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士族

A+A-

    丁羽反驳的一席话,让丁宏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对政治不感冒,只是纯粹的不想那人命开玩笑,但内部的厉害关系他并没有考虑道。

    这时候唯一的女性,她以调笑式的口吻,打破了这尴尬的氛围。王天娇发话道:“哎呀哦,没想到羽,华夏帝国的第二任帝王,有如此大局观,有乃父之风,华夏之幸也。”

    王天娇的一番话,对丁羽的评价十分之高,同时化解了场面的尴尬,不得不她的能力无与伦比,毕竟在澹台宇帝国务院担任高位无数年,政治腕相当的高。

    这是丁一知道该自己话了,他微笑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君主都有自己的想法。羽能从大局考虑是对的,你能想到这些,我很欣慰。”

    “不过凡事要多听取大臣的意见,综合起来考虑事情,在合理的范围内下达合理的命令,这方面我就不去强调了。国庆之后,羽开朝会时可以把问题抛出去,看看军师、智囊们的意见。”

    “有付出才有收获,这是万古不变的道理,在这里就不多赘述这些问题了。我们接着谈我的担忧,这也是我最后对帝国的提醒,往后,羽你自己要全方面考虑。”

    听到父亲的话,丁羽点点头,一脸认真的看着父皇,听听父亲还有什么观点,是他没有想到的。

    丁一看看众人,讲述道:“刚才谈到人口问题,这点已经引起你们的重视,帝国制度是好的,也符合我们华夏传统,但弊端也不。”

    “无限寿命之下,时间越长,诞生的世家、家族就会越多,那么我想问问,这些世家、家族,千万年之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是何等的庞然大物?”

    “还有值得我们考虑的就是,世家、家族之间的内斗,为了那家族的权力,会滋生何等的龌龊?到那时的亲情又会面临何等的考验?”

    “帝国发展,越往后越避免不了世家贵族着一词语的诞生。世家意思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世家即是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这些世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即是世家。华夏?最早的世家如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其中韩赵魏最终打败智氏,三分晋国,入选史记世家之列。”

    “拿华夏历史汉朝来,随着引发西汉末年全面危的土地兼并问题第一次在大一统帝国体制内爆发,在历经西汉末年一系列改革而毫无显着效果之后,先是内在地催化了统治阶级的内部政权转移(莽新篡汉)。”

    “而后又从中低层爆发了对莽新施政的激烈抵抗,经过一番群雄乱局后,方才由大洗牌后在关东豪族支持下上位的南阳刘氏创建了东汉政权。”

    “东汉政治从一开始就是妥协性的,因为他压根就不是刘邦式的底层上位,而是关东大地主、大奴隶主的实力联合,明面上看到东汉在明章之治后期便开始了衰弱,在整整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皇权被外戚与宦官把控。”

    “外戚是什么?不就是成了皇帝舅家的大地主么?宦官是什么?不就是皇帝的内侍以及京城附近的大地主么?而他宗室又是什么,当然也是大地主咯。”

    “由于土地兼并问题的第一次大规模爆发,统治阶层连连应对失败,最后干脆就不玩“火”了,洗洗牌,大家一团和气糊弄过去就得了,所以东汉的土地兼并问题,便只会在上峰暧昧的暖被窝下面,越捂越严重。”

    “大地主与大奴隶主只会越来越大,自耕农、佃农、雇农乃至奴客,只会越来越。地方上的郡望族、县望族便会通过这种经济上的会,实现经济实力坐大的一步。”

    “而后,由于在汉制中,郡县长官的下属不归朝廷任命,而是守令自行征辟,县级大地主大奴隶主与郡级大地主大奴隶主,砸钱培养点学问也是没问题的。”

    “一旦自身或后辈通过征辟与察举成为汉帝国二千石以上的官僚。入仕第一人以后的整个家族便能通过权力的毛细血管,托人脉、找关系,通过一层层的婚媾关系(姻亲)、门生关系(经律)、主吏关系(官宦)。”

    “他们安插编织起自己在郡、在县的关系络。哪怕第一步是通过“买官”得来的(东汉有得是这种会),也能照样编织不误,这是实现地方政治坐大的一步。”

    见大家津津有味的听自己讲述,丁一继续道:“这里面就衍生了所谓的士族阶层,相互联姻的事情层出不穷,那时候的阶级层次,一步步被士族所掌控。”

    “士族,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士”阶层,“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

    “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之士应运而生。”

    “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

    “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