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谁是你媳妇儿
读书人切忌出头,都讲究中庸之道。
你倒好,上来就要回答外面的百道题目,这是没有把我们放在眼里呀。
这么狂妄的家伙不打击你打击谁!
钱墨见众人如此,也不好什么,如果自己硬是要给他通过的话恐怕会得罪一大片人。
“我看呐,还是请马公子进来给咱们他这句话的道理,不定能有一番新奇的收获。”马周献书在先,使得钱墨对他的印象极好。
听钱墨这么一,众人自然不好反对。
于是正在马周准备让陈子燕写第三道题目答案的时候一个差役风风火火的跑了出来,一脸不爽。
看着驾驶,自己还要多跑几趟呀。
大哥,您倒是出风头了,我的腿都快跑断了。
怎么看马周怎么不顺眼。
哀怨的眼神连陈子燕都看出来了。
“不知道差官大人有何见教?”马周看到哀怨的差役一直盯着自己,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
“县令大人有请。”
“哦,不知县令大人叫我何事?”
何事?你丫自己做的什么事儿自己个没个数儿啊!
这福满楼里面都快把你骂死了,你还在这里气定神闲的。
“刚才那句策论大人很有趣,让你进去讲解一番。”
现在差役对马周话还不敢动气,他也看出来了,这县令大人好像对马周很敢兴趣呀,万一县令大人觉得此人是个可造之材呢。
读书人,还是不要得罪的好。
人家现在无权无势,不代表以后没有呀。
还是现在结个善缘的好。
外面的人听到差役这么也是众纷纭,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看好马周。
“我看县令大人是生气了,估计是叫马周进去挨训呢。”
“我想也是,他这道题回答也太不像话了。”
“我觉得这句话有点意思呀。”
“有点意思?来来来你和我,这该怎么解释?”
“嗨,我也就是这么觉得,我要是能的上来,我早被请进福满楼,还用在这里和你瞎逼逼?”
“我看是凶多吉少。”
“我再赌一次,如果马周这次没事,我现场吃屎。”
“这位吃屎兄,你能不能文雅一点?这里还有女子在场呢。”
“切,知道什么叫大丈夫不拘节呢,就是我这样的。”
“来来来,你这个大丈夫给我表现一下吃屎。”
陈子燕拉拉马周的衣袖:“这下怎么办啊,县令大人八成是被你给气到了,不然不可能这个时候让你进去。”
她确实很担心,马周就这么短短一句话的答案简直是太不像话了,太敷衍了,太随意了,太任性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在写锦绣文章呢。
马周才不怕呢,自己对这句话太熟悉了,而且那么多解释的本呢,总有一个本能让里面那帮家伙服气。
“没事媳妇儿,看我的王八之气吓死他们。”着就大步走了进去。
留下陈子燕在风中凌乱。
老娘在这里为你提心吊胆的,你倒好,在这里沾我便宜。
谁是你媳妇儿啊!
马周还是第一次进这福满楼,恩,确实很豪华。
几层楼人声鼎沸,酒色飘香,宾朋满座。
不过就是有一点不好,这帮人好好大家酒不喝,都一个个的直勾勾看着他。
让马周心里发毛。
这这些人的眼神,没有一个友好的。
老子得罪你们了都这么看着我?
懒的理他们,跟着差役直接蹬蹬蹬的上了楼。
恩,这里熟人不少,唐顾百,秦子明,还有唐三墨这个王八蛋。
呦呵,连苏镇这个衣冠禽兽都坐在这层楼。
还真是熟人相见分外眼红。
“晚辈马周拜见大人。”马周的眼睛好使的很,一眼就看出坐在正中间的钱墨。别的不好分辨,这钱墨太好认了。
就这么一个穿官服的人,不是县令又是谁!
至于县丞、学政这些人,白了都是吏,根本就不是官员,是没有官服穿的。
马周有点后悔,刚才进来的时候应该问问县令叫什么的。
“恩,你就是马周?”钱墨审视着眼前的年轻人。
“正是晚辈。”
“你可是名声在外呀,这几日我这里临沂城流传着你不少的奇闻异事。今日一见,果然一表人才。”
的苏镇老脸一红,这奇闻异事之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被马周气昏过去这件丢人之事了。
“这几日在临沂城多有冒犯,还请大人见谅。”
“见谅就不必了。在座的诸位,对你这句治民之策颇感兴趣,不知能否给大家讲解一下啊?”
钱墨的客气,但是马周必须得谦虚啊。
如果你把他的客气当真,那倒霉的日子就不远了。
这点马周还能清楚的。
“不敢,刚才晚辈妄言,不当之处,还请诸位指正。”
“不用指正,你就何为治大国如烹鲜?本官也是头一次听这样新奇的言论,你不妨上一。”
“那晚辈就献丑了。”
马周咳嗽一声就开始忽悠了。
“治大国,若烹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其非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什么意思?
就是不需要否定鬼怪灵异,不需要破除封建迷信,因为如果社会处在正确的状态,鬼怪就不会出现,或者即使出现了也不会伤害人。没有这些伤害,就是真正的圣德之世。
马周这段文绉绉玄乎其玄的话一出,福满楼顿时安静下来。
各人都在思索马周这句话的意思。
刚才还觉得马周的话滑稽不堪,现在他这么一解释,似乎有点道理。
钱墨眼前一亮,似乎抓住了什么。
马周接着道:“烹调鱼,不能像烹调大鱼一样放很重的调料,大鱼调料重了才有滋味,鱼调料重了反而不好吃;治理国家,治理百姓,也是同样的道理,也要尽量保持原有的状态,尽量不增加多余的东西。大唐地大物博,民风各异,如果朝廷不加节制的强加给百姓太多东西,会引起诸多的变数。晚辈觉得,要以不变应万变,此为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