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秀才谋反
“还大政于当今!”
在场众人一听这话,先是一怔,等到品过味儿来,大家都颇有些心虚之意。
几个胆的吓得脸色灰白,都想要起身离开这是非之地。就连几个复社中坚的“斗士”也面露为难之色。
虽大家都在奏章上规劝皇帝,让皇帝出面,将太子遣回东宫,但写奏章提建议,属于臣子的进谏之责。只要朱慈烺还在大明的政治框架内玩儿,就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可现在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当今圣上和太子是一伙儿的,虽军权不在当今上,但崇祯父子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矛盾裂痕。
这个时候什么“还大政于当今”,而且还什么解散东宫新军,摒斥太子身边的人奸邪,那可就不是进谏,而是逼宫了!
龚鼎孳是这次集会的领头人,见清流同道都有些退缩之意,心知,大家嘴上不,但对那逆储还是有些畏惧,如果今天不能决断,恐怕士气一散,以后清流的“正气”将无法挽回。
他站出来表示明确支持冒襄的提议,看着众人,高声道:
“我等正人,读圣贤书,为的就是匡正这天下间的正气。文丞相有言,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我们既然走的是正道,就没什么好怕的!我支持辟疆的提议。不过,我有一条要,咱们反的是奸佞,而不是皇储。储君年幼无知,我等臣子只须规劝引导,绝不可妄提废立,做那不忠不孝之人!”
龚鼎孳这番话的十分到位,既给冒襄站了台,又明确了斗争的底线,给自己的盟友们减轻了不少心理上的压力。
礼科给事中翁平仍有些担心,道:“辟疆和孝升兄所言极是,我等读书人决不能坐视太子殿下被奸邪引入邪路。只是,东宫现在被群胁迫,只怕不会轻易交出兵权。”
正所谓,秀才遇上兵,有理不清。朱慈烺可不是光杆太子。且不在开封前线被太子掌控在中的虎大威等镇,就是在这北京城内,就有宁武等人的东宫新军。
这些人可是握着刀把子的!
冒襄对此早有腹案,自信满满地:
“诸位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想必这高平陵之变的典故诸位应该到知道吧?”
所谓的高平陵之变,指的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和曹爽争权一事。
当时曹爽为大将军,掌控魏国军政大权。司马懿知曹爽势大,自己不能和他正面抗衡,不得已,只能装病不朝,主动避让。曹爽以为司马懿重病缠身,不足为虑,渐渐就对他放松了警惕。
魏正始十年正月,司马懿乘曹爽兄弟随魏帝祭扫高平陵之,发动政变。又迫郭太后下令废曹爽兄弟官职。派人送奏章给魏帝,要求罢免曹爽兄弟,一举夺取曹魏大权。
此次政变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曹爽不在京城之内,城中掌控军队的心腹一时之间无所适从,被司马懿一套闪击战打懵了,夺去了京城兵权。
在冒襄的构思中,朱慈烺无疑已经被带入到了曹爽的位置上。不得不,两者此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权臣,都不在京城。而且朱慈烺的处境比曹爽还要被动一些,毕竟开封到北京的距离可比高平陵到洛阳远多了。
翁平问道:“辟疆的提议虽将我等正人比为司马氏那等乱臣,有些不妥当,但也不是不可行。只是此事具体该如何实行呢?”
冒襄道:“此事的关键,还是要争取到陛下的支持!我等只需串联起朝中清流同道,待到明天早朝,以死相谏,不愁陛下不醒悟!”
一到以死相谏,众人不禁大起如释重负之感。
要知道,这可是明代文官们的看家大招。
从朱棣以后,只要皇帝做出了过格的事情,文官们就会在朝堂上集体跪倒,摆出一副如果皇帝不退步,大家就不起来的架势。
这种行径是以死相谏,其实跟以死相逼的意思差不多。
若是遇到朱元璋朱棣这种狠人,这招肯定是没什么用的。实际上,万历和天启两位皇帝也已经找到了克制这一套的办法——躲在宫里,让太监出面去跟文官斗。按这一套应该已经被皇室免疫了,但是同样的路数,对崇祯皇帝却是百试百灵。
前面过,崇祯的特点就是不服且怂。崇祯经常干出不符合文官群体心意的事情,任用文官群体不欢迎的官员,这是他性格中不服的一面。然后文官系统一旦形成大规模的反对声浪,搞出以死相逼的阵势,崇祯性格中怂的一面又会体现出来,经常干出撤回旨意,卖掉队友这种破事。
因为夺营之变后,朱慈烺控制了北京的军权,成为了事实上的当权派,这就导致文官们下意识地将朱慈烺当成了皇帝,并认定了以死相逼这一套对朱慈烺这种杀伐果决的主儿是没用的,几乎都快忘了这套看家本事。
可是冒襄的话点醒了大家,朱慈烺虽然是实权派,但名义上的皇帝还是那个好欺负的崇祯啊!
