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预定

A+A-

    墨兰姑娘所过之处,人们纷纷回头,加上三个书生跟在后面,凑齐了梅兰竹菊,回头率更高。一时间,四幅流动的水墨画成了扬州街头的短暂一景,可谓移动的广告。于是,祥泰成衣铺内的水墨衣裳,不到一天就售罄了。买到的人们无不面露清雅,内含骄傲,佯装淡定的走在街头。

    汪岐兰听闻了墨兰姑娘在成衣铺时的故事,颇觉有趣“墨兰姑娘穿了我们的墨兰衣裳,倒是恰好。真的,我还挺想见见这位墨兰姑娘。”汪岐兰不管是前世和今生,都没见过青楼女子,但如同伙计所述能把墨兰衣裳穿出如此味道的女子,想来定是美丽不可方物。汪岐兰觉得自已看到这个世界越多,越心生好奇,越好奇,就越想看得更多。这眼前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汪岐兰摇了摇扇子,吃一口农庄刚送来的西瓜,心满意足。

    泰祥布庄用四位画家的画做花样,赚了20套衣服的钱,钱赚的并不多,但名气却因此大涨,成为继绒花坊之后的又一次成功宣传。有商家看到依样效仿,还未等将衣服上架,不料四位画家已放出话来,称唯有祥泰布庄的水墨衣裳方为正宗,其余的如同赝作,与他们无关,更不能将他们的章绣在衣裳上。商家大吃一惊,多方打听,才得知,祥泰布庄在使用图案时,已派人知会四位画家,并奉上一笔费用,所谓润笔。费用不多,但胜在祥泰布庄有心,已买了画作,还肯多支付,何况亦是帮他们作宣传,四位画家当然欣然同意。扬州远离京城,文人画家多不羁,听闻墨兰姑娘的故事后,更觉妙哉,不用祥泰布庄出面,便主动维护起祥泰布庄来。那商家在祥泰布庄之后仿作,已经是落了下乘,卖不出高价,如果和祥泰布庄一样,再交一笔润笔费用,则无利可图,只好作罢

    知府夫人戚氏从下人口中,听完这一段前前后后的故事,不由莞尔“这汪家姐,倒是向来不走寻常路。”再看自己的女儿怀玉,看她一脸懵懂不明的样子,不由摇头,“怀玉,以后若有会,多向汪家姐讨教讨教。这一样年龄,汪姐不知比你多懂多少世上的人和事,学着点,今后必受用。”怀玉似信非信,“哦”的一声敷衍过去。戚氏看她那样,也只能叹一声作罢。

    崇雅书院里,刚迈出学舍的吴勉就被一人搭上了肩膀,转头间瞥见绣着一枝寒梅的白衫,再看清脸,原来是上一年的学长赵泓俊“学弟啊,早知道那祥泰成衣铺的东家是未来弟妹,就让你帮忙打个折什么的,这一件衣服,可把我一个月的嚼用都给搭进去了。”

    旁边还有两位分别穿着竹和菊的也围上来了。“欸,赵兄,此话差矣,吴学弟弟妹家的好衣衫可等不到你打折,就给抢光了。学弟啊,跟你打个商量,今后祥泰那边有什么好货,让弟妹先给我们预留着,打折不必,只要保证我们有份就可以了。”这话的是俞淞,摇着一把扇子,配上那衫上的修竹,有那么几分玉树临风。

    “对,吴学弟,这点忙你总还帮得上吧”穿着菊的叫管铭,也拿一把折扇,点头附和。

    “这,弟尽力而为,不敢担保一定。”吴勉挠了挠头,一副为难的样子。

    “吴学弟,夫为妻纲,这点面子,贤弟妹总卖给你的吧。”俞淞见吴勉不敢保证,不由拿话激他。

    吴勉苦笑道“兰娘让我专心向学,不要沾家中的俗务,所以这柜上之事,我概不插,自然不好指画脚。不过,”吴勉语气一转,拱道“承蒙三位仁兄这么看重祥泰的货品,我一定好好跟兰娘,尽量照顾三位。”

    “嗯,吴学弟可千万别忘了。下一季有什么好货,也提前和我们招呼一下。”俞淞见吴勉语气诚恳,也就松了口。

    三人再和吴勉闲聊几句,便走开了。

    吴勉看着三人背影,笑着摇了摇头,这“梅竹菊”近日在书院里甚是惹眼,凭着一身衣裳倒是出了风头。

    一旁一直闲看的徐淮秀,见三人走远了,声鄙夷道“这三人,不想着好好读书,尽想着附庸风雅,忘了读书人的本分。”

    吴勉听了,笑道“淮秀此言差矣。这世上有千百种人,只要此人不伤及他人,不祸害国家,节之处便由他去,风雅亦不是坏事。何况,他们还照顾了汪家的生意。花也在绣房里面,不定他们身上还有花的一针一线。所以他们花的钱都惠及了你我,怎可不屑。”

    徐淮秀听了,歪头想了会,点头道“吴二哥的有道理。”

    “对了,明天是休沐,吴二哥你要回汪家,顺便和姐提刚才之事吗”淮秀忽然想到。

    吴勉想了想,决定道“回去吧,兰娘忙了好一阵,我很久没见她了。你也可以回去看看花。”

    吴勉并不拘着淮秀,让他得空就可以去看花,但徐淮秀律己甚严,只有吴勉休沐,他才跟着休憩,趁去见花。

    “好啊,我明日要早起,花最爱吃集芳轩的松子黄千糕,去迟了就没了。”徐淮秀兴奋道。

    吴勉闻言心中一动,用拍了拍淮秀脑袋,“叫上我,我也要去。”

    汪宅厅堂内,汪岐兰正在见一早就赶来的汪六。

    看得出来,汪六这一个月的奔走着实有些辛苦,人瘦了一圈,黑了七分,乍一眼看去,如同农夫。当初财叔推荐他时,便他韧性足,踏实肯干。经过这么久的观察,的确如此。六个伙计中,他的差事最辛苦,却不曾听过他有怨言。所幸,此刻他两眼泛光,神采奕奕,显然有了好消息。

    汪岐兰让他落了座,吩咐春桃给汪六倒了茶。汪六有些拘谨的接过了,喝了一口,心翼翼的放回茶几上。

    “姐,我和伍叔他们在附近走了个遍,终于发现有一处地方,和辑里村有七分相似,有山上流下的好水,伍叔仔细看了那里的土,能种好桑。”汪六面带喜色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