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徐州刺史遣使降
“嗯、嗯、嗯,您就放心吧,妙玉夫人,奴婢们一定尽心竭力地伺候您!”
没想到,阮星玉的这番话,这些女人们听罢却十分受用,他们刹那间转悲为喜,笑逐颜开,一个个连忙微笑着,争先恐后地点着头道。
毕竟,萧瑾言这棵“大粗腿”不是什么人想傍就能傍得上的,与其活在幻想之中,还不如务实一些。而且,萧瑾言身边的陈嘉实、桓容祖、萧瑾夕等人可是个个鲜肉,个个英俊潇洒,帅得一塌糊涂,如果傍不上“大粗腿”,来一棵“粗腿”傍一傍也是极好的。
阮星玉见状,顿时心花怒放,不禁在心中暗自窃喜,哈哈哈萧瑾言,今后老娘就是你府上的“妙玉夫人”了,看你还如何能逃得出老娘的掌心,老娘吃定你了!
翌日,建康,皇宫,金銮殿。
只见刘身穿黄色龙袍,腰上绑着玉带,头上戴着珠帘,脚上穿着金黄色的老虎靴,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在那汉白玉台阶上,向那象征着最高统治者权威的宝座缓缓地走去
当刘走到那金灿灿的龙椅跟前时,他猛然一甩长袖,然后一个华丽的转身,便“吧唧”一屁股坐在那龙椅上,一副“君临天下”的威风之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满朝文武大臣全部都跪在殿上,面对刘,行君臣叩拜之礼
“众卿平身!”
“谢陛下!”
又是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大殿上的文武大臣们都直起了身子,笔直地立在殿上,一副庄重、严肃的姿态
只见刘微微一笑,笑逐颜开地对大殿上的文武大臣们道:“哈哈哈众爱卿,昨天,徐州刺史薛文翼派使者来向朕请降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啊?”
薛文翼原本是刘松的亲信武将,为“广陵八骑”之首,早先被刘松任命为徐州刺史。(原徐州刺史是刘松的叔叔义阳王刘义道,刘松一直想杀掉这个叔叔,便他有谋反意图,逼得刘义道为了保命,不得不跑路,投降了北魏。)
在刘攻破建康,诛杀刘松之后,薛文翼自然就成了无主之臣,但薛文翼却并没有立即投降刘,而是据守彭城,拥兵自重,一直持观望态度。一直到“义嘉之乱”爆发,刘戎打着替刘松报仇的名义公开和刘叫板,争夺江山,薛文翼这才明确了政治立场,支持刘戎当皇帝。
可薛文翼万万没想到自己会站错队,曾经盛极一时,形势一片大好的寻阳军会一败涂地,被建康军杀得水银泻地,片甲不留。寻阳被攻占,刘戎被斩杀,标志着刘彻底坐稳了大宋江山。于是,薛文翼见事已至此,他审时度势,反过头来派使者向刘乞降。
就在这时,大司空季良辰站了出来,微笑着对刘道:“陛下,朝廷的大军杀入寻阳,斩杀逆贼刘戎,平定‘义嘉之乱’后,各地的州郡刺史们已经相继投降,眼下却只剩下一个薛文翼。而如今薛文翼也投降陛下了,陛下才算是真正平定了‘义嘉之乱’啊!”
一旁的吏部尚书蔡泽也连忙站了出来,微笑着对刘道:“是啊,陛下,如今薛文翼遣使请降,正是明陛下是众望所归的真命天子,四海之内莫不宾服啊!微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没想到,刘听罢,竟然冷笑了一声,义正言辞地道:“骠骑将军萧瑾言听令,朕给你五万兵马,率军北上,直抵彭城(徐州首府,今徐州市),接受薛文翼的投降!”
萧瑾言听罢,顿时震惊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恍恍惚惚中只有一个奇怪的念头蹦出脑海,握草!什么情况?薛文翼不是已经投降了吗,为什么还要瑾言带着五万兵马去彭城?
而且,刘这一次可是真够大方的,要知道,瑾言解丹阳之围,面对十五万大军,也只用了三万兵马。而这一次,薛文翼据守在彭城的兵马满打满算也不过五万,而且人家已经投降了,刘这是要闹哪样?节外生枝?!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刘和薛文翼之间的恩怨情仇首先,薛文翼是刘松的心腹武将,刘松曾经对他有知遇之恩,这一点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所以,当刘杀入建康,诛杀刘松之后,薛文翼并没有痛痛快快地投降,而是拥兵自重,持观望态度。
而且,当刘戎跳出来跟刘叫板时,薛文翼却是第一个带头支持刘戎当皇帝的。不仅如此,薛文翼不仅自己支持刘戎,还策反了青州刺史沈文秀,甚至还擒杀了刘派往徐州的宣蔚使者。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刘简直恨毒了薛文翼,欲杀之而后快,他派萧瑾言率领兵马前往徐州,其目的就是要把薛文翼抓到建康来,杀掉,而且不管他投降还是不投降!
就在这时,吏部尚书蔡泽连忙站出来,义正言辞地对刘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薛文翼是诚心归顺,朝廷也应当诚心对他,只需要派一个人,带着一封书信去彭城军营即可。现在贸然出动重兵,薛文翼一定会惊疑忧惧,降而复叛啊!”
“如果陛下贸然出兵,逼反了薛文翼,他一气之下投降了北魏,将会后患无穷,今后朝廷必将为失去徐州要塞而昼夜辛劳,寝食难安地抵御魏军南下的骚扰啊!”
刘听了这番话,不禁眉头一皱,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这显然不是刘想要听到的答案。只见刘不禁顿了顿,又不以为然地对萧瑾言道:“萧爱卿,你素来用兵如神,你给朕分析一下,朕这一次出兵讨伐薛文翼的决定怎么样?”
眼下的刘自然是在寻求萧瑾言的支持,但萧瑾言却并没有顺着刘的话茬接着往下,而是据理力争:“陛下,薛文翼已然投降,何必再引兵逼之,倘若薛文翼在重兵威逼之下降而复叛,如何得了?!此事万万不可,还请陛下三思而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