。由此我们可知,古西海就是现在的青海湖,西汉时称西海、仙海、鲜水海、渤海、卑禾羌海,到北魏时才始称青海,到清代加了个“湖”字,成为现在的青海湖。
古之南海。有人认为古南海在今珠江三角洲,也有人认为在今江苏连云港以东的海州湾一带就是古南海。两种法似乎都不正确。远古时代的南海当在今湘鄂之地,当时湘、鄂之间还没有长江,只有被众多水域连结在一起的两大泽泊——云梦泽和彭蠡泽。云梦泽包括今洞庭湖在内的广大水域,地跨长江两岸,方圆八百里;彭蠡泽是由一条水道连通了今长江以南的鄱阳湖和长江以北的龙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和武昌湖在內的诸多湖泊群。在云梦泽和彭蠡泽之间则散播着多条大河,这就是九江。当时的云梦泽和彭蠡泽相连,方圆一千多里,被华夏人称作南海。蚩尤族被黄帝族战败后,一部分族人逃于南海之滨居住下来,称作三苗。尧、舜统治时期都曾派兵征讨过三苗,一直没能降服。直到禹征三苗,苦战三年才将其击败,三苗残部被迫迁于三危(今甘肃九泉敦煌市东南)。
搞清楚了“四海”,下面再来“九州”。
古代把四海之内的地区称为九州,也就是中国。“九”在古代常常用来作虚数,意为很多,并非指固定的的九个。“九州之戎”指的就是西夏众多高地上居住的西戎人。“禹开龙门”之前,西部高原存在着许多水域,水域之间形成了众多宜居的岛屿,称之为“州”,文解释:“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但是古书记载的“九州”已经不是“九州之戎”,而是大禹治水以后划定的中国区域。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乃令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所以后来九州就叫禹迹、禹之堵等等,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禹)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这个“定千八百国”与“定九州”是一码事,只是法不同而已。由此可知,大禹治水以后的“九州”已经是固定的九个区域,并非虚指。整个夏王朝的疆域就是由九州组成,故夏王朝时的中国又称为“九州”。
至于禹定九州是否真实,史学界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史记夏本纪和尚书禹贡为史实,“九州”就是大禹创立的。也有人“九州”是战国时代的产物。史学家顾颉刚就过:“春秋时有九州,我们已不否认。但我们敢:那时人只有这一个虚浮的观念而已,决没有九个州的具体的地位和名称,九个州的具体的地位和名称乃是战国时人的建设。”他列举了尚书禹贡、逸周书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苑辨物等书中的五种关于“九州”的不同法,认定,“禹定九州”法不可信。但也有许多学者不同意他的看法。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我们仍采信尚书禹贡的法,以此确定夏王朝的疆域。
由此可以确定夏王朝疆域:东至今山东半岛中部,西至今青海湖以东,南至今湖南、湖北之间的长江流域,北至今内蒙河套地区以南。
免费,无弹窗,tt下载,请记住蚂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