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僧道政策

A+A-

    洞天世界内,吕维依旧在灵泉边接见卢象升、袁枢。

    两人各带着一叠公文前来,还有厚厚的资料数据,吕维先翻阅卢象升的公文,题目是‘厘清天下僧道数额疏’、‘论征道德之士侍奉天门策’、‘浅论宫观寺庙藏经处置’,一共三份公文。

    依照大明律例,天下僧道数额有限,北京两千人,南京一千人,每府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皆是定额。但历朝历代管理不严,道籍、僧籍增发、滥发,特别是为了短时间内凑钱,更是放松僧道考核。

    毕竟僧道不事生产,考核通过,就能免去丁钱,所以要交十两银子才能拿到合法的度牒、僧道名籍。

    卢象升的第一道公文并无更改之处,只是重申大明律中僧道相关的管理条例,命令地方彻查。

    勒令天下僧道分成三批轮流入京参与考核,考中者重新授予度牒,考不中者杖刑后还俗;无合法度牒的僧道悉数还俗,违者与其师按例一同治罪;一户男丁少于三人的,严禁出家,私自出家与其师一同治罪。

    女子年纪于四十岁的,不得出家为尼姑。

    又重申僧道收录弟子的管理条例,年十四以上,二十岁以下,家中父母、祖父母同意,并有多余兄弟侍养父祖的情况下,才能申报当地县衙后,拜入僧道门下。学习经典五年后,入京参考。若延迟、推诿参加考试的时间,本人连同其师一同治罪,普遍都是杖刑。

    还严重申明女眷私自不得入宫观寺庙参拜,否则相关僧道、女眷,及其家中户主一同杖刑。只有户主、男丁陪同下,女眷才能入寺参拜,以避免淫行或相关有伤风化的流言。

    另有一条尤为重要,一切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人不能当僧道;若私自剃发入道,本人及收留他们的僧道、主持,一律充军。

    最后一条也有意思,汉人出家的僧道不管有没有度牒,只要学习番教一律发配附近卫所充当劳力;若汉人冒充番人,发配永远充军。永远充军,顾名思义,永久性发配边远地区充军,这辈子只能老死边地,不在赦免之列。

    这一道公文有理有据,只是重申大明律的内容,吕维也不觉得有什么该改动的方面,就伸蘸墨,食指在公文上一抹,一个‘准’字出现。

    接着是第二道公文,用意浅显,即以‘自愿’的方式,征发天下僧道中的青壮年来京为吕维服役,即侍奉天门。

    按僧道相关律例,整个大明朝合法的僧道应该有将近四万人,但实际从事僧道职业的人口少有二十万,多有三十万,甚至四十万。

    卢象升的第二道公文,就是从现在的僧道中选拔年轻力壮的来京城效力,减少厘清僧道名额过程中的阻力。

    毫无疑问,天下僧道自然不喜欢花钱跑那么远路程来北京考试、看人脸色当孙子。将他们中年轻力壮的那部分抽到北京来,即便不满,也很难闹出大祸患。而且收编这部分年青的僧道,利于震慑、瓦解、吸收各地僧道。

    官府不方便管理僧道,一支直属于仙家的天兵,惩处各地僧道,是上到朝廷,下到百姓都没话的事情。

    就征发名额,卢象升只是提议十五征一,从四万合法僧道数量中选择两千五到三千人。并认为这项制度持续十年,就可全面执掌天下僧道,保证天下任何一府、一州、一县、宫观、寺庙里都有在天门前侍奉、效力的人。

    毫不犹豫,吕维也懒得去深想这项制度造成的冲击,当即写下几个大字:“佳,速办。”

    越是经济繁华区域,越是僧道泛滥重灾区。

    北方一些贫困州县连定额的上限都凑不齐,但这项征募对象是合法的僧道,那南方泛滥的僧道队伍里,绝大部分人会失去这个会。

    这年头穷人没资格当僧道,这是有钱人的兼职。

    几乎任何一个僧道都是当今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吃好喝好的殷食人家出身。放到汉唐时期,这就是典型的良家子、府兵来源。

    虽然很不想搭理僧道这堆烂摊子,可自己打着仙家旗号,这本来就该是自己的根基力量。不去捋顺、收拾这个盘口,反而会引发很多不好的现象。

    至于天师道张家,大明朝皇帝眼里这就是个摆设,洪武皇帝一句话就废掉其天师名号,即原来道教领袖的地位。

    最后一项是京中各宫观寺庙内所藏的经书,这个很棘,朝廷方面也不敢动处置,到底这些东西是正统还是非法,都得看吕维这个仙家的意思。他没问题,这些经书就还是正统经典,他若不认可,那会引发极大的波动。

    吕维可没能力编著逻辑严密又有思想深度的经典,也觉得这些经典、历代僧道笔记、藏书什么的应该对字典后续推演无极真气有所帮助,就做出批示:悉数运入天门内。

    处理完这三份公文,吕维好奇询问:“在此之前,朝廷如何管理僧道的?”

    卢象升双捧着公文,端坐:“回禀仙家,自高祖皇帝以来,严禁僧道发展,历朝历代皆有管制。永乐年间严禁僧道修建庙庵;宣德年间勒令关卡河津,凡遇云游僧道,一律缉拿遣送原籍发问;成化年间勒令僧道父母在世无人赡养者,一律还俗奉养双亲;嘉靖年间清查庙庵,令壮年僧尼道姑还俗嫁人,抄没庙庵。大兴隆寺毁坏,勒令永不许修复。”

    “隆庆年间,革正一真人名号,缴纳真人府印,只许世袭上清观提点一职。”

    唔,在老朱家里,老张家丢了世袭天师名号后,又把缩水的真人名号给丢了。

    卢象升并没万历年间又恢复老张家真人名号,有意筛选:“至万历年间,革去万寿、广善二坛,使僧人戒法。又令五城御史查京中内外各寺观庵院、有游食僧道、驱令回籍、仍比照居民保甲法、置立油牌、开写年貌籍贯以便稽查。其有私自簪剃、及不穿戴本等冠服者、访拿治罪。”

    “并重申洪武年间律例,使僧道亲至僧录司、道录司考核领取度牒,不得再使礼部刊发空印度牒于州府,再行那方便、滥发之事。”

    卢象升最后:“究治无良僧道,实乃大明立国以来之根本国策。仙家欲大治僧道,朝中无掣肘之。”

    吕维听了呵呵做笑,摆示意卢象升、袁枢不要拘束,让他们品尝桑葚,笑:“朝廷就不怕养虎为患?”

    卢象升、袁枢两人拘束,议论正事时也没有边边吃的习惯,袁枢笑着回答:“朝廷自然怕虎,可更惧仙家。”

    吕维更是轻笑:“的有理,你二人随意一些,真不必拘束。人世皇帝推崇苛严礼仪,以区分君臣有别,究其原因,不过君臣皆是凡人,只能以礼仪树立君威。而你我仙凡有别,于我眼中,你二人办好事情就是最大的谦逊,眼前吃喝礼仪,不过锱铢微末之事,随意些好。”

    话到这个份上,袁枢、卢象升也只能硬着头皮伸取拿桑葚,俱是感动。

    袁枢递上自己的公文请求批示,并长拜顿首:“仙家,古有陆郎怀橘,外臣斗胆效仿,还请仙家成全。”

    吕维不以为意,翻看公文,笑着:“我还当是什么事,今后每月逢五、十之日,你二人都能拿一篮灵果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