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 战场(应容结局)
去往云南的路途不算十分遥远,因为大大小小的战场他都已经随应南暄去了个遍,这一次的战役他很清楚,南蛮孤注一掷,战场会十分惨烈,不过南蛮并不知道大燕有了粮草来源,对于大燕来说,这一个最有利的条件,但是一旦这个条件掌握不当,这场战役将会持续很久,而他的身体已经不能允许他走太多的路,花费太多的心血。
路途上,应南暄顾虑他的身体,所以用的都是软轿,尽管这样会让颠簸变得轻一些,可这依然没办法阻止他的身体持续的衰弱。
应南暄和宋红菱在这一路上都相对无言,作为首领的应南暄不能在军队面前和一个女人太过的亲昵,否则很容易让军心涣散,失去了原本有的斗志,就算应南暄对宋红菱是真心真意,可未必宋红菱就能够放弃心中的执念,应容摇头轻笑,这样一对不愿意坦诚相对的男女,实在是像极了之前的百里长殷和应七七,想到了应七七,应容不禁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浅笑,她总是觉得应七七这个丫头心里总有着他所不能了解的事情,他一直都没有想明白应七七对百里长殷的想法,有的时候他觉得应七七在抗拒百里长殷,但是又情不自禁地靠近百里长殷,就像是宋红菱对应南暄,但他实在不明白,应七七拒绝百里长殷的理由会是什么。
从前,他在应家安插的眼线完全性的忽略掉了这个怯懦的四小姐,可是在一次夏侯凉和生死门百里寒风的追捕之中,回来后的应七七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当时远在云南,听到这样的消息,也没有过于放在心上。
直到他随着应南暄回到京城,才发觉应七七的种种传闻,与从前的应七七全然不一样,甚至可以做完全换了一个性子,变了一个模样。
他才真正的对应七七做出了各种的试探和暗访,确定应七七对应南暄没有危害之后,他才松了口气,不过他却发现了应七七别的事情,他并不认为一个人的性情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改变,更何况还是常年都在他监视范围内的应家,他的眼线绝对不可能放过任何一个漏洞,然而应七七渐渐成为他不可预料的变故。
应南暄和应七七之间的兄妹之情日渐深厚,他也不得不对应七七关爱有加,应七七总是能笑的狡黠,虽然在他的眼里,应七七做的不过都是一些跳梁小丑的把柄,就算有的时候高明了一些,但他并不认为这一切都是应七七所想出来的,在他的调查中,这一切都是京城里的殷王爷百里长殷所为,可是应七七和百里长殷并没有见过多少面,他开始怀疑他的眼线是否被应七七所蒙骗了,可是这些眼线都是在很多年前埋下的,就算是应七七再怎么有能力,也绝对不可能从八九岁的时候开始伪装自己的言行。
最后,他得到了一个结论,应七七并不是真的应七七,只不过长得一样,但灵魂却变了,这个结论的确让人觉得惊世骇俗,但是在应容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事可以说不的,所有的结论排除出去的时候,他觉得只有这么一个结论能够站得住脚。
他开始有计划的接近应七七,想要查看应七七的身份是否有问题,或者应七七可能是百里长殷在应家的眼线。
可是逐渐他发现,应七七的身上并没有他所担心的因素,应七七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可是在她的身上,应容却看到了别的女子所没有的东西,应七七时而疯傻可爱,时而又狡猾的像一只狐狸,很快他就觉得应七七在他心中的份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变得越来越重。
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原本不应该在应七七的面前流露出对四姨娘的情感,可是在应七七的身边,他却忍不住流露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哪怕只有一瞬间,他都觉得自己不可思议,他做了一件很不正确的事情。
应容无奈的苦笑摇头,他不应该在现在这样的情形下想应七七的,路途不算太过遥远,但这一段时间里他需要考虑南蛮和云南战场的天气和详细的地段,否则这一场战役实在是难打。
应容剧烈的咳嗽起来,飞鹰很快地冲进了软轿,手里拿着一个瓷瓶,平静而略微焦急地说:“吃药。”
应容摇了摇头:“这是最后一颗,只能在十天之后服下。”
飞鹰皱眉:“你为什么不多带一些?”
应容淡淡道:“没有用,我吃的宜体丹已经侵入五脏六腑,再多的药都救不回来。”
飞鹰攥紧了瓷瓶,冷冷道:“如果你不用余峥的身份入宫,你还能再多活两年。”
应容摸了摸飞鹰的额头,道:“我布的棋,在我死了之后才能生效,你要替我在南暄和她的身边,替我看着七皇子登基。”
飞鹰将药瓶放在了应容的身边,应容似乎觉得累了,躺在了软轿里昏昏沉沉的睡着了,这一天他睡的很熟,这几年来他很少做梦,今天他却做了一个长长的梦,从出生到现在,过了许多的年月,有了很多的日子,他自认聪慧,能算计天下人,却没有能力让自己多活几年。
他把应七七送入花轿,他的心轻轻抽疼,他并不可以与妻子携手一生的良人,他并没有能力给应七七一切,他能做到的只是默默的守着,夏侯凉生性凉薄,夏侯穆生性洒脱,太子夏侯廷庸碌无为,唯独七皇子夏侯栾可以得天下。
他最后能做到的,就只能是帮助夏侯栾登基为帝,这样,应七七和百里长殷才可以长厢厮守,前路的坎坷才会变得更少。
半个月后,应容静静地躺在帐篷里的薄床上,云南的天气还很冷,飞鹰站在他的身前,应容淡淡道:“我死后,要替我守护她和南暄,直到……”
应容的声音渐弱,飞鹰蹲在应容的面前淡淡的说道:“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