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明路
刘芷蔓在马车里咬牙切齿,指扯着丝帕,骨节泛白,似乎要把丝帕扯碎了才解气。
从没有人给她受过这么大的屈辱,她恨不能立刻带着府里所有的护卫和家丁,将汪家所有的店铺都砸的稀碎,让那姓汪的贱人那张如白瓷的脸裂开,让她此生再也笑不出来,唯有如此,方能解她心头之恨。
可是在铺天盖地的涛涛怒气中,一丝惶惑在心底慢慢的生成、扩大,汪岐兰那冰冷的话语,像一根针一样刺在她心里,她凭什么如此笃定她看她的眼神,犹如在看一个不谙世事、无理取闹的孩童,为什么她只是一个商户之女,生于扬州,长于扬州,她所谓的家世在她看来犹如一张薄纸。谁给了汪岐兰这样的底气。
不,她不相信。这一定是汪岐兰的胡言妄语,她要去告诉母亲,告诉父亲,汪岐兰是如何诋毁父亲,诅咒他的前程,她一定会得到她应有的教训。
盐运使司府衙到了,刘芷蔓急切的穿过门廊,奔向后院,母亲此刻应该在她的房间内。
刘芷蔓一把推开母亲的房,“母亲,汪岐兰那个贱婢”回应她的是寂静一片。
“母亲去哪了”刘芷蔓随抓住一个下人问。
“回大姐,夫人去两江总督府了。”下人答道。
刘芷蔓满腔的怨诉被堵在了胸口,闷的很。“夫人回来,立即告诉我”
“是,姐”下人看得出刘芷蔓正气急,应了声后忙退下。
蔡氏回到家中的消息,一传到刘芷蔓耳中,刘芷蔓便拎起裙角急奔而去。
待进了门,看见蔡氏坐着的身影,刘芷蔓奔涌的情绪再也抑制不住,上前跪伏于蔡氏膝上,顾不得铺垫,直直将怨怼之话脱口而出“母亲,你不知道汪岐兰那贱人了什么,她张大人名誉尽失,父亲前途堪忧,还她要是父亲,就把盐运使的位子让给那个卢,卢什么的人”
“你什么”原本闭目扶额的蔡氏猛的睁大眼睛,目光犀利的看过来。
“汪岐兰了什么,她是怎么知道的一些事,你好好的,仔细的把她的话再一遍”蔡氏一字一顿的问。
怎么知道的难道汪岐兰的是真的刘芷蔓的脸瞬间变得苍白,身形一晃。
“快”蔡氏急不可耐。
刘芷蔓张了张口,话声细如蚊蝇,“她皇上对父亲的恩师张言煜大人极为不满,怀疑他植党营私,已收回了所有赏赐。父亲坐在盐运使的位子上,心被抓住错处,弄得倾家荡产,配上身家性命。”
蔡氏一脸铁青,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还有呢”
“还有,她,她若是父亲,就,就”
“就什么”
“将位置交回到父亲的前任那个姓卢的大人里。”刘芷蔓完,如同气球泄了气,萎坐在地,再也没了精神。
蔡氏闻言,没有暴怒,只是楞楞。
刘芷蔓抬头看蔡氏,才发现蔡氏的脸不复往日的飞扬,添了几分憔悴。
“她如何会和你起以上一番话”蔡氏回过神来,问道。
“女儿看她家店出了新衣,觉得喜欢,要买三件,她不允,要按规矩来,只能买一件,女儿气不过,就和她发生了争执”刘芷蔓嗫嚅道。
“唉,”蔡氏长叹出一口气,伸出去将刘芷蔓扶起,“蔓儿,势比人强,这段时日,你收敛着些吧,不要去惹一些猫儿狗儿,等过了眼前这一道关,你再做回你的刘家大姐。眼下,就由他们去吧。”
“不得,这猫儿狗儿的,还真有点来头,还是先躲着点吧。”蔡氏想了想,又补了一句。
刘芷蔓再也忍不住,惊惶的眼泪流出眼眶“母亲,咱家真有汪岐兰的那么危急吗”
蔡氏在外再利害,也是个慈母,拍拍刘芷蔓的,“蔓儿别急,你父亲在想办法,会没事的,啊。”
刘芷蔓慢慢止住哭泣,听从蔡氏的话,乖顺的回了房。
蔡氏望着她的背影,有些心疼。随后,脑海中浮起了汪岐兰的最后那番话。
之前,她去了两江总督府探了探总督夫人的口气。谁料,两江总督府内也不安宁,看那样子,这两江总督也未必能待在扬州久呆了。
“去看看,老爷回来了吗”蔡氏沉思了片刻,吩咐丫鬟道。
“是,夫人。”丫鬟领命急急而去。
刘知远正在书房内,和他的几个幕僚商量当前应对之策。
有敲门声响起。
“谁啊”刘知远有些不耐,他在书房的时间向来是严禁人打扰的,连蔡氏也不例外。
“是夫人。”候在门口的厮回报。
“让她回房等着,我这边事了,自会找她。”刘知远挥挥,没有心情见蔡氏。
几息后,厮回禀“老爷,夫人是要紧的事,等不得,要和你借一步话。”
刘知远闻言,只好起身,让几个幕僚先议,自已到了书房外的一间厢房内,和蔡氏碰面。
蔡氏见了刘知远,直接了当把去两江总督府探的事和汪岐兰的话转给了刘知远。
“她当真这么”刘知远表情凝重。
“是的,听蔓儿,汪岐兰直接,她若是你,便将位子还给卢义昌大人。”
刘知远在房内来回踱了几步。
“汪岐兰,就是那个挣得了御赐牌匾的那个祥泰东家”刘知远止住脚步问。
“是的,就是她。”蔡氏应道。
“看来,这牌匾亦不是凑巧挣得的,这汪家也不知身后有什么人”刘知远思虑道。
“此前,我也问过商会中人,没听她家有什么特殊之处。”蔡氏也困惑不解,若真有什么,此前她也不会对汪岐兰如此不屑。
“罢了,不去猜测了。”刘知远甩了甩袖子,“至少,她眼下的确给我指了条明路。怎么做,我心中已经有了底。”
“夫人先回房吧,辛苦夫人了。”刘知远急着送走蔡氏,回书房去着落后事。
蔡氏知趣的走了,听得身后遥遥传来一句话,“你让蔓儿敬着汪姐些,别再恼了她。”
“知道了,我已交代了。”蔡氏应道,心中一阵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