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异样英国样公
听张惟贤完,李汝华眼神飘向方从哲,他的眼里,现在只有疑惑。
按理你张惟贤作为勋贵的代表,又是名义上五军都督府的头头,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犯这种错误吧。
这样的水平,稍微有点能力的中下层官员都能想通其中关键。
“抓捕造谣之人,不是难事,但是现在去控制福王,未免有些早了。”
方从哲开口道,他不能够让这件事情有发展下去的可能,必须要在掌控之下。
相比之下,福王朱常洵现在可是什么都没做,莫名其妙的就背了黑锅。
但是,仅仅是因为福王此前有过想法,已经有潜在的动力,现在就要将他拿下么?
那样的话,可就是把一项本来不该有的罪名加在人家头上了。
但是怎么看,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先不朱常洛现在只不过监国,哪怕就是他现在继位,也不能直接就拿福王开刀。
若是那样做,就只能等着后世史书上写一句,兄弟阋墙
事情,透露着一丝古怪。
“国公,此事没得商量,万万不可。”方从哲到。
“阁老是何意?难道您要两头讨好么?”张惟贤反问到?
“国公爷,你这话的就有意思了,我方从哲向来谋求遵从祖制。何时曾表现出来过,要支持福王之意?”
方从哲偏向谁,数十年间未曾变过,哪怕他没有进入中枢的时候,也是坚持立长不离幼的原则。
“谁知道你表面上是那般,心里又是另外的想法?”
英国公好好的,怎的会暴起发难,不李汝华,方从哲也想不明白。
把事情闹大,对他有什么好处?
要地位,他们家可是从立国之初就有爵位,流传至今早就有两百多年。
朝中能比得上他家流传久远的,掰着指头也数不出几个。
要官职,五军都督府可不能是官职了,也就是从于谦以后,兵部实力膨胀,替代了不少他们的权利。现在的五军都督府,更像是一个吉祥物一般的摆设。
一个清贵官,品级不低,还不管什么事,不正是勋贵们最乐意做的事情么。
现在弄这么大动静,难道是想重新振兴五军都督府?
但是那对他又有什么好处?
论财?
张国公家虽然不像现在那几个大商贾有钱,但是在勋贵之中也是排的上号的家族,生意可是遍布大明,能超越他们的也就是几个新成立的大商队。
也就是瞬间功夫,方从哲脑海中便思考了很多。
但是没有一条是能理通顺的。
张惟贤没有为福王背书的理由,也没有打倒朱常洛的动。
事情,确实不像是表面上去看到的那样。
但是,原则必然是坚持不能动摇。
“国公,此事断然不可,殿下不过是刚刚站半只脚上去,甚至另一只脚还没上去,此番要是有大动作,保不齐后果会怎样。”
张惟贤看着他,半晌不话,最后才开口,“要不是知道你们此前站在太子一边,我还真怀疑你们和福王有什么勾当!此事老夫会坚持的,找会也会向殿下提起!”
完,便拂袖而去。
搞的李汝华和方从哲面面相觑。
“阁老,国公这是何意?难道真的要”李汝华后半句没有。
“不可能,也不能做,无论如何不能让太子殿下刚刚监国,就对兄弟们动。还有,京营和各地休憩的士兵也要看好,有异动赶紧呈报,以免发生不可挽回之事。”
张惟贤并不是个胡来的人,但是看他刚才的态度,还真不敢打包票,为安全起见,还是看好各方势力为妙。
朱常洛到来以后,看见方才还在的英国公没人,便十分纳闷。
“国公何处去了?”
“国公他”李汝华了一半,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张大人家中有事,先行去了。”方从哲接过话头,圆了过去。
“哦”太子应了一声,便将目光落到桌子上摞起的奏章之上。
这还都是大臣们筛选出来的,若是向他祖宗朱元璋一样,每本奏折都看到,那会累出人命的。
只不过,即便是选出来的,也有些过于厚实。
太子拿起最上边一本,掂量了下重量,皱皱眉头。
他随往下扒拉扒拉,眉头皱的更加厉害了。
“诸位卿家写的是书还是奏章?”太子抽出来一本,在里晃晃,看那厚度,足足是一本册子。
这倒不能怪某个官员,事实上自从万历不上朝以后,写奏章渐渐的变成了一种行为艺术。
随便一个事情,写起奏章来,便能洋洋洒洒写上万字,最后还没多少有用的东西。
曾经有人写了整整六万字,最后也没出个子丑寅卯来。
毕竟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万历都不会看,不过是给刀笔吏和内阁大学士们增加了难度
但是,朱常洛哪里习惯这个套路
“阁老,就不能让他们简明扼要的事情?”他翻着第二本奏折,也是写的如同老太太的裹脚布一般。
“此事也不是不可,只不过圣上未曾过,所以官员们越写越长,您只要是提出来,那便让群臣们执行就是。”
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方从哲一口应下。
事实上,他早就想写一本奏章,就此事进行阐述。
毕竟,简明扼要的内容,更方便他们整理和进行批改。
两人交谈完,朱常洛才拿起最上边的一封奏章。
“哦?是辽东熊大人上的,本宫来好生看看。”
第一本奏章是熊廷弼所上,无论如何,那里现在算是大明最为重要的地方,于是方从哲便将其放在最上。
熊廷弼当然没有短话长的习惯,也不是什么要炫耀自己写法的官员。
他将事情条理分明的列了上去,很方便阅读。
而且,从方书安那里写东西得到的灵感,在汇报战况和工作时候,熊大也将各种各样的具体方案数据写的清楚,可以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只是,看见最后一条以后,太子的身体明显颤抖了下。
“阁老,你看看,可能性到底要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