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兄弟阋墙
袁绍似乎已经山穷水尽,然而,老天爷却想在给他一次会,所以,变故发生了。
起这个变故,倒要先袁绍的儿子。袁绍有三子,袁谭,袁熙,袁尚。其中袁谭虽为长兄,但无甚大能。次子袁熙腹有韬略,能文善武,但为人刚直,不屑虚与蛇委,所以不得袁绍器重。袁绍偏爱其三子袁尚,此子轻佻有文采,风度翩翩然若谪仙下凡。
魏郡危急之刻,袁谭自邯郸大败后回转魏郡,恭谨的守在袁绍的身边,帮不上什么忙,反而惹得袁绍非常恼火,而恼火的原因无外乎怨恨袁谭丢了邯郸。
袁绍的希望从未放在袁谭的身上,他寄希望于远在信都的三子袁尚,他以火速派人突出重围去给袁尚报信,令其即刻抽调幽州之兵前来解围助阵。
袁绍相信袁尚不会辜负他的重托,袁尚也确实想领兵来救,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关键时刻,袁尚却遭到了甚不得袁绍器重的袁熙的阻拦。
要这袁熙可是了不得,其虽不得袁绍器重,也没有什么实权,但他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要求。袁绍不喜欢他,他便尽量少出现在袁绍的面前,袁绍又什么地方做错了,他不敢去进言,却每每在暗中替袁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作弥补。
比如虎牢关兵败后袁绍降罪于沮授和逢纪这件事情,袁熙明白袁绍做错了,也明白袁绍不会听从他的劝而改进,所以,他能做的只是在沮授和逢纪被押送到信都后,尽量给予沮授和逢纪更好的优待,令其二人虽处牢狱却不会受太多的苦。且,他每日都会前去拜见,风雨无阻,拜见的时候,每每从弟子之礼,宽慰二人之余也不忘向二人请教。
之前的沮授和逢纪,并没有对袁熙多件注意,他们如袁绍一般,将大部分的目光放在了袁尚的身上,而之前的袁尚也对他们非常恭敬。患难之际见人心,眼下他们二人锒铛入狱,袁尚却连面都没露,反而袁熙却处处维护二人,如此一来,二人在感激之余避免的要想,要是袁熙能够继承袁绍大业那该多好啊。
这个念头一旦滋生,便再也难以忘却。待到朝歌和邯郸兵败,二人即刻认识到袁绍大势休也,于是乎,二人不免将全部的希望放在了袁熙的身上。
是以当袁熙对二人袁尚已经从幽州调来了七万兵马,准备出征魏郡解救袁绍的时候,二人踌躇半响,逢纪还是开口道:“二公子,万不可让三公子领兵出征魏郡啊,那是一条不归路啊。”
沮授叹了口气,没有话,其表现出来的意思明显是认同逢纪的法的。
袁熙大惊失色,忙问道:“两位先生何以如此?”
沮授答:“姬溪和曹操何等奸诈,焉能对幽州的救兵没有防范,是以我可以断定,姬溪此时定以占领了魏郡之北的所有要道,也定早已布下了天罗地,三公子贸然出征,定会落入姬溪的陷阱。这是围魏救赵之计啊,其险恶不可不防啊。”
对沮授的话,逢纪大为赞同,而袁熙越想越是觉得有可能,看的出来,袁熙的忧心是真心的,可他的无奈也是真的,因为他觉得自己阻拦不了袁尚的出征,是以,袁熙一时间百感交集,却默然不语。
袁熙的困境沮授和逢纪当然清楚,不过,二人既然决定对袁熙这番话,当然是早有计较,不过这计较有些惊世骇俗,二人一时间不知该从何开口。
不过,二人到底是当世大才,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良久,沮授终于开口:“为今之计,当果断舍弃冀州,结盟乌桓,进取并州。如此,姬溪首尾难顾,必回援并州,主公可趁此会再取邯郸,与魏郡守望互助,来自曹操的压力必定大大减。姬溪和曹操四面皆敌,久之必退。”
沮授的计策,看似中规中矩,希望很大,但其实三人都知道,袁绍能不能守到姬溪回援并州并不能确定,若是袁绍再次没守住,那么便只有固守幽州一图,然而不管怎么,总比袁尚贸然进兵全军覆没,以至于己方再也没有任何会要强的多。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行此侧,两点是必须的,第一,不能再管袁绍的死活,第二,必须发动内变,将主导权从袁尚的中夺过来。而这两点,都势必将袁熙推上大逆不道的风口浪尖。所以,对于袁熙会不会听从建议,沮授和逢纪没有丝毫的信心。
在二人期盼的注视中,良久,袁熙狠狠的一咬牙,悲切的道:“我袁家四世三公,忠于大汉久矣,先奸臣当道,我父误中奸臣之际,命在旦夕,为子者当舍生取义,然为臣者却必须以大局为重,故,袁某只能选择不孝啦。”顿了一会,似乎是想让自己从内而外的认可这句话,而后,袁熙的神情恢复了平静,继续:“请两位先生教我。”
沮授和逢纪对视一眼,暗子叹了口气,他们自己也不清楚是希望袁熙答应还是不希望,因为他们是因为袁熙的正直守义而选择相信袁熙的,可当袁熙答应了此等不孝之举后,袁熙还是那个正直守义的袁熙吗。
二人心情复杂,可眼下的时局,是没有回头路可言的,于是乎恶人强自按捺心境,将已经准备好的二级侧和盘托出。
首先,要废除袁尚的地位,是杀是囚,二人没有明,全凭袁熙自行决定。此一点不难,袁熙只用了一顿饭的功夫便解决了。与沮授和逢纪见面的第二日,袁熙已为袁尚送行为名将袁尚请袁尚过府一聚。对袁熙这个二哥,袁尚是看不起的,而也因为看不起,所以袁尚从未对袁熙有过防备,所以,袁熙轻而易举的拿下了袁尚,将之囚禁在府。
此时的信都,实际上是控制在袁尚的下,挟持了袁尚,便等于控制了信都。而后,袁熙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将沮授和逢纪接了出来,为他继续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