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南麓双杰

A+A-

    长安城外三百里,有一座绵延大山叫做南麓,南麓里有一个村子叫做王庄。

    王庄不大,只有三十多户人家,比较集中地散落在南麓山下,对面还是大山,那是南麓的支脉。

    山脚下的这户人家,谈不上奢华,却也不简陋,一栋木板房,一个三合院。

    正厅三间大房,两侧共四间厢房,偌大的房子却只有四口人居住。

    暮色将至,皑皑白雪把冬天的黄昏映衬得一片迷茫。

    在正房两盏灯笼的辉映下,三合院里卷着团团影子。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正在漫天雪花里舞刀。

    刀光幻影,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交相辉映,外人根本就看不出是那团光影里居然还有一个人。

    但是,山上有一个人看出来了。

    舞刀的男子,就是木屋的主人杨绍云。

    一炷香之后,光影消散,杨绍云一袭黑衣,黑得非常纯粹,在雪地里格外醒目。

    山上的黑衣人不觉大惊,舞刀之人居然穿的是黑衣服,之前怎么就半点黑色的影子也看不见。

    “刀啸索命”果然名不虚传。

    杨绍云持刀站定,长舒一口气。

    环顾四周一遍,这才转身进屋。

    “杨力,早儿去了哪里?”

    这时,他才发现儿子杨早没有在家。

    长子杨力立即回答:“回禀父亲,弟弟到村口王先生家去了”

    杨绍云以德治家,以武养身,家风甚好。所以孩子和父母话都会用回禀,宛如宫廷的上下级之间。

    杨绍云听杨力如此一,顿时一阵心慌:“我不是叫你一直守着他吗?为何让他一个人去了王先生家,要是被其他人”

    杨绍云不敢下去。

    杨力还,早儿更,不该让他们知道太多。

    但是这几天,杨绍云总有一种莫名的焦躁和忧虑,总感觉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因为最近半年,王庄出现了异常,时不时的就有一些陌生人出现在村里,有一次还专门和杨早嬉闹了一阵。

    杨绍云就有了一种不详的预感。

    杨力被父亲训斥,甚是委屈:“父亲,弟弟要去王先生家借书看孩儿这就去把弟弟叫回来。”

    杨绍云心里着急,嘴上却淡淡地:“快去快回,天要黑了。”

    杨力出去寻杨早,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天,的确要黑了

    杨家的后山,南麓南坡下面,早有一个人潜伏在密林里等着天黑。

    杨力一走,杨绍云又是一阵莫名的心慌,急忙跑到厨房一看,贤惠的夫人柳氏正在张罗饭菜,他才放下心来。

    十多年了,杨绍云一刻也不离开亲人,也不让亲人离开自己的视线。

    杨绍云的担心,源于他的家世。

    杨氏武林世家,祖祖辈辈使得一惊天地泣鬼神的索命刀发。到了杨绍云这代,就赢得“刀啸索命”的美誉,江湖上无人赶来招惹。

    但是最近却不一样了。

    两百年前,杨绍云的先祖也是汉朝的开国元老,虽只是一名军侯,但也算是跟着汉太高祖皇帝一一脚地打下了汉朝江山,立下过赫赫战功。

    后来不知何故,汉室江山初定,杨家先祖在功成名就的时候突然就隐退江湖,并立下祖训,严诫后人不准入仕为官,远离朝堂是非。做一介平民,耕读为生,练武强身。

    辗转了八代之后,杨家在京城北郊三百里外的南麓落脚。

    杨家人始终谨记祖训,再也无人为官,不过武功却是要练的,而且必须练好。

    两百年后,只剩下杨绍云一脉。

    杨绍云潜心练武,的确把祖传的索命刀法修炼到一刀封喉的地步。

    不过杨绍云深居简出,从不与江湖来往,所谓“刀啸索命”的绰号,也是武林人士默默给与的。

    至于天下有没有敌?杨绍云没有试过。

    杨绍云低调,而他膝下的两个儿子却很高调,年纪居然就成了南麓双杰。

    长子杨力,十六岁,武功已经逐渐逼近杨绍云,徒就能生擒南麓深山里的猛虎。一根竹片在,三五十人竟无法近身。

    此乃武杰。

    九岁的儿子杨早,因体质较差,而且对武功没有丝毫兴趣,用杨绍云的话来,就是没有武脉。

    但是杨早从就喜欢读书,赛随识字,五岁写诗,七岁就能把论语、春秋、史记倒背如流,一篆书体写得整饬规矩,连南麓一代著名的文人王先生,也对之连连叫绝,称为经典。

    此乃文杰。

    杨家先祖有祖训,耕读为生,练武强身。杨绍云的两个儿子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优秀。

    但是这两个孩子却没有给杨绍云带来些许自豪,反而平添了更多的焦虑。

    最让杨绍云不省心的是,杨早喜欢去村口王先生家看书。

    王先生是个外乡人,三年前才来到王庄教书为生,杨早是他的得意门生。

    王先生的家世也很神秘,似乎和杨家同出一辙,只字不对外人提起。

    不过杨绍云和王先生交谈过后知道此人不凡,一个教书先生而已,竟然藏书无数,除了史书兵法,还有易经八卦奇门遁甲之类的书籍。

    所以他很担心杨早会被王先生“蛊惑”。

    杨力来到村口王先生家,遥遥的就道了个万福,和王先生行了见面礼。然后对着正扎在书房里的杨早:“弟弟,父亲命我叫你赶紧回家。”

    “哎呀,再等我一会儿嘛。”

    杨早年纪尚幼,加上百姓爱幺儿的缘故,被一家人给宠惯了,所以不怎么把父亲的命令当回事。

    “弟弟,赶紧走吧,我来的时候父亲已经生气了”

    杨早抬头看了姐姐一眼,一脸的可怜巴巴:“我好不容易才看到了孙子兵法,正在兴致上呢。”

    “这个”

    杨力特别疼爱这个弟弟,只要是不让父亲大为光火的前提下,她都尽量给弟弟“自由”。

    “要不,给王先生借回去阅读几日?”

    “不可!”

    王先生和杨早同时回答,杨力甚感意外。

    王先生解释:“这本孙子兵法,可是我王氏祖先传下来的,好歹也算是传家之宝,要不是看见杨早聪慧过人,年纪就能解读其中奥妙,我也舍不得让他翻阅的。”

    杨早的解释是,就算王先生答应借书,他也不敢借,回去一旦被父亲发现,轻则挨一顿训斥,重则家法伺候。

    最关键的是万一父亲一怒之下毁了人家的书籍,就无法给王先生交代了。

    九岁儿看一本书就要家法伺候,这也怪不着杨绍云,谁叫他家有祖训,不准入仕为官。

    读书不一定就能当官,但是要当官必须得读书。

    杨早单凭一张嘴就有可能惹祸,这就让杨绍云整日提心吊胆魂不守舍了。

    读读论语,懂得忠孝礼义也就算,再让杨早熟读王先生那些乱七八糟的书籍,那子长大后,岂能耐得住南麓深山的寂寞?

    如果仅仅是为官都还作罢,杨早还放出诳话,大谈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这孩子心大了。

    心大的孩子,一般都会短命的。

    杨绍云很是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