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酒精的用处
br/&p;gt;随着时间慢慢流逝,如娟娟细流般的酒水逐渐减缓,最终又回到了一滴一滴的样子。
两个大酒坛装得满满的。
而殷乐山和萧玉堂此时脸色坨红,脚步轻飘,是酒劲上头了。
“让你俩不听劝,还千杯不醉,几斤如漱口,现在知道错了。”江晨幸灾乐祸的道,醉酒的感觉是他不想有的。
“郎郎君这酒真是够劲,舒服,爽快。”
就这还舒服,爽快呢,林楚楚等人皆是摇头轻笑。
见他俩身子摇摇晃晃的,江晨连忙让阿富、阿贵扶他俩去一旁休息,醒醒酒。
这锅酒已经出完了,撤了火,倒入几盆冷水,蒸笼里的气才慢慢减少。
拿掉湿布,取下管子,移开冷却器,江晨把蒸笼打开。
“兰,去拿木桶来把这些酒糟装了,心烫啊。”
兰应了声,去拿了两只木桶过来,跟雁一起处理蒸笼里面的酒糟。
阿富、阿贵也回来了,帮着处理,很快,蒸笼里已经清理干净。
“锅里的水少了点,阿富,再倒一盆下去。”江晨看了下锅里的水位。
水够了,阿富、阿贵就拿起簸箕,往里面加还未用过的酒粮,方才他们看到殷乐山、萧玉堂是怎么做的,所以也算是有经验了,很快就弄好。
江晨又指导他们安装好冷却器,继续生火,酿第二锅酒。
到了傍晚时分,总共酿好了三锅酒,六大坛。
酒是好酒,拿去卖的话肯定是为极品,不过仍是没有超过五十度,酒精浓度和纯度不够。
“郎君,这酒您不满意吗?”
殷乐山和萧玉堂的酒已经醒了,见他看着这些酒摇头。
“差一点,我其实是想弄出酒精来的。”江晨叹道。
殷乐山和萧玉堂相视一眼,皆是疑惑,齐声问道:“郎君,这‘酒精’是一种什么酒吗?”
江晨道:“这酒精不是酒不对,呃这该怎么跟解释呢,让我想一想。”
殷乐山和萧玉堂还以为酒精是一种比这六坛酒更好的酒。
江晨想了一会,才道:“这酒精啊,你们可以理解为酒里面最终要的东西,酒里面的酒精越多,这酒就会越烈。”
萧玉堂点点头,道:“郎君,是不是您酿出来的酒里面的酒精比那些酒坊酿出来的酒里面的酒精多,所以就很烈,很香,很好喝。”
“嗯可以这么理解。”江晨道。
殷乐山接着道:“郎君,我看现在这酒已经很好了,即便是长安城里最好的酒,跟这酒一比,都成了白水。”
江晨看着那六坛酒,道:“我想弄出酒精可不是用来喝的,而且酒里面的酒精多到了一个度,就不能直接饮用了。”
萧玉堂脱口道:“那郎君为何还想弄出这个酒精来?”
江晨解释道:“这个酒精除了不能饮用,其它的作用可多了,比如可以用来烧火,酒精可是一点就燃,是很好的燃料;又比如可以用来给伤口消毒,防止伤口化脓,出现破伤风等症状。”
“郎君您酒可以点燃?”萧玉堂脑子已经转不过来了。
“嗯,只要酒里面的酒精多到一个度,就可以。”江晨道。
而殷乐山此时已经是瞪大了眼睛,问道:“郎君,您的酒精给能伤口消毒是指”
江晨没注意他的表情,道:“你们上战场的士兵是不是有的会因为受了一些刀枪伤口,出现化脓,溃烂,接着就是发烧,昏迷,严重的甚至死亡的?”
电影、电视剧里面就常有这样的桥段,但因为里面的主角有光环加身,所以受伤发烧后,随便喝个一副药就好了,可实际上在不能给伤口缝合和消毒的古代,伤口一旦出现问题,十有**是要完蛋的,要是能幸运的康复了,那也是人品大爆发。
殷乐山点点头,想到并肩作战的好兄弟曾因为这个失去了性命,悲伤道:“郎君,您不知道,每一场战斗下来有多少兄弟是因为伤口恶化而丢掉性命的,为此,陛下不知砍了多少随军的大夫。”
江晨叹道:“这也不能怪大夫,他们目前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殷乐山顺着他的话,问道:“郎君,是不是有了酒精就可以?”
江晨点了点头,道:“用酒精给伤口消毒,是可以降低伤口的恶化。”
“那真是太好了,要是咱们大唐军队里都能用上酒精,就能减少许多伤亡。”殷乐山激动道,这可是一件大好事。
江晨摇头道:“别高兴得太早,我这都还没找到办法弄出酒精呢。”
“郎君,您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尽管吩咐。”殷乐山和萧玉堂虽然已不是军中的人,但心里还是念着军中兄弟,只要能弄出酒精来,做什么他们都愿意。
“这个吗让我好好想想。”江晨一时间也没找到什么办法把酒精的浓度和纯度提高。
他并不是想弄出工业用的酒精,而是达到一定浓度和纯度,有消毒效果的酒精。
殷乐山和萧玉堂不懂这个,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夫君,还没弄完吗?饭菜都弄好了,可以开饭了。”因为酿酒很无聊,看了第一锅酒出来后,林楚楚就离开了。
“弄完了,咱们先吃饭,酒精的事慢慢来。”江晨道。
酒算是成功酿出来了,酒精或许和冶钢一样,强求不得。
六坛酒被江晨收走了,勾兑之后可以试着在美味轩出售。
殷乐山和萧玉堂晚饭上也没有再喝,因为醉过以后,知道了这酒的后劲可怕,担心误事。
饭桌上,林楚楚提议给酒取名。
好酒配好名,的确可以好好的想一个名字。
这酒名,一般或以酒产出地命名,比如“泸州老窖”、“绵竹大曲”等等,又或以酒的用料命名,比如“茅台酒”、“五粮液”等等,当然也有其它一些命名的,比如“天之蓝”、“红花郎”等等。
要么就是好记,要么就是好听,要么就是霸气。
最终江晨敲定了“十里留香”,一俗到底。