在场众人都是人精,之前不过是思维进了死胡同,现在被冒襄一语点破,顿时醒悟过来,连声道:
“对啊,我等可以在朝堂之上死谏陛下!”
“嗯,这是我等正人之责啊!”
“我们可以逼迫,不,是死谏陛下,让陛下解除那几个东宫军将的军权,然后再下旨逼令东宫回宫!”
“现在太子不在,那几个将一见到陛下的圣旨,还不乖乖交出兵权?”
一时之间,花厅之中的气氛又热烈了起来,“君子”们无不摩拳擦掌,仿佛得胜就在眼前。
然而在这众人之中,督察院佥都御史,王平海却显得颇为不和谐,摆出一副忧心忡忡地面孔,道:
“诸位,这样做是不是有些不太妥当。我觉得,咱们死谏陛下,让陛下令太子回宫是可以的,但是趁东宫不在,解除东宫的兵权,恐怕有些过了吧。”
让太子回京,这事儿还可有转圜的余地,可要是擅自夺太子的兵权——这自古有甘心被夺取兵权的权臣吗?
然而在场众人却不这么想,在他们看来,他们只是死谏,又没有死逼,解除东宫武装的命令是皇帝下的,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更何况,现在太子不在,皇帝的旨意谁敢不听?难道那几个将还敢抗旨不成?
“安民(王平海字),我等行事皆按国朝法度,又有何惧?”
“对啊,你该不会是胆怯了吧?”
王平海见众人丝毫不理会自己的劝阻,心知多也是无益,只得表示自己绝无胆怯之意,明日也要随众人一起死谏圣上。
众人被冒襄的提议鼓动地信心满满,又商议了一些具体的细节后,各自散去不提。
这王平海是浙江人。虽然出身江南膏腴之地,但却出身自贫苦人家,之所以能考中进士,靠的也是自己的天资和勤奋。因为出身贫穷,虽然王平海努力地想要融入东林的圈子,但却并不被“正人”们真正接纳,算是个边缘人。
毕竟,人家喝一顿花酒的钱就是他一个月的日用花费——总不能老让人家请客吧?
因为出身贫穷,王平海平素为官一向谨慎微,生怕得罪了上司和同僚。本来依照王平海的性格,像今天这种有着犯上嫌疑的集会他是不会参加的,但是不来的话,又怕被同僚们孤立,只得勉强参加。
在回去的路上,王平海越想越觉得不对。以他的见识来看,太子现在羽翼已成,东宫军更是牢牢把控了皇城内外,怎么会仅仅因为皇帝的一张圣旨就乖乖交出兵权?
他暗自嘀咕道:“这事儿万一要是败了,可就是滔天大祸啊!我家里的老子娘辛辛苦苦供我出来做官,可不是为了给家里招祸的,不行,这事儿我不能掺和!”
嘴里念叨着,心里边就在想,明天就推自己病了,不去上朝,想来谁也不出什么吧?
本来王平海已经打定了主意,明天就自己生病不上朝,这事儿就算过去了,可是他的胆子实在是有点,不知怎么得,就想起了国朝太祖朱元璋来。
很明显,这事儿要是按照太祖的性子,除非自己主动告变,不然今天参会的有一个算一个,都得诛九族!
这么想着想着,王平海本来往家里方向迈的步子,不自觉地拐了个弯儿,转向了皇城方向——他要去东宫军告变,将功赎罪!
这一路上,王平海脑子里不停地脑补太子带兵杀回京城,将自己抄家灭族的场面,不禁越想越怕,脚步越来越快,等到了皇城门口的时候已经几乎是跑一般。
“快,快带我见你们主官,我要告变!”王平海好容易到了大门口,对把守城门的东宫士兵急声道。
守门的士兵一见来了个摇纸扇的相公,不禁有些诧异,但见这人什么告变,知道是有大事要发生了,当下不敢有半点儿迟疑,赶忙将王平海带到西苑大营。
朱慈烺之前有鉴于四勇营被仓促间夺营的反面案例,特意强调,自己不在京师期间,大营必须要同时有两名高级官员值守。而且不论昼夜,任何人不得擅入军营,如有违抗,格杀勿论——当然,如果是自己的亲爹崇祯皇帝的话,面子还是有给的,其他人可以杀,自己的老爹关押起来就是了。崇祯不是朱棣,朱慈烺可不相信,崇祯能为了夺自己兵权亲自带队硬闯。
刚巧,朱慈烺率大军返回的消息已经先朝堂一步,送到了西苑大营,宁武,高图,魏川等人接到消息后正聚在一起开会,商量如何为第四团的弟兄们开庆功会呢。
宁武一听有人告变,赶忙让人把王平海带进来,当面询问。
等到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宁武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吃惊。
他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瞪着眼睛,摊开双,对着高图和魏川道:
“什么,那帮秀才竟然敢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