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在海上浪~

A+A-

    李建成之所以问起房玄龄关于流求的事情,是因为他知道“隋击流求之战。” 他所知历书中,最早关于流求的记载就在此时。 隋大业三年,隋炀帝令朱宽领羽骑尉入海求访异俗。 次年,隋炀帝令朱宽到流求国与之建立宗番关系,遭拒绝,朱宽取其布甲而还。 当时倭国使者,就是那个本来是男人,却叫妹子的野妹子,看到布甲后: “这是夷邪久国人所用的东西。” 历史上,琉球群岛曾长期属于华夏的势力范围。 距华夏沿海的上、宁约00多公里。 直到9世纪中期,琉球群岛才由霓虹国管辖。 始于60年。 那一年。 隋炀帝派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东阳兵一万多人从义安出海袭击流求国。 从高华屿东行二日至郤鼊屿,又坐船一日到流求,从出海到抵达共计月余。 流求人开始时以为来的是商船,于是到军中贸易。 陈棱部队趁登陆,其下有不少东南亚兵,其中有昆仑奴做翻译,宣扬建立宗番关系。 流求拒绝,陈棱令张镇州为先锋,武力攻击,流求国王欢斯渴剌兜派兵抵抗,被张镇州部击败。 陈棱率部队抵达低没檀洞,流求王欢斯老模率兵抵抗,被击败,欢斯老模被隋军斩首。 隋军兵分五路,进至流求首都,此战大捷,虏其男女数千人,满载战利品而还。 隋炀帝大悦,加封陈棱右光禄大夫,张镇周金紫光禄大夫。 这件历史事件,李建成原本就知道的,并不是老鬼执念告诉他的。 毕竟这件事情,对于“李建成”的影响不大,他当时也没有过多关注过。 所以,李建成不知道内情,只能靠着自己的所知道的事情,推论! 朱宽领领羽骑尉入海求访异俗,房玄龄又是羽骑尉的人,现在这个时间点,在国内找不到人。 所以,李建成就算从唐国公府中的杂事里脱身,他也没有第一时间去关注房玄龄。 李建成认为房玄龄应该与朱宽一同在海上浪 当看到房玄龄的那一瞬间,李建成是真的很诧异,同时心头闪过了个猜测。 那就是杨广明面上让人出海访异俗,很可能还带着其他的目的。 那就是像秦始皇一般,派人出海寻访长生不老药。 要知道,杨广的心气很高,有自比秦皇汉武之心。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明了,秦皇汉武算是他心中的偶像。 而这两位帝王,都有寻仙的记录,徐福自是不用,三千童男童女的大笔。 汉武帝也派出了东方朔四下寻访,想找出中所的昆仑! 而李建成前世的昆仑山,正是汉武帝时命名的。 加之记录——“时有建安宋玉泉、会稽孔道茂、丹阳王远知等,亦行辟谷,以松水自给,皆为炀帝所重。” 杨广也是个服用金丹的皇帝。 连给杨广炼丹的道士都有出处——嵩山道士潘诞! 所以,李建成一下就猜到了,房玄龄应该是看出杨广撤销羽骑卫的番号,让其化明为暗,真实的目的,是去找长生不老药。 当然了,搂草打兔子的事情,为了掩饰也可以干。 但寻访长生不老药,绝对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不管找到,还是没找到,下场都不会好。 找到了,很可能被杀人灭口,找不到,那就是办事不力 以房玄龄的性子,看出苗头后,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挣脱困境,遁走升天。 李建成看到房玄龄的时候,以为房玄龄没有出海,在第一时间退了出来,现在才知道,房玄龄出海了不,还囫囵地活着退出了羽骑卫。 让李建成不由更加高看房玄龄不,还好奇房玄龄是怎么脱困的。 对于,房玄龄没有第一时间离开羽骑卫的原因,李建成略一思索,便猜到了原由。 毕竟房玄龄是土生土长的古代人,他可不知道杨广之后做过的事情。 那么多皇帝吃金丹不但没有长生不老,反而中了丹毒,他怎么知道杨广也会入了这条道。 何况在此之前,杨广所做的事情,可圈可点,不是明君,但也颇得人心。 年初的时候,野妹子来隋,杨广借让羽骑卫去访异俗,真是无缝衔接,让人当下看不出问题。 房玄龄这个可怜的娃儿,应该就这样,怀揣着抱负,被忽悠着登上了船 然后,在行程中,以房玄龄的智慧发现问题中介时间早晚的问题。 李建成转念间明白了过来,就在这时,房玄龄的目光带着审视,问道: “功予,你为何要问流求!” 他以为李建成知道了杨广求长生不长药的事情,心里有什么想法。 毕竟这个东西实在是太诱人了。 那么多英明的君主,都没有看破,万一李建成也有这样的心思呢?! 李建成把早就想好的话了出来,眼神淡淡中带着自信: “我不信金丹,不然秦皇汉武也不会死。” 李建成的话让房玄龄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件事情可以是密,毕竟这种东西,万一找到了,必然会引起在惊涛海浪。 除了皇上,只有带队的朱宽才知道 当然了,现在还有自己。 房玄龄觉得自己的嗓子变得干涩,李建成连这种事情都知道了,这段通天了啊! 他干巴巴的问了一句: “你、你怎么知道的!” 李建成自然不可能实话,历书上都记录了,杨广吃丹药,他失笑摇头道: “还不是从你身上看出来的!” 房玄龄诧异地脱口而出: “什么?”他之所这么,是因为李建成的答案与他的设想不同,原以李建成有自己的路子。 但在话刚出口时,他就反应过来了。自己为什么会脱离羽骑卫,这就是最大的疑点。 毕竟,带着皇命出使他国,还可以来个开疆辟土,这可是赚取功劳的好会。 房玄龄不由得苦笑,命运是那么的神奇,对李建成产生了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