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三)
钟若笑道:“好了,不逗你了,你问的问题我都记得。”
我瞪她道:“那你还不快?磨磨唧唧的,跟梅奇一个样!”
钟若思考了一会儿道:“我先回答你第三个问题。”
我一点头道:“好啊,不过,我第三个问题问的是什么?”
钟若直接毫无形象的给了我半个白眼,尽管只有半个,但已经能够把我震惊得筷子上夹着的菜掉下来了。钟若倒是没觉得她这个动作有多么匪夷所思,直接道:“我听郑王的。”
我狐疑道:“郑王?他跟你这个做什么?”
钟若纠正我的话道:“他不是对我的,而是对所有人都这么的。”
我一愣道:“什么意思?”
钟若道:“你应该见过郑王父母了?”
我立刻警惕起来道:“你怎么知道?还有,这跟你有什么关系?”
钟若耸肩道:“跟我确实是没什么关系,至于我怎么知道的,当然是他爸妈告诉我的,不仅如此,我还知道,他爸妈似乎不太喜欢你。”
我气得就差冒青烟了,这算怎么回事?不仅要来挑衅我,还扯上了郑王爸妈?不就是比我早认识他们嘛,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咬牙切齿道:“不喜欢我又怎么样?又不见得会喜欢你。”
钟若无所谓道:“他们对你满不满意我确实不关心,我要的是,郑王知道他爸妈不喜欢你的情况下,还是跟他们想要跟你结婚。不仅是和他父母摊牌,基本上对所有认识你们的人,郑王都过想要和你结婚的话,所以,不是他跟我的,而是他和所有人的。”
我问道:“你是他和他父母摊牌了?”
钟若点头道:“嗯,听还和他父母大吵了一架,具体的情况我也不知道。”
我鼻子有些发酸,郑王这种哪怕再生气都不会对底下人发火的人,他和人吵架该是什么样子?对方还是生他养他把他抚育成人的父母,他和他们吵架的时候该有多难受?而那个时候的我又在干什么?
我吸了吸鼻子,又问道:“那你郑王是大家口中的太子爷又是怎么回事?还有,我实习和郑王有什么关系?”
钟若有些惊讶道:“你不知道?”
我一愣道:“我应该知道什么?”
钟若道:“没什么,看来郑王没告诉你。”
我急了,赶紧问道:“到底是什么?你能不能快点?”
钟若慢条斯理道:“你急什么?我不得慢慢嘛。真的,你就没想过为什么你的带队老师是我?”
我蹙眉道:“这不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吗?谁知道会跟着你呀,要早知道是跟着你,我就去市一中实习了。”
钟若被我气笑了,道:“你以为我想带你啊?整天就知道约会和准备约会,动不动就来个迟到早退,要不是郑王让我带你,我才懒得搭理你呢。”
我声调一扬道:“你什么?你们之前就有联系?郑王不是你们以前都不联系的吗?这个骗子!”
钟若无语道:“这是重点吗?”
我一挑眉道:“不是吗?”
钟若为表示她的无语,直接不想开口了,没办法,我只好又道:“你刚刚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本来我不是跟着你的?”
钟若不答反问道:“你见过哪个音乐系的学生一实习就当代理班主任的?你见过哪个实习生每天像你那么清闲的?”
我想了想梅奇每天累成狗的样子,立刻道:“确实没见过。”
钟若点头道:“那就对了,因为我们班是重点班,学校肯定会更加重视一些,相应的,我们老师的课程和事情什么的也会少很多。本来学校是安排你和另一个音乐老师实习,课程少就得坐班,直接了就是打杂的。郑王怕你做不来这个,才找我帮忙,让我带你实习的。”
我问道:“那你第一次见我的时候还对我那么不客气?”
钟若道:“抱歉,我一般对于关系户都没什么好脸色。”
我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又道:“那学校也同意?”
钟若一副看白痴的样子看着我,道:“废话,绿林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不同于公立学校,这里面的老师没有编制,他们的工资都是要靠老板给的。郑王是绿林的太子爷,以后这整个学校都是他的,他亲自开口了,别是实习了,你就是现在想来正式上班也可以。”
我不解道:“你了半天太子爷,到现在还没告诉我是什么意思,你刚刚附中校长是郑王叔叔,什么叔叔,亲的还是堂的?”
“堂的。”
我无语道:“是他堂叔叔有什么好嘚瑟的啊?”
钟若敲了敲桌子道:“绿林大学的校长姓什么?”
我脱口而出道:“郑清当然是姓郑了!”
话一出口,钟若就皱了皱眉道:“郑清?你都是这样直呼他的名字的?”
看她这样子,我突然有些紧张,她该不会认识郑清?那她不会去告状?不不不,钟若不是这样的人。我故作镇静道:“怎么了?名字不就是拿来叫的吗?”
钟若笑道:“随便你怎么叫,我没意见,不过我提醒你一下,郑王也姓郑。”
“废话!我还不知道郑王姓郑?我又不是傻子!”完我突然一惊,道:“等等,你的意思是”
钟若点了点头,我惊讶道:“郑王和郑清都姓郑,那他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啊!你他们会不会沾点亲带点故啊?”
钟若嘴角的笑容僵在那里,问道:“你就悟出来这个?”
我点头道:“对啊,这样的话,我和郑清老先生怎么也算有点亲戚关系了?”
钟若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面对我了,道:“你的没错,他们五百年前确实是一家。”
我沾沾自喜道:“我就?我这个人不仅理解能力一流,推理能力也是相当不错的。”
我得意洋洋把腿搭在另一张椅子的环上,但钟若的下一句话差点让我栽了个大跟头。
“他们不仅五百年前是一家,五百年后也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