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韬光灭迹,祸福所依
一秒记住本站:9想到靠近向梁康的危险,李香香恨不能直奔梁宅,但理智还是按捺住了情绪的冲动。
“香香姐,婉儿赶时做些糕点,明个看望梁公子”董婉儿遗憾白日带的糕点因为食盒落地
导致梁康无法品尝。
李香香看望梁康的心思比董婉儿更加的迫切,人却摇头:“梁公子无碍也就少了担心,这些日子是怠慢了不少的客人,妈妈不,但意见终归还是有的”
董婉儿也知道因为三番五次到梁宅疏忽了慕名而来客人,一次两次,妈妈也是由着自己,但次数多了,终归影响霁楼生意,这会让妈妈不快活。
“好了带梁公子看看秦淮河已经脱籍,有才学的昔日红牌”董婉儿争取。
李香香声音清淡:“凡事要择轻重,如今梁公子受伤未愈,静心修养才是当务之急,有什么比梁公子安心养伤更为重要,已经向巡检司差信,也会有人照顾梁公子,婉儿就不要担心”
董婉儿无法辩驳,终归被李香香服。
应天府锦衣卫卫所;
建筑恢宏却又处处带着肃穆的格调,夜色袭来,华灯初上,城市的灯火从卫所蔓延向应天府大街巷最终在霁楼区域成为繁华。
不断有飞骑来往,缉拿、刑侦的缇骑甩镫下马脚步匆匆的进入,也不断有缇骑急奔而出上马踩镫驰骋而去。
院落中古树参天,枝叶摇晃,房间内案几古朴,人影绰绰。
“黑衣刀客刺杀巡检司向雁”
缇骑汇报而来的信息并没有让顾怀安产生太过于震惊的表情,脸上只是思索的意味更重,两侧狄晋、厉牧阳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就更加复杂一点。
“梁康有什么举动?”
“巡检司派遣十二名弓兵,六人被遣返,祝馗依旧逗留在宅子,没有其他动静”负责监视的缇骑汇报。
“能沉稳如斯,这个梁康不简单,向雁被刺定然会送往巡检司伤治,直接到巡检司询问详情”阴沉着五官的厉牧阳建议。
顾怀安视线向窗外扫了扫,闭上眼睛:“都不简单,刺杀发生在暴雨期间,这是宅子周边监控出现破绽之时,是该走一趟巡检司。”
应天府外梁宅;
树影幢幢,遮蔽了半边淡漠星光;
苏醒的向雁言语微弱,意识却相当清晰,逻辑明了的向梁康、祝馗道出了柳树林遇刺以及脱身的前后经过。
黑衣男性刀客刺杀,随后又是不明性别刀客出现以凌然之势攻击向先前刀客,但除了向雁的刀伤证明了曾经所发生惊骇一幕,一切又宛若从来不曾存在过。
宅子没有任何的被波及,院内墙外被白日的暴雨冲刷的一澄如洗。
夜色如水,窗外落下一地蛙声和虫鸣,处处洋溢着一股和谐的相安。
事情却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梁康镇定是能感染影响人,不仅仅是多董婉儿,对祝馗等人也是。
董婉儿对梁康是发自肺腑无条件的信任,祝馗等人的信任则建立在梁康骇人的身以及后续兼职巡检司操练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当中。
“宅子弓兵不能耽误操练,要调换,三日一期,但要稳妥做好一件事情,每次弓兵调换时增加数名工匠,工匠弓兵扮相后进入,要谨记一点,不仅仅是巧,还要可靠,其他的事情一切照旧。”
“明白”祝馗点头。
“这次是波及了向雁,辛苦了”
向雁身体稍动就被梁康势制止,尝试起身无果,很虔诚道:“是公子救了向雁,如果不是训练导致本事提升,是断然架不住刀客一击。梁公子已经深得嵇大人赏识,年末巡检司考核圆满,嵇大人有功升迁,有大人保荐,公子在巡检司正职易如反掌,还指望跟随公子学习本事。向雁不才,愿效劳与公子鞍前马后。”
祝馗点头表示赞同:“大家是诚心钦佩公子,上元巡检司已经在应天府八县巡检司中无出其右,梁公子居功首位。我看结郭威之案,梁公子就有正职的可能,梁公子才能我等都是知道,心服口服。再了,嵇大人已经口谕梁公子全权调配我等,公子就不要推辞、客气。莫是受伤,赴汤蹈火也是愿意的。”
言到此处,梁康再无推辞;
很多事情都无法预见,也因为这种无法预见的存在,人生才充满了变数,向雁的被刺杀迫使梁康需要审时度势做出改变。
暴雨洗涤了所有的痕迹,梁康也如若无事,城市内外的生活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转。
晨光熹微,应天府复活,行人商旅来来往往,贩的吆喝声、鸡犬声、辘辘的车轮声交叠在一起,宅子外的河道也传来划桨声。
向雁首先被被祝馗护送向巡检司疗伤,随后折返的祝馗负责工匠鱼目混珠的进入。
宅子部署关,梁康并不想让卫所知晓。
上午时分,两名锦衣卫缇骑策马而来,持画像。
画像是梁康同顾怀安交谈时根据拼凑起来的信息由卫所人员描绘而出,五官方正,注重的是体态层面,紫衣女子形体特征早就被梁康歪曲,画像中的女子丰腴,倒是接近养尊处优的贵妇。
看着画像的梁康确实无法将画中人同柳林遭遇的紫衣女子联系到一起,但口中却赞叹着微妙传神。
内心也着实苦闷,被人刺杀,还要想尽办法为凶遮盖事实。
月沉西山,日出东方,周而复始,一切平静。
一周后梁康伤势渐愈,巡检司疗伤的向雁也恢复了元气,期间卫所厉牧阳、狄晋看望过向雁并询问了柳树林交的细节。
宅子内工匠不断按照弓兵的轮换进入,工程进度没有丝毫影响,工匠的领悟能力和制作水平还是给了梁康惊喜,各种巧夺天工又充满杀的关开始出现在宅子。
平静之中也有波澜,这个夏天,一曲‘菊花台’和“沙洲令”开始汹涌的在秦淮河传唱开来并成为无数文人墨客褒贬不一的对象。
首先被大范围传唱的并不是“菊花台”,而是‘沙洲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