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人生自是有情痴
这些本来是洛英华想的话,但是他却无法开口,他清楚的知道他和宁疏朗之间隔得是什么,他没办法不要脸的只顾自己出那样的话来。
空气就这样静默了,气氛突然静谧,两个人之间只能听到互相喘气的声音。
不知这样过了多久,洛英华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一样:“好,我知道了。”
宁疏朗有些惊讶,不过好在夜色黑暗,她的目光晶莹消逝在黑暗中,她似乎没想到会得到洛英华这样回答,她的心里竟然隐隐的有些不安。
她想开口问,可那身影却突然消失,只余下一阵风,融入在这夜色之中。
隔日一早,广勤王的义女要招亲的消息已经遍布京都,有很多富家公子哥为了搭上广勤王这条大鱼,纷纷的去了管家那里报名,排面可谓是空前绝后。
哪怕是京都名媛柳嫣嫣当年出嫁时也没有这样的排场。
而这万千公子中,有一翩翩公子,一袭白衣,身上传来隐隐的药香,单单是吸入他身边的空气就有一种安神的感觉。
他的出现吸引了周遭很多竞争者的注意力,他们不知这是哪家的公子哥,但却都躲得远远的,因为在他身旁站着有种压迫感,总觉得比赛还没开始就要输了似的。
很快,管家站在那绣楼上,看着下面一众云集的少年青年们,高声道:“大家还请安静,下面由我们王府的家仆们给大家送去今日的考题,我们今日比文,大家按照抽到的题目来作答。”
就在这时,人群之中突然有一个笑容可掬的脸凑到了那白衣男子面前:“这位哥,你是哪家公子?怎么从前在京都从未见过你,觉得好面生。”
白衣男子报以不失礼貌的微笑:“江湖中人。”
“江湖中人?虽然我觉得你可能会赢,但是在这种地方没有身份背景”公子完后摇了摇头。
白衣男子丝毫不在意:“不是郡主选亲吗?更何况所有的答题都是匿名的,所以只要心意相通,何来身份背景一?”
公子听他这风轻云淡的语气,突然间很是佩服,并且一边懊恼自己怎么就做不到这么洒脱。
不过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公子对白衣男子很是崇拜:“你的也有道理,我叫阚泽,你叫什么?”
白衣男子没有看他,目光全都放在了绣楼上角落里的那道橙黄身影上,漫不经心的回答阚泽:“洛英华。”
“原来是洛兄,那洛兄抽到的是什么题目?”
洛英华展开了中抽到的题目,嘴角稍稍勾了勾:“人生自是有情痴。”
阚泽看了看他里的题目,上面明明写的是‘何为情?’也不知这洛英华的是什么。
每十人抽到的是相同的题目,在广勤王府家仆的带领下,这十个人分别成了一组,一共竟有十组人,而这一百人都是经过广勤王府精挑细选的,还不算上那些报名后却不符合的人。
看来这广勤王的义女是个拿的香饽饽。
洛英华看到这架势后,暗自叹息,看来自己的竞争对还真不是一般的多,若是不好好的努力,怕是要被淘汰了。
他想着,暗暗攥紧了中的题目。
他们被带到隔间,各自作答。
此时的绣楼上,广勤王兴趣大好,看着这些京都的青年才俊,面上带了些笑容,虽然他知道大部分人都是冲着他广勤王的名号来的,但是这也明宁疏朗面容姣好,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人。
他看了看身旁的宁疏朗,感觉她好像是有心事的样子,“宁儿怎么了?可是哪里不舒服?”
“多谢义父关心,宁儿无事,还要义父为宁儿操劳,真是罪过。”
“趁着本王还有些能力时,想为你寻个好人家,你也不了,总得看着你嫁出去我才能放心。”广勤王没有后代,唯独把这个救命恩人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的爱护。
宁疏朗总是能在广勤王的身上看到自己父亲的身影,想到父亲的一瞬间她的眼眶便又红了起来,她已经忍耐过很多次了,她以为这次可以和以前一样能忍住的,但是她失算了。
她高估了自己的控制能力,在广勤王面前失态了。
见她眼泪止不住的流,广勤王以为自己错了什么话:“你看本王这把老骨头,话也不好,让宁儿你伤心了。”
“怎么会呢!宁儿只是想起了父亲,义父对宁儿太好了,您这样宁儿怎么舍得嫁出去!”
宁疏朗突然间觉得自己这样就好像是在和父亲撒娇一样,可她清楚的知道父亲已经不在了。
她接近广勤王是想要为父亲报仇,可她却突然间觉得自己下不去了。
“你这傻丫头,哪有姑娘家长大了不嫁人的道理,更何况你以后顶着的是广勤王的名号,谁要是敢欺负你,本王定将他的脑袋扭下来!”
宁疏朗被他信誓旦旦的样子逗笑,仿佛忘了刚刚的悲伤。
广勤王也是借此会转移了话题,将目光放在下面的一个个的隔间里:“宁儿你可有看好的人家?”
宁疏朗看了看下面模糊的一片,自从父亲死后,她哭了很久,也是不久前她才发现自己的眼睛看远处的东西竟然如此模糊。
她是医师,可治的了别人,却治不了自己。
“义父,这相隔这么远,宁儿哪能看的清楚,还是等他们答上了我出的题后再吧!”
可宁疏朗不知道,她从这里看不清下面,下面却是清清楚楚的能看到她,尤其是在最中间的隔间里。
洛英华抬头,看到宁疏朗眼角闪烁着泪光,他的心里一抖。
这个时候,他多希望自己看的不要这么清楚,他的眼睛,是宁疏朗治的,他欠的太多了,要怎么还啊!
尤其是这个时候,明明知道她哭了,却没办法给她一个安慰的拥抱,这种无力的感觉令他有些颓然。
没过一会后,时间已经截止了,王府的家仆们把所有人的作答纸都收了回去。
然后一一记录在册后,呈给宁疏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