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最佳时机
然而,就是在如此“我能理解你”的表情之下,郑芝龙心里想得却是另一件事情,杨天生和陈衷纪二人的身死,使得李魁奇的处境十分不妙,内部不稳,人心惶惶,随时都有分崩离析的可能。
那么,随着钟斌等人的离开,一下子拉走了数千人,带走了十八艘大鸟船,无异于给李魁奇沉重一击,使其实力为之大损,使得李魁奇原本不妙的处境,将会愈发的不妙,而且,还是不断的恶化。
因此,钟斌的离开,就是雪上加霜,无异于将李魁奇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乃是建立在李魁奇察觉到钟斌的背叛。
这个时候,郑芝龙能够想象的到,一旦钟斌离开的消息传开,李魁奇余下的那些部众知道的话,李魁奇的队伍将会立即处于滨临崩溃的边缘。
也就是,若是现在就去攻打李魁奇的话,对方根本就不堪一击,恐怕连组织人都很难。
渐渐地,郑芝龙的心思活络了起来,已经意识到,现在正是出围剿李魁奇的最佳时,一旦对方反应过来,知道了钟斌拉走队伍,势必会使出浑身解数,稳定人心,收拢兵力的同时,出于稳妥和安全考量,一定会转移老巢。
李魁奇也是一个海上巨枭,在海上闯荡的时间并不短,为人虽然狭隘,但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处理好一些突发事件,就算是处理不好,还是懂的断尾求生的道理。
一旦发现局面不可控,形势危急,李魁奇一定会带着心腹部众逃离,保住命要紧。
然而,此时的钟斌,就像打开话匣子的话痨,一发而不可收拾,满脸都是追忆之色,语气充满痛惜的同时,更是感慨万分,一副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态。
“郑兄,遥想当初,咱们兄弟是何等的威风?叱咤于东南沿海之上,几乎控制了整个海上的商道,商船直达南洋诸国,又与倭人有生意往来,实力不断壮大。尤其是结拜之后,组成了十八芝,就连那些洋人也要退让三分,轻易不敢掠其锋。”
“而现在,十八芝的兄弟,投降朝廷的投降朝廷,自相残杀之下,死的死,伤的伤,归附洋人的归附洋人,原本的十八芝海上联盟,早已是分崩离析,不复存在。”
“李国助、何斌与郭怀一投效了荷兰人,刘香成为了佛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的代称)的买办,杨天生和陈衷纪死于李魁奇之。”
不知道是因为不耐于钟斌的絮叨,还是思路已然清晰,权衡好了利弊,现在乃是出的绝佳时,可以一举剿灭了李魁奇,郑芝龙终于不在保持沉默,打断了钟斌的讲话。
“钟兄,关于以往的那些事情,咱们以后再聊,你还是先带为兄前往李魁奇的盘踞隐藏之地。”
“呃——那个——这个——”
看到钟斌有一些迟疑的模样,似乎是顾忌着什么,郑芝龙随之又循循善诱起来,不无提醒的道:“如果能够剿灭了李魁奇,除去这一海盗,你我兄弟二人,等于又为朝廷立了一大功劳,回去之后,皇上与熊大人势必会有更大的奖赏。”
“这样的话,有着这份功劳,为兄不仅能够扬眉吐气一番,也能提高老弟你在朝廷的印象,将来也能更好的发展不是?”
“嗯”
钟斌依旧面有迟疑之色,沉吟了一下,似乎是下了很大的决定,重重一点头的同时,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之意,沉声回道:“好吧郑兄,兄弟我这就带你去!”
不久之后,郑芝龙的水师与钟斌的船队汇合一处,但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开始扬帆起航起来,加快行进。
看着头前带路的钟斌船队,郑芝龙的神色才是恢复了平静,并没有任何的言语,而郑芝豹却是满脸的不屑之色,撇了撇嘴,颇为嘲讽地道:“大哥,现在看来,钟斌并没有那么讲义气,好像生冷不忌,并不在乎那个禁忌,嘴里口口声声的不情不愿,但行动明了一切,恨不得立即灭了李魁奇,不过是三言两语,一口答应了下来。”
“而且,从他现在的表现来看,钟斌之所以不答应和咱们里应外合,一举灭了李魁奇,恐怕不是因为‘义气’二字,而是他担心,起义不成,反被李魁奇给灭了。”
“还有就是,现在这样做的话,对他最有利,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他的实力,又能捞到一份功劳,危险的程度也能很多,可谓是算盘打得叮当响,精明得很。”
就在这时,似乎想到了什么,郑芝豹忽然停顿了下来,望向钟斌等人的船队,带着几分怨毒之色,恨恨地转而道:“当初,如果不是他钟斌与李魁奇降而复叛,咱们郑家又何至于落得如今的境地?处境也不会那么的尴尬,让朝廷猜忌不已。”
郑芝豹还想,现在灭了钟斌,以己方的实力,有着那些强大的火器,在如此距离之下,即便对方占据着战船的优势,但也有着十足的把握,将其一举全灭,己方也不会有太大的伤亡。
但是,一想到还要钟斌带路,寻找李魁奇的老巢,也就忍了下来,没有,毕竟,了也等同于废话,毫无疑义。
这个时候,听到郑芝豹的最后一番话,郑芝龙却是暗暗摇头,颇为的无奈,心道:“五弟的想法还是过于简单了,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郑芝龙能够想象得到,就算没有李魁奇导演的那件事情,朝廷也会对郑家忌惮非常,也会采取非常措施,严密监视一些人的家人的同时,更是会在郑家军上面打主意。
毕竟,就算除去李魁奇和钟斌等人的船队和部众,郑家军还有万余人,船只近千艘,如此规模的军队,却不在朝廷的掌控之下,而是由郑家所有,朝廷要是没有动作才怪。
李魁奇等人的降而复叛,只是给了朝廷一个由头,只是一个引子,一个针对郑家的切入点。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当头棒喝,给朝廷敲响了警钟,不能任由郑家军那样不管。否则的话,与养虎为患何异?
遥想归顺大明之时,尤其是提出了那个条件,依旧率领原部,郑芝龙就有了这种心理准备,迟早有一天,只要崇祯是一个明主,是一个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帝王,迟早要对郑